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于金明

半月刊

1673-5269

zgzlx@public.jn.sd.cn

0531-67626604,531-67626704

250117

山东省济南市济兖路440号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隶属于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 “以防为主(三级预防),防治并举”为本杂志的办刊宗旨。主要栏目有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综述与讲座、技术革新与经验交流、论著摘要与病案报道、域外肿瘤研究信息转载、简讯等。为活跃学术气氛,增加著、读、编者间的交流,本刊还将不定期的设置“学术争鸣”栏目。本刊以从事肿瘤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靶向共有新抗原的肿瘤疫苗和细胞治疗新进展

    曹鑫刘芹刘宝瑞
    1037-1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有新抗原是肿瘤患者中共同呈现的免疫原性表位,通常由肿瘤驱动基因的热点突变产生,仅在肿瘤组织中表达,作为肿瘤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共有新抗原因其"现货型"、通用性、高特异性、强免疫原性等优势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本文阐述了共有新抗原的来源、特点及常见的共有新抗原,着重阐述了靶向共有新抗原疫苗治疗和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列举相关的临床试验,并简述了提高共有新抗原疫苗与细胞治疗的策略.

    共有新抗原肿瘤治疗性疫苗热点突变过继细胞治疗

    基于微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EGFR基因Ex19del和L858R突变方法的优化

    丁姗姗宋兴国
    1043-1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微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dPCR)技术建立并优化检测EGFR基因敏感突变[19外显子缺失(Ex19del)和21外显子L858R突变(L858R)]的方法.方法 应用新型位点一参考探针法检测Ex19del突变,采用传统野生-突变探针法进行L858R突变检测分析.应用温度梯度法优化2种突变检测方法的退火温度,并分析其特异度和灵敏度等.结果 实现Ex19del突变多重位点缺失一次性检测,确定最佳退火温度为60.1 ℃,所建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度,灵敏度分析显示突变检测下限为0.5%;L858R突变检测方法退火温度设定为58.2 ℃,特异度良好,通过灵敏度检测确定检测下限为0.1%.结论 应用ddPCR成功建立并优化EGFR基因Ex19del和L858R敏感性突变的检测方法,为ddPCR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参考与支持.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Ex19delL858R位点-参考探针法野生-突变探针法微滴式数字PCR

    阿伐麦布通过SOAT1重塑胆固醇代谢抑制肾透明细胞癌增殖的研究

    胡毅锋王雁良徐勤焦晓静...
    1051-1058,1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有效抑制肾透明细胞癌(ccRCC)增殖的小分子抑制剂,探讨阿伐麦布通过其作用靶标甾醇O-酰基转移酶1(SO AT1)对ccRCC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筛选脂代谢化合物库中能够显著抑制ccRCC细胞活力的小分子抑制剂,测定对照组、敲低/过表达SOAT1组ccRCC细胞活力变化.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荧光测定试剂盒检测对照组、阿伐麦布组及敲低SOAT1组ccRCC细胞内胆固醇酯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SOAT1 mRNA表达量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OAT1表达量;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变化.2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在2轮药物筛选中,与对照组相比(1.00),阿伐麦布组769-P(第1轮:0.01±0.02,t=75.50,P<0.001;第2轮:0.02±0.00,t=348.67,P<0.001)与 Caki-1(第1轮:0.53±0.01,t=62.28,P<0.001;第2轮:0.02±0.00,t=440.25,P<0.001)细胞活力均降低.阿伐麦布在ccRCC中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测定结果显示,769-P(IC5 0 为 43.94 μmol/L)、Caki-1(IC50 为 48.01 μmol/L)较 HK-2(IC50 为 49.65 μmol/L)、ACHN(IC5.为55.36 μmol/L)、786-O(IC50为 56.29 μmol/L)和 A498(IC50为 61.75 μmol/L)细胞对阿伐麦布更敏感,P<0.001.与对照组相比,阿伐麦布组中 769-P[(855.27±17.49)μmol/L vs(798.97±15.49)μmol/L,t=4.17,P=0.014]和 Caki-1[(825.77±10.10)μmol/L vs(665.88±32.40)μmol/L,t=8.16,P=0.001]细胞内胆固醇酯含量均减少.与对照组(1.00±0.05)相比,敲低 SOAT1 显著抑制 SOAT1 mRNA 在 769-P(0.46±0.02)和 Caki-1(0.33±0.02)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15和20.39,均P<0.001;与对照组(1.00±0.00)相比,SO AT1蛋白表达量在769-P(0.38±0.14)和Caki-1(0.41±0.07)中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95和15.26,P值分别为0.001和<0.001.敲低SOAT1后,与对照组(1.00)相比,769-P(0.63±0.06)和Caki-1(0.58±0.07)细胞增殖能力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 10.54和 10.95,均 P<0.001;克隆形成能力(769-P:178.00±4.00 vs 85.33±4.16;Caki-1:235.67±6.81 vs 140.67±6.43)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80和17.54,均P<0.001;细胞内胆固醇酯含量[769-P:(1 047.45±20.16)μmol/L vs(885.88±14.07)μmol/L;Caki-1:(1 273.24±29.51)μmol/L vs(1 102.49±36.17)μmol/L]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38和6.34,P值分别为<0.001和0.003.过表达SOAT1769-P(0.69±0.03 vs 0.44±0.03)细胞活力升高,t=9.89,P<0.001.结论 阿伐麦布通过SOAT1重塑胆固醇代谢抑制ccRCC增殖,SO AT1可能是治疗ccRCC的新靶点.

    肾透明细胞癌阿伐麦布甾醇O-酰基转移酶1胆固醇代谢

    改良水隔离术辅助微波消融治疗胸膜下肺肿瘤

    王楠薛天宇王美祥许丰阔...
    1059-1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水隔离术(OHT)缓解患者微波消融术中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01-01-2021-12-31就诊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经病理活检确诊并行OHT辅助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的327例胸膜下肺肿瘤患者病历资料.根据OHT后即刻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OHT有效率,并将患者分为OHT有效组(284例,VAS≤6分)和OHT无效组(43例,VAS≥7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2组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相关特点.采用U检验分析2组患者微波消融术前、术中(OHT前和OHT后即刻)以及术后6、12和24 h的VAS评分差异,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OHT缓解疼痛效果差异的影响因素.记录术后局部控制率和主要相关并发症.结果 327例胸膜下肺肿瘤患者行OHT辅助微波消融治疗,OHT有效率为86.85%(284/327).2组患者OHT后即刻、术后6和12 h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49.110、8.185和6.710,均P<0.001.影响OHT缓解疼痛效果的因素有隔离层厚度(P<0.001)和肿瘤位置(颈胸膜:P<0.001;横膈胸膜:P=0.001).术后1、3、6和12个月的肿瘤局部控制率为 98.78%(323/327)、98.78%(323/327)、95.11%(311/327)和 92.35%(302/327).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气胸67(20.49%)例、胸腔积液59(18.04%)例、咯血45(13.76%)例、恶心呕吐41(12.54%)例、便秘35(10.70%)例、血胸5(1.53%)例以及支气管胸膜瘘2(0.61%)例.结论 OHT是缓解胸膜下肺肿瘤患者微波消融术中及术后疼痛的安全、有效的辅助措施,隔离层厚度和肿瘤位置是OHT缓解疼痛效果差异的影响因素.

    改良水隔离术微波消融胸膜下肺肿瘤安全性有效性

    血清离子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影响分析

    郑清月闫春良赵秋红薛旗山...
    1067-1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对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疗效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06-01-2023-06-01在北京航天总医院行ICI单药或联合治疗的149例Ⅲ期或Ⅳ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疗效分为客观缓解[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组(51例)和非客观缓解[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组(98例)以及疾病控制(CR+PR+SD)组(105例)和PD组(44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治疗前后血清钾、钠、氯离子差异.Cox单因素和多因素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相关因素.结果 CR+PR组和SD+PD组,组间各离子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D组相比,CR+PR+SD组pre-Na+(141.8±4.4 vs 139.9±5.6;t=2.289,P=0.024)、post-Na+(141.0±4.6 vs 139.0±5.5;t=2.152,P=0.035)、post-Cl-(103.2±3.1 vs 101.6±4.4;t=2.285,P=0.026)和 post-Na++Cl-(244.3±6.7 vs 240.6±9.3;t=2.706,P=0.008)较高.Cox 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re-Na+<137 mmol/L[HR(95%CI)为 1.591(1.027~2.464),P=0.038]和pre-Cl-<101 mmol/L[HR(95%CI)为 1.571(1.056~2.336),P=0.026]是较短 PFS 的危险因素;pre-Na+<137 mmol/L[HR(95%CI)为 1.971(1.170~3.321),P=0.011]、(pre-Na++Cl-)<241 mmol/L[HR(95%CI)为 1.703(1.070~2.713),P=0.025]和 post-Na+<137 mmol/L[HR(95%CI)为 1.687(1.061~2.684),P=0.027]是较短 OS 的危险因素.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post-Na+<137 mmol/L[HR(95%CI)为1.632(1.010~2.639),P=0.046]是较短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接受ICI治疗的NSCLC患者中较高血清钠离子和氯离子浓度预示着较好的预后结果.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血清离子非小细胞肺癌预后

    晚期BRAF突变结直肠癌的真实世界治疗现状分析

    杨晓帆王千里吴梦婕王居峰...
    1073-1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真实世界中BRAF基因突变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实际临床应用情况与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9-01-2021-12-30就诊于河南省肿瘤医院并确诊为BRAF基因突变的6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患者根据用药情况分为3药联合化疗组[9例;FOLFOXIRI(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和盐酸伊立替康)+贝伐珠单抗]、2药联合化疗组[48例;以氟尿嘧啶类药物为基础联合奥沙利铂或盐酸伊立替康+贝伐珠单抗]以及免疫治疗组[3例;使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42例(70.00%)患者进入二线治疗,二线治疗采用西妥昔单抗+BRAF抑制剂+MEK抑制剂(靶向组,19例)或盐酸伊立替康+氟尿嘧啶+贝伐珠单抗(化疗组,23例).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x2检验或Fisher精确法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3药联合与2药联合化疗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22.22%和8.33%,x2=0.428,P=0.513;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 66.67%和 52.08%,x2=0.195,P=0.659;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9.50和6.50个月,x2=8.087,P=0.005;总生存期(OS)分别为 15.83 和 11.07 个月,x2=0.523,P=0.470.靶向组和化疗组 ORR 分别为 21.10%和 8.70%,x2=1.302,P=0.384;DCR 分别为 63.20%和30.43%,x2=4.500,P=0.034;PFS 分别为 5.73 和 4.07 个月,x2=8.833,P=0.003;OS分别为6.33和5.30个月,x2=0.796,P=0.37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分化程度及是否远处淋巴结转移是OS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BRAF突变的晚期结直肠癌一线治疗中,不能耐受FOLFOXIRI者,氟尿嘧啶类联合奥沙利铂或盐酸伊立替康是可选择治疗方案;二线治疗中西妥昔+BRAF抑制剂+MEK抑制剂效果较佳.

    结直肠肿瘤BRAF基因疗效生存预后真实世界研究

    基于Cox回归联合风险评分构建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进展预测模型

    杜鸣宇朱必清何丹王海蓉...
    1080-1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进展的危险因素,并基于Cox回归联合风险评分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6-01-2015-12-31就诊于江苏省肿瘤医院初次确诊为宫颈癌且接受宫颈癌根治术的152例患者临床资料,随机数字表法以2:1的比例分为建模组(102例)和验证组(50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建模组患者术后复发转移进展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评分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对模型进行内外部评价.结果 诊断分期 4 期(HR=12.972,95%CI:3.621~46.472)、低分化(HR=3.535,95%CI:1.258~4.012)、腺癌(HR=2.366,95%CI:1.587~5.236)和淋巴结转移(HR=5.851,95%CI:3.524~7.689)是影响宫颈癌患者术后5年复发转移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风险评分模型结果显示,低危组(45例)评分为0~5分,中危组(36例)评分为6~10分,高危组(21例)评分为11~14分,3组患者复发进展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38,P=0.006;3组患者5年复发转移进展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94,P=0.021.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进展预测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6(95%CI:0.813~0.905)和0.884(95%CI:0.811~0.901),模型准确度和区分度良好.结论 诊断分期4期、低分化、腺癌和淋巴结转移与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进展密切相关,Cox回归联合风险评分模型对预测患者术后复发转移进展预测具有良好效果.

    宫颈癌风险评分模型进展期复发转移Cox回归分析

    钙激活氯通道TMEM16A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李思张屾煜王惠杰
    1087-1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跨膜蛋白16A(TMEM16A)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中的研究现状,就临床预后、调控机制、癌症治疗、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TMEM16A在HNSCC的临床转化提供依据.方法 以"跨膜蛋白16A、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转化生长因子-β、免疫治疗"为中文关键词,以"transmembrane protein 16A(TMEM16A or ANO1)、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immunotherapy"为英文关键词,检索2006-01-01-2023-09-18中国知网及PubMed数据库发表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TMEM16A在HNSCC中的研究现状;(2)TMEM16A调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3)TMEM16A在抗肿瘤药物治疗中的研究现状.排除标准:(1)样本量小或数据不全的文献;(2)低质量文献;(3)综述文献.最终纳入50篇相关文献.结果 TMEM16A高表达与HNSCC发生发展、低生存期及不良预后呈正相关.作为肿瘤促进因子,TMEM16A分别通过EGFR和TGF-β及其下游信号通路驱动HNSCC的生长和转移.TMEM16A抑制剂与HNSCC治疗药物的联合使用显著减少肿瘤生长.结论 靶向TMEM16A的药物在HNSCC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和化学治疗中具有潜在价值.阐明TMEM16A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跨膜蛋白16A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转化生长因子-β免疫治疗综述文献

    影像组学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

    薛璐王琳琳
    1094-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全面回顾和综述基于影像组学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方面的应用进展,为未来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方向.方法 运用Pubmed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文献检索系统,以"非小细胞肺癌、影像组学、淋巴结转移"为中文关键词,"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Radiomics、lymph node metastasis"为英文关键词,检索 2019-01-01-2023-11-01相关文献.纳入标准:影像组学预测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研究.排除标准:(1)数据陈旧的相关研究;(2)质量差的文献.共纳入文献60篇.结果 影像组学作为一种新兴无创技术逐渐成为临床应用研究的热点,在预测NSCLC淋巴结转移中同样具有巨大潜力.目前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磁共振成像(MRI)和PET/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在NSCLC淋巴结转移预测方面已取得部分成果,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将影像组学特征与基因、蛋白和代谢信息以及临床数据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但需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流程,促进影像组学技术与医学多学科有效融合,并通过大样本外部验证获得稳定的输出结果,为NSCLC患者的个体化精准诊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结论 影像组学在预测NSCLC淋巴结转移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但需要更多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及标准化流程提高其泛化性能.

    非小细胞肺癌影像组学淋巴结转移综述文献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稿约

    后插1-后插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