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与社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与社会
青年与社会

雷邦怀

月刊

1006-9682

qnyshzzs@163.com

0871-4137076

650200

云南省昆明市西坝路29号青年大厦5楼

青年与社会/Journal Young&Worl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析我国“三公”消费遏制机制

    黄旭彬
    268-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的“三公”消费存在许多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并且造成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文章立足于我国“三公”消费的现状、成因以及影响,分析在“三公”消费遏制机制的建立,试图提出相关对策,完善公务消费透明化的配套机制。

    “三公”消费经费公开配套机制

    书法大众化与精英化的分野流变及责任担当

    栾建利
    270-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整个艺术领域大转型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既与其他艺术门类有着共通性,也有着其自身的特性。大众书法和精英书法作为既有矛盾又辩证统一的艺术生态共同体,从社会发展规律和艺术自身发展规律去考察它们在书法艺术环境中的存在和发展状态,有益于我们正确的认识书法所处的历史阶段。

    书法大众化大众书法精英书法

    现代性与现代化

    管堃洁
    272-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概念的界定入手,以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和中间型社会为框架,对现代性与现代化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传统社会历经全面变迁而获取现代性的过程,而以社会的理性化、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产业化、文化的世俗化及现代人格的形成为标志的现代性,则是现代化的结晶。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同时,要充分意识到现代性反思的不可或缺。

    现代化现代性资本主义

    情境德育:拓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现途径

    徐娴
    274-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次,指明了大学生价值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基调和行为规范。情境德育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充分设计的情境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能有效拓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现途径。

    情境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中国智力回流的原因:基于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实证分析

    母泽洪袁家菊
    276-276,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智力流失期向智力回流期过渡的阶段。文章搜集了1978-2011年的相关数据对智力回流的动因进行实证检验,说明了,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的增加对解释智力回流具有显著性,而GDP增长率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对解释智力回流不具有显著性。

    智力回流人力资本留学人员

    人性假设观下的网络嵌入性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马雪杨张洁
    27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工作是以人为本的专业助人活动,对人的正确认识是社会工作的首要前提,而这就需要正确进行人性假设,并将其嵌入到社会网络中。人性假设观主要有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复杂人假设。通过在不同人性假设观下分析网络嵌入性,可以对社会工作者处理案主问题和探究本土化发展提供启示。

    人性假设社会网络嵌入性社会工作

    当下我国传媒娱乐化发展的特征分析

    靳悦
    279-279,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端于19世纪末报纸媒体上的西方的新闻娱乐化浪潮,到20世纪下半叶,已拓展到电视、广播、网络,从而使得媒体进入了全部的娱乐化大潮之中。我国的新闻娱乐化肇事于上世纪90年代,至于今日已完成传媒娱乐化。立足于本土,细究我国当下传媒娱乐化的发生发展,在大众文化、媒介市场化经营与大众传播的内置娱乐性相关的理论背景下,当下我国的传媒娱乐化出现了技术炫耀、明星效应与内容意义消解的特征。

    传媒娱乐化娱乐至死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以苏州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为例

    刘孜若
    280-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最近十几年,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甚至直接参与这类组织的活动。对于现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来说,非营利组织极为重要。非营利组织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具体的服务,而且是我们参与政治生活、完善公共治理的有效工具。文章首先对非营利组织的相关概念及其特征进行界定;然后以苏州市社会工作者为例讨论了组织中的组织结构、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项目管理的概况。最后分析了苏州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的优点不足及建议。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苏州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的发展能更上一个台阶。

    非营利组织管理苏州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管理

    简析功能派翻译理论及其翻译规则的应用--以马克·吐温“男孩的梦想”的翻译为例

    刘晓晨
    282-282,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学家提出了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传统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研究的重点由原文转向了译文和译语读者,并且更加关注译文的功能和效应。文章将以笔者翻译的马克·吐温《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中的第四章《男孩的梦想》为例重点分析“目的论”在翻译活动中的应用,旨在证明功能派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积极指导意义。

    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译文功能《男孩的梦想》

    社会分层视域下的择校现象

    徐兰
    283-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能为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提供渠道,择校现象就是各社会阶层希望通过教育的成功跻身上级阶层而导致的对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从社会分层角度来看,导致择校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阶层内部对该行为的认同和现代意义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成,这种现象其本质上是社会分层导致了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的不公平。

    择校现象社会分层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