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于金明

半月刊

1673-5269

zgzlx@public.jn.sd.cn

0531-67626604,531-67626704

250117

山东省济南市济兖路440号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隶属于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 “以防为主(三级预防),防治并举”为本杂志的办刊宗旨。主要栏目有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综述与讲座、技术革新与经验交流、论著摘要与病案报道、域外肿瘤研究信息转载、简讯等。为活跃学术气氛,增加著、读、编者间的交流,本刊还将不定期的设置“学术争鸣”栏目。本刊以从事肿瘤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990-2019年我国居民肺癌死亡水平与疾病负担趋势预测研究

    辛雯艳郭晓莉何小双王蓓...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我国居民1990-2019年肺癌疾病负担与危险因素,并对流行趋势预测分析,为进一步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根据中国和全球肺癌的死亡人数、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ASMR)描述死亡水平;采用伤残调整寿命年综合评估疾病负担;对职业和非职业共16种危险因素负担进行归因分析.运用Joinpoint找出最优模型,即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并进行趋势分析.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PC)模型预测我国不同性别居民肺癌2020-2035年的死亡情况.结果 1990和2019年中国肺癌死亡人数分别为25.63万例和75.72万例,变化率为195.39%,AAPC=3.84%(95%CI:3.60~4.08),大约是全球(AAPC=2.27%)的 2 倍;死亡率从 21.65/10 万增长到 53.23/10 万,变化率为 145.83%,AAPC=3.08%(95%CI:2.80~3.36),大约是全球(AAPC=0.98%)的3倍;ASMR呈上升趋势,AAPC=0.78%(95%CI:0.56~1.01),但全球呈下降趋势.2019年我国肺癌标化伤残损失寿命年(YLD)、早死损失寿命年(YLL)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较1990年分别增长了44.49%、8.96%和 9.28%,AAPC 分别为 1.31%(95%CI:1.09~1.53)、0.32%(95%CI:0.09~0.55)和 0.33%(95%CI:0.10~0.56);我国肺癌负担男性更高,且增幅更明显.2019年我国肺癌排名前3的危险因素为吸烟、环境PM2.5和二手烟,高空腹血糖水平从1990年的第6位上升至第4位,其标化DALY率上升幅度最大.预测结果显示,2020-2035年,中国男性肺癌的ASMR平缓波动,而女性表现为上升趋势.结论 我国居民肺癌的死亡水平和疾病负担较全球严重,其中由高空腹血糖水平引起的负担顺位有所上升.预测2020-2035年女性肺癌标化死亡率将上升.全面掌握我国肺癌负担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并有效预测发展趋势,可以为我国肺癌防控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肺癌疾病负担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预测

    PRDX4通过ERK通路对乳腺癌细胞影响机制

    董云佳吴静刘亚锋周家伟...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细胞中过氧化物还原酶4(PRDX4)的表达对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型-组织表达(GTEx)数据库中获取泛癌肿瘤样本和正常样本的PRDX4 mRNA数据和相应的临床数据.Wilcoxon检验分析PRDX4基因在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Kaplan-Meier法分析PRDX4与癌症患者生存率的关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PRDX4在常见肿瘤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MTS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Rb、CyclinE1、CyclinD1、CDK2、CDK4、N-cadherin、Viment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ERK1/2和p-ERK1/2等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人体多器官组织芯片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0.01±0.00)相比,乳腺癌组织(0.07±0.01)中PRDX4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P=0.003.与si-NC组相比,si-PRDX4组上调细胞内活性氧水平(21.92±1.41 vs 31.30±1.41);抑制细胞增殖活性(1.45±0.05 vs0.85±0.01);下调PCNA(1.00±0.02 vs 0.74±0.03)蛋白表达;并将细胞阻滞在G0/G1期[(47.50±0.42)%vs(56.66±0.05)%];下调 p-Rb(1.00±0.01 vs 0.72±0.03)、CyclinE1(1.00±0.02 vs 0.62± 0.02)、CyclinD1(1.00±0.02 vs 0.70±0.02)、CDK2(1.00±0.02 vs 0.67±0.01)和 CDK4(1.00±0.01 vs 0.65± 0.01)蛋白表达.划痕愈合实验结果显示,与si-NC组[(48.79±0.39)%]细胞相比,si-PRDX4组[(21.33±3.14)%]细胞24 h后迁移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4,P<0.001.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与si-NC组细胞相比,si-PRDX4组细胞 N-cadherin(1.00±0.03 vs 0.48±0.03)、Vimentin(1.02±0.03 vs 0.47±0.02)和 MMP9(1.01±0.03 vs 0.67± 0.03)表达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73、16.90和13.71,P值分别为<0.001、<0.001和0.002.加入FR18024抑制ERK通路,与对照组相比,FR18024组细胞增殖相关蛋白PCNA(1.00±0.02 vs 0.74±0.03)表达下调,且迁移相关蛋白 N-cadherin(1.00±0.09 vs 0.67±0.04)、Vimentin(1.00±0.12 vs 0.77±0.04)和 MMP9(1.00± 0.11 vs 0.69±0.05)表达均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61、3.05、3.23和4.15,P值分别为<0.001、0.038、0.032和0.014.结论 PRDX4可以通过ERK通路影响细胞增殖和迁移进而促进乳腺癌的恶性进展.

    PRDX4乳腺癌活性氧增殖细胞周期迁移

    肝细胞癌m6A相关免疫基因预后模型构建及DDX1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

    邓青吴巍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肝细胞癌中N6-甲基腺苷(m6A)相关免疫基因构建预后模型,并探讨其关键基因DDX1在肝癌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选取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368例肝癌样本数据作为训练数据集,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GSE 14520数据集中242例肝癌样本数据作为验证数据集,并基于表达相关性进行m6A相关的免疫基因筛选.通过LASSO Cox回归模型筛选与预后相关的m6A免疫基因,并构建风险评分(RS)模型.根据RS中位数值,分别将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所有样本分为高与低风险组,Kaplan-Meier法评估高低风险组的生存预后差异.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肝癌细胞系(HuH-7、SK-HEP-1、PLC/PRF/5和SNU-449)以及人正常肝细胞系THLE-2中筛选的关键基因表达水平;挑选表达变化较显著的基因,运用功能加强和缺失实验对其功能进行细胞验证.one-way ANOVA法比较多组间统计学差异,其中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结果 基于共表达分析共获得130个m6A相关免疫基因,最终筛选了5个基因(DDX1、HDAC1、HDAC2、NRAS和PLK1)用于RS模型构建.构建的模型显示,与低风险组比较,高风险组的生存率较低,在TCGA(P<0.001)和GSE 14520数据集(P=0.003)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其他基因相比,DDX1在肝癌细胞中高表达.CCK-8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DDX1可促进PLC/PRF/5和SNU-449细胞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DDX1过表达可促进PLC/PRF/5和SNU-449 细胞的迁移(105.00±12.53 vs 173.67±12.22;100.00±10.15 vs 147.33±12.10)和侵袭(83.00±10.81 vs 131.00±13.23;85.33±10.01 vs 135.00±12.49).DDX1 过表达可升高细胞丙二醛(1.01±0.10 vs 1.73±0.13)和活性氧(17.54±1.30 vs 25.97±2.24)水平,但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1.03±0.12 vs 0.52±0.12)的水平.DDX1敲除得到了相反的结果.结论 本研究基于5个m6A相关免疫基因构建的预后模型可以有效预测肝癌患者的预后以及对免疫治疗的反应.其中DDX1可促进肝癌进展.

    肝细胞癌N6-甲基腺苷预后DDX1

    血清标志物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尹立娜龚恒文赵东霞王慜杰...
    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白蛋白与碱性磷酸酶比值(AAPR)、血清碱性磷酸酶(ALP)、ALP/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和糖类抗原15-3(CA15-3)在乳腺癌骨转移发生前后的差异及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01-01-2018-07-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56例乳腺癌初诊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包括无骨转移组130例、骨转移组26例;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同期54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的A APR、ALP、ALP/RDW、NLR和CA15-3水平.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项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能.无骨转移组在随访过程中34例患者发生骨转移,比较其骨转移前后5项指标水平.结果 乳腺癌骨转移组、无骨转移组和健康对照组的AAPR分别为0.47(0.38,0.64)、0.72(0.59,0.91)和0.75(0.64,0.93),H=23.076,P<0.001;ALP 分别为 89.00(70.25,120.18)、61.50(50.75,77.25)和 60.50(48.75,74.25),H=18.913,P<0.001;ALP/RDW 分别为 6.65(5.57,9.41)、4.76(3.79,6.01)和 4.56(3.87,5.80),H=19.343,P<0.001;NLR 分别为2.79(1.64,3.85)、2.05(1.46,2.92)和 1.82(1.36,2.21),H=12.239,P=0.002;CA15-3 分别为 24.04(14.50,124.80)、10.07(7.66,15.45)和 7.08(5.82,10.67),H=53.486,P<0.001.本研究所有纳入者的 AAPR、ALP、ALP/RDW、NLR和CA15-3分别用于诊断乳腺癌骨转移时,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6、0.761、0.763、0.679和0.884,将上述5项指标联合用于诊断时,AUC为0.914,灵敏度为0.962,特异度为0.743.动态检测无骨转移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5 项指标发现,发生骨转移时 ALP(93.57±53.95)、ALP/RDW(7.06±3.73)、NLR(2.41±0.97)和 CA15-3(58.94± 71.12)的水平较骨转移前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7、3.19、2.31和3.71,P值分别为0.004、0.003、0.028和0.001;而AAPR在骨转移后(0.59±0.24)水平较骨转移前(0.73±0.23)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9,P=0.001.结论 AAPR、ALP、ALP/RDW、NLR和CA15-3对乳腺癌骨转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效能.

    乳腺癌骨转移白蛋白与碱性磷酸酶比值血清碱性磷酸酶/红细胞分布宽度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糖类抗原15-3

    基于集成学习算法的肝癌术后复发预测模型构建

    张夕柴玉婷罗艳虹徐钧...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集成学习算法对肝癌术后患者进行复发预测,为肝癌患者的术后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7-01-01-2022-12-31入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471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随机森林(RF)模型、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3种算法筛选影响因素;采用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法(SMOTE)平衡数据,同时构建XGBoost分类模型,并与RF、支持向量机(SVM)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比较;基于准确度、灵敏度、F1值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4个指标评价模型性能;应用沙普利加法解释(SHAP)及列线图对模型进行解释及可视化,得出相对较优的复发预测模型.结果 采用RF筛选出的年龄、凝血酶原时间、肝叶位置、天冬氨酸转氨酶、脉管侵犯、血小板计数、CD10、腹水、分化程度和淋巴细胞绝对值是对肝癌术后复发影响较大的10个因素,并综合危险因素构建预测肝癌术后复发风险列线图;同时,所构建的XGBoost模型(准确度为0.905,灵敏度为0.852,F1为0.900,AUC为0.905)取得了最优的分类性能.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XGBoost模型具有较好的分类性能,结合SHAP及列线图可以使模型更具解释性.此模型可以识别复发高危人群,指导临床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

    肝癌术后复发机器学习极端梯度提升沙普利加法解释

    合并结直肠癌的多原发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陆小柳陈金凤唐曦平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合并结直肠癌的多原发癌(MPC)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了解其危险因素从而进行早期诊断,避免漏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1-01-2022-07-3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65例合并结直肠癌MPC患者(同时性MPC 70例,异时性MPC 95例)及330例单发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计数资料采n(%)表示;x2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330例单发结直肠癌与165例合并结直肠癌MPC患者男女比例分别1∶1.87和1∶1.55;合并结直肠癌MPC患者发病年龄集中在>50岁;单发结直肠癌以Ⅲ期和Ⅳ期为主;合并结直肠癌MPC以Ⅱ期和Ⅲ期为主.合并结直肠癌的MPC及单发结直肠癌患者肿瘤家族史(12.72%vs 2.42%,x2=21.350,P<0.001)、吸烟史(31.52%vs 20.61%,x2=4.245,P=0.039)、饮酒史(22.43%vs 12.12%,x2=9.064,P=0.003)、腺瘤性息肉(38.18%vs 22.73%,x2=13.359,P<0.001)、CA125 升高(23.03%vs 13.33%,x2=7.115,P=0.008)、CA153 升高(4.85%vs 1.52%,x2=4.834,P=0.028)和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9.09%vs 3.93%,x2=5.550,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性别、发病部位、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数目和肿瘤最长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异时性MPC患者中,第二原发癌的发病高峰期在第一原发癌诊断后≤3年,占50.53%,较常见的结直肠外发病器官前4位分别是乳腺、肺、鼻咽和胃;在同时性MPC中,较常见的结直肠外发病器官前3位分别为胃、肺和宫颈.单发结直肠癌与合并结直肠癌的MPC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58,P=0.001.结论 >50岁、有肿瘤家族史、吸烟及饮酒史的患者更易患合并结直肠癌MPC,其肠外癌灶以胃癌和乳腺癌较为常见,诊断恶性肿瘤后<3年应加强复查,尤其是MSI状态的患者.

    结直肠癌多原发癌同时性异时性微卫星不稳定

    食管癌放射治疗过程中靶区运动的研究进展

    马文成李振江尹勇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食管癌患者肿瘤靶区运动因素,综述患者靶区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分次内及分次间的运动情况.方法 以"食管癌、放射治疗、运动"为中文关键词,"esophageal cancer,radiation therapy,motion"为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及PubMed数据库2005-01-01-2023-01-01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食管癌放射治疗相关文献;(2)食管癌靶区运动研究.排除标准:数据陈旧文献.最终共纳入文献42篇.结果 呼吸运动、心脏搏动、摆位误差等均会引起放射治疗过程中食管癌靶区的运动.其中食管癌靶区的运动多以头脚方向运动幅度较大,且食管癌患者的运动在不同部位运动范围不同,其中以食管下段的肿瘤运动幅度最大.在食管癌患者的放射治疗过程中,肿瘤体积也会发生变化,肿瘤体积的退缩与形变也会引起食管癌靶区不同程度的运动.结论 食管癌患者不同个体及同一个体在整个放射治疗不同时间里靶区会出现不同幅度的移动,可能导致靶区内照射剂量不足或周围危及器官受照量增大,从而造成疾病的持续、复发或危及器官不良反应的出现.精确了解食管癌患者靶区的运动情况,是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的关键,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好预后.

    食管癌放射治疗靶区运动综述文献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

    顾依涵毛晓韵
    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现有规范的多个评估程序,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从而准确评估NAC的疗效.方法 以"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新辅助化疗、病理完全缓解和疗效评估"为中文关键词,以"breast cancer,neoadju-vant therapy,neoadjuvant chemotherapy,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efficacy assessment"为英文 关键词,检索PubMed和CNKI数据库1995-01-01-2023-06-30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乳腺癌NAC临床评估中相关影像学的研究;(2)NAC病理评估方法及其优劣性;(3)新辅助治疗(NAT)疗效评估程序.排除标准:存在以上关键词,但内容无关联的文章.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6篇文献(英文48篇,中文8篇).结果 研究表明,在乳腺癌NAC后,通过精准的术前临床评估能够预测肿瘤病理反应,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信息.而NAC后的肿瘤原发灶及淋巴结术后病理结果被视为评估的金标准,这些结果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为术后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关键的指导.结论 精准评估乳腺癌NAC疗效对于后续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测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目前存在多个评估程序,但缺乏统一性和标准性.因此,未来或可通过建立统一的评估指标和标准,寻找更精准和可靠的评估方法,进一步提高对NAC疗效的评估准确性,为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提供更好的支持.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新辅助化疗病理完全缓解疗效评估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稿约

    后插1-后插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