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于金明

半月刊

1673-5269

zgzlx@public.jn.sd.cn

0531-67626604,531-67626704

250117

山东省济南市济兖路440号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隶属于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 “以防为主(三级预防),防治并举”为本杂志的办刊宗旨。主要栏目有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综述与讲座、技术革新与经验交流、论著摘要与病案报道、域外肿瘤研究信息转载、简讯等。为活跃学术气氛,增加著、读、编者间的交流,本刊还将不定期的设置“学术争鸣”栏目。本刊以从事肿瘤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SQLE过表达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李培莉文丽芳
    125-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角鲨烯环氧化酶(SQLE)在宫颈癌Hela细胞中的表达及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 选取Hela细胞和H8细胞进行研究,通过慢病毒构建SQLE过表达稳转细胞株,实验分为H8组、Hela组和Hela-SQLE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SQLE、Vimentin、E-cadherin、α-SMA mRNA表达;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力;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SQLE、Vimentin、E-cadherin、α-SMA 蛋白表达.结果 CCK8 实验结果显示,24、48 和72 h时 H8 组、Hela 组和 Hela-SQLE 组增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0.450、140.900和430.100,P值分别为0.003、0.006和<0.001.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H8组、Hela组和Hela-SQLE组迁移细胞数分别为(28.43±5.22)、(100.43±5.56)和(139.29± 7.61)个,H=17.840,P<0.001.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H8组、Hela组和Hela-SQLE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30.43±1.99)、(92.43±9.29)和(129.29±11.80)个,H=17.850,P<0.001.qRT-PCR 结果显示 H8 组、Hela 组和Hela-SQLE 组 SQLE mRNA 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1.00±0.14、6.32±0.83 和 153.17±10.27,H=7.200,P=0.004;Viementin mRNA 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1.00±0.10、6.94±0.53 和 12.32±0.84,H=7.261,P=0.004;α-SMA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1.00±0.18、3.39±0.40 和 5.77±0.34,H=7.261,P=0.004;E-cadherin mRNA 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1.00±0.07、0.07±0.01 和 0.03±0.00,H=7.261,P=0.004.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显示 H8 组、Hela 组、Hela-SQLE 组 SQLE 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0.15±0.03、0.45±0.02 和 0.64±0.05,H=4.571,P<0.001;Viementin 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08±0.03、0.19±0.02和0.35±0.03,F=54.220,P=0.006;α-SMA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0.06±0.01、0.17±0.00 和 0.45±0.01,F=948.000,P=0.005;E-cadherin 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0.41±0.01、0.20±0.04和0.08±0.00,F=115.800,P=0.033.结论 宫颈癌细胞中SQLE表达升高,SQLE过表达促进了宫颈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可能是潜在的宫颈癌促癌因子.

    宫颈癌角鲨烯环氧化酶增殖侵袭迁移

    靶向FRα嵌合抗原受体T淋巴细胞杀伤结直肠癌细胞的研究

    张海强叶学帅郑宇邱少凡...
    13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叶酸受体α抗原(FRα)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通过构建靶向FRα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淋巴细胞(FRα-CAR T),评估使用FRα-CAR T治疗结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TIMER2.0)分析FRα抗原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使用慢病毒载体将编码靶向FRα抗原的二代CAR结构的基因转导入CD8+T淋巴细胞,制备FRα-CAR T,流式细胞术分析转染效率.体外培养CACO-2和HCT-116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FRα在肿瘤细胞表面的表达情况,将FRα-CAR T和CD19-CAR T及空载体转导的T细胞(mock T)作为效应细胞,CACO-2和HCT-116做为靶细胞,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不同效靶比(1∶1、5∶1、10∶1和20∶1)对靶细胞的杀伤率;采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分别检测CART细胞杀伤CACO-2和HCT-116后细胞中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2(IL-2)的分泌情况.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FRα抗原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P=0.001),且其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组织中的DC细胞(r=-0.403)、NK细胞(r=-0.499)浸润呈负相关.使用慢病毒载体转导T细胞后,FRα-CAR表达率可达(41.6±4.5)%.CCK8实验显示随着效靶比提高,FRα-CAR T对CACO-2细胞杀伤效果逐渐增大,当效靶比为20:1时,FRα-CAR T组、CD19-CAR T组和mock T组细胞毒性分别为(93.0±2.6)%、(15.4±2.3)%和(14.7±2.4)%,F=1 705.943,P<0.001.CACO-2 细胞中 FRα-CAR T 组、CD19-CAR T 组、mock T 组 IL-2 分泌量分别为(3 700.0±264.6)、(128.5±21.7)和(125.3±25.2)pg/mL,F=897.583,P<0.001;FRα-CAR T 组、CD19-CAR T 组、mock T 组 IFN-y 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22.9±3.3)%、(13.2±2.5)%和(14.5±2.4)%,F=18.159,P<0.001.结论 FRα是结直肠癌治疗的潜在靶点,靶向FRα的CART细胞能够高效、特异性杀伤表达FRα的结直肠癌细胞.

    结直肠癌叶酸受体α抗原T细胞细胞浸润白介素-2干扰素γ

    去除N-连接糖基化对食管鳞状细胞癌及转移淋巴结中PD-L1表达影响

    陈勇周雅黄天宇王正...
    138-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N-连接糖基化修饰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影响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方法 使用PD-L1 22C3抗体标记,ESCC组织芯片、MCF-7及NCI-H226细胞切片,分别采用标准处理或经肽N-糖苷酶F(PNGase F)处理后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采用肿瘤细胞比例评分(TPS)、联合阳性评分(CPS)或组织化学评分(H-score)评估组织和细胞切片中PD-L1表达水平.TPS≥1%、CPS≥10定义为PD-L1表达阳性.分析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组织PD-L1表达一致性;同时分析原发灶组织PD-L1表达与人口学及临床病理学特征关系.结果 50例患者组织样本中有24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48例原发灶组织及32例转移淋巴结组织可行PD-L1表达评价.标准处理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PD-L1均呈阴性表达;原发灶组织PD-L1 TPS、CPS阳性率及中位H-score分别为50.00%、29.17%和1.41分;转移淋巴结组织PD-L1 TPS、CPS阳性率及中位H-score分别为50.00%、68.75%和2.02分.PN-Gase F处理后5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出现局灶性PD-L1表达;原发灶组织PD-L1 TPS、CPS阳性率及中位H-score分别为56.25%、52.08%和3.55分;转移淋巴结组织PD-L1 TPS、CPS阳性率及中位H-score分别为59.38%、81.25%和10.33分.PNGase F处理后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组织PD-L1 TPS、CPS及H-score均高于标准处理,均P<0.001.PNGase F处理后NCI-H226细胞的PD-L1 TPS和H-score均高于标准处理,t值分别为-18.087和-33.588,P值分别为0.003和0.001.标准处理和PNGase F处理后32例患者原发灶及其转移淋巴结组织PD-L1 TPS及CPS阳性表达一致率均较差.PNGase F处理后原发灶和(或)转移淋巴结组织PD-L1 TPS和CPS阳性患者比例分别为78.13%和87.50%.PNGase F处理并联合检测原发灶组织TPS阳性率高于标准处理,x2=5.497,P=0.019;CPS阳性率高于标准处理,x2=23.127,P<0.001.不同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病理分级、N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原发灶组织PD-L1 TPS和CPS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Gase F处理可提升PD-L1 22C3抗体的染色强度,PD-L1表达在食管癌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组织间具有异质性,对食管癌组织进行PNGase F处理同时评估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组织可以提高PD-L1阳性检出率.

    食管鳞状细胞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N-连接糖基化修饰肿瘤细胞比例评分

    27例巨大甲状腺肿块患者手术经验分析

    张棕帆王一帆刘晓亚陈征...
    147-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巨大甲状腺外科手术技巧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01-01-2022-12-31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7例巨大甲状腺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颈领切口原位剥离法10例,颈领切口牵引提拉法11例,颈领切口联合胸腔镜2例,颈胸联合"T"型切口 4例.结果 所有患者甲状腺全切5例,单侧叶切除18例,单侧切除+对侧近全切4例.术后病理:结节性甲状腺肿14例,桥本氏甲状腺炎结节7例,腺瘤型结节4例,腺瘤合并乳头状癌2例.所有患者手术时间120~240 min,中位手术时间180 min;术中出血量20~340 mL,中位出血量50 mL.术后出现暂时性声嘶4例,饮水呛咳3例,术中甲状旁腺自体移植3例,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5例,给予补钙后均恢复正常.所有引流装置3~13 d后拔除,每日引流量10~100 mL.8例患者因术前呼吸困难或创伤较大转入重症监护室过渡,所有患者术后气管插管拔管均顺利,无气管塌陷及甲亢危象患者.27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至2022-12-31无异常.结论 采用不同手术入路,重视精细操作,注意神经、血管、旁腺、气管及食管的保护,可提高巨大甲状腺手术安全性,降低手术难度.

    巨大甲状腺胸腔镜颈胸联合手术经验

    不同治疗模式下局部晚期不可切除NSCLC患者血细胞计数临床意义

    胡惠东刘聪李鸣浩李宝生...
    152-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模式血细胞变化规律及放疗过程中血细胞变化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07-05-2022-08-15山东省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208例局部晚期不可切除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特征资料和不同治疗模式下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计算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使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中性粒细胞计数/基线值、淋巴细胞计数/基线值和NLR/基线值与放疗天数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73例NSCLC患者放疗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值分别为(4.01±2.05)×109 L-1 和(2.84±1.76)× 109 L-1,Z=3.29,P<0.001;放疗前后淋巴细胞计数均值分别为(1.55± 0.66)×109 L-1 和(1.12±0.52)× 109 L-1,Z=3.89,P<0.001;放疗后和放疗前 NLR 均值分别为(4.53±2.37)×109 L-1和(2.95±1.86)× 109 L-1,Z=3.32,P<0.001.比较接受化疗或免疫治疗前后血细胞计数,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Z=3.72,P<0.001)和淋巴细胞(Z=2.81,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受单独免疫治疗的患者治疗后平均淋巴细胞计数升高约0.19×109 L-1,Z=3.36,P<0.001;接受化疗同步免疫治疗的患者淋巴细胞治疗前后均值分别为(1.42±0.50)× 109 L-1和(1.25±0.90)×109 L-1,Z=3.62,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基线值与放疗持续天数呈负相关,r=-0.480,P=0.013;淋巴细胞计数/基线值与放疗持续天数呈负相关,r=-0.480,P<0.001;NLR值/基线值与放疗持续天数呈正相关,r=0.190,P=0.014.基于淋巴细胞进行分组,高水平患者和低水平患者中位PFS分别为20.1和10.7个月,x2=4.50,P=0.034;基于中性粒细胞进行分组,高水平患者和低水平患者中位PFS分别为14.1和16.7个月,x2=0.50,P=0.470;基于NLR进行分组,高水平患者和低水平患者中位PFS分别为13.9和15.3个月,x2=0.10,P=0.820o结论 化疗主要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放疗主要导致淋巴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基线值是接受放疗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NSCLC患者PFS的预测指标.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放疗化疗

    免疫组化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法对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诊断价值

    戴北飞杨叶宁粟占三
    160-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免疫组化法(IHC)和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在诊断结直肠癌患者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时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1-17-2021-12-22湖南航天医院普外科和消化内科135例行转移性切除术或活检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和病理标本.从每例患者中分别采集肿瘤组织和距离肿瘤边界至少5 cm的正常结肠黏膜组织,并进行固定、包埋和切片处理.采用IHC和PCR两种方法对组织样本进行MSI检测.结果 135例患者中有125例错配修复功能正常(pMMR),10例错配修复功能缺失(dMMR).与pMMR患者相比,dMMR患者的肿瘤体积较大,更常发生于结肠右半部,且更易为黏液腺癌或低分化癌.在dMMR患者中,有4例出现PMS2缺失,3例呈现片状PMS2表达.PCR检测发现有8例患者属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1例患者属于微卫星低不稳定(MSI-L),1例患者属于微卫星稳定(MSS).具有PMS2缺失或弱表达的患者中,62.5%(5/8)为MSI-H.IHC和PCR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Kappa值为0.943,P<0.001.结论 IHC和PCR在诊断结直肠癌患者MSI状态时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然而,在IHC检测为阴性或弱阳性时,建议进行PCR检测以避免漏诊.综合应用这两种方法有助于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MSI检测准确率.

    微卫星状态结直肠癌DNA错配修复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化

    胸部和腹部肿瘤患者不同放疗摆位技术精准度对比分析

    王云刚闫先瑞杨保成孔祥宾...
    167-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真空负压袋联合弓形尺和真空负压袋两侧直接标记对胸部肿瘤和腹部肿瘤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 选取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2020-10-13-2021-09-02收治的20例胸部肿瘤和20例腹部肿瘤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分层分组方法,先按胸部肿瘤和腹部肿瘤分为两层,分别在每层内分组,将胸部肿瘤患者分为A、B组,腹部肿瘤患者C、D两组,其中A、C两组为弓形尺定位组,B、D两组为直接标记定位组.每次治疗前行CBCT扫描和图像配准,记录在前后(AP)、上下(SI)、左右(RL)三个方向摆位误差.分析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随机误差值及绝对值≤0.5 cm的误差值占比.结果 A组和B组AP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37±0.45)和(0.43±0.35)cm,Z=-1.684,P=0.092;RL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01±0.46)和(-0.02±0.41)cm,Z=-4.851,P<0.001.C组和D组SI方向摆位误差为别为(-0.08±0.42)和(-0.25±0.40)cm,Z=-4.768,P<0.001;RL 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10±0.28)和(-0.01± 0.30)cm,Z=-3.761,P<0.001.A组AP、SI和RL方向摆位误差绝对值≤0.5 cm占比分别为63.0%、74.0%和89.0%;B 组分别为 62.0%、84.5%和 78.0%;C 组分别为 76.0%、79.0%和 89.0%;D 组分别为 83.0%、70.5%和89.5%.结论 弓形尺辅助真空负压袋摆位方式和真空负压袋直接标记摆位方式均能满足临床放疗精度要求.实际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健康情况和设备运行状态来灵活选择两种方式.

    胸部肿瘤腹部肿瘤影像引导摆位技术锥形束CT

    人工智能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张琪月李鸿岩张红徐度玲...
    173-180,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肿瘤放射治疗全程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归纳,并对目前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阐述.方法 以"放射治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自动勾画、质量保证、图像配准"等为中文关键词,"radio-therapy,artificial intelligence,deep learning,automatic contouring,quality assurance,image registration"等为英文关键词,在PubMed、CNKI数据库中检索2012-2023发表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人工智能在放疗图像配准和自动勾画中的应用;(2)人工智能在放疗计划制定中的应用;(3)人工智能在放疗质量保证及疗效预测中的应用.排除标准:与放射治疗相关性较低.结果 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学习技术在放射治疗的多个环节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在医学图像处理方面,现有研究证明深度学习在图像合成与配准、靶区自动勾画领域可以减少放射科医生的工作量并提高结果的一致性.然而在放射治疗计划和质量保证中的应用仍需要进一步开发和临床验证以充分发挥其潜力.结论 人工智能与放射治疗的结合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面临着数据数量与质量、算法可靠性、道德伦理等诸多问题.因此人工智能应用到临床还需要不断优化算法以加速该领域发展.

    放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自动勾画质量保证图像配准

    mTOR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刘博文马贵萍仪凡刘长英...
    181-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在肝癌发生、进展及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应用局限与优势.方法 应用Pubmed数据库,以"mtor、liver cancer、inhibitor"为英文关键词,检索2001-2023年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mTOR的定义、分型及作用;(2)mTOR与肝癌相关的动物及临床实验研究;(3)mTOR抑制剂研究进展.排除标准:(1)会议摘要;(2)低质量文献.最终纳入70篇相关文献.结果 mTOR影响肝癌发生进展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促进肝癌细胞增殖与转移、抑制肝癌细胞凋亡与自噬、破坏肿瘤微环境及产生药物耐药性.mTOR抑制剂治疗肝癌是一把双刃剑,在延长患者生存期、减少肝癌复发、抗耐药性的同时,也会损害肝功能,甚至无益.结论 mTOR信号通路对肝癌的发生、进展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mTOR抑制剂虽然在肝癌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雷帕霉素靶蛋白肝癌增殖自噬综述文献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稿约

    后插1-后插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