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李维

双月刊

1008-2638

tel2738210@163.com

0452-2738210

161006

齐齐哈尔市文化大街42号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原有特色,大胆探索学术难点和理论热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高考改革近十年实施与推进研究综述

    孙明明杨皓然
    14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高考改革是我国自恢复统一高考以来规模最大的一轮改革,旨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选拔人才.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并参考中国知网可视化分析的结果,对我国近十年"新高考改革"学术研究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对新高考改革的总体特征、形式与内容、对各大关系主体的影响以及与其他国家新高考改革对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整理,分析了已有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建议,以期为新高考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新高考改革改革形式与内容研究改革比较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生态观研究

    谢桂袖
    147-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文明体系",深化"五位一体"机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文明效应",既是生态文明思维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只有坚持守正创新,践行"五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把握非平衡,聚焦非线性,发挥协同效益,形成各方合力,才能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生态文明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

    数字化时代"双技"英语口译教学模式研究

    付云云
    150-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技"英语口译教学模式是数字化时代口译技能和计算机辅助口译技术的有机融合.文章在对此教学模式概念阐释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课堂设计,详细展示了该教学模式的运用.结合口译教学的特点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分析了该教学模式的优势与挑战,以期为培养适应信息化时代需求的口译人才提供更加有效的路径.

    数字化时代口译技术口译技能"双技"口译教学模式

    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高质量供给的实施路径

    丁彩瑶
    154-157,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和建设进入跨越式内涵式发展阶段.思政课的高质量供给是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关键要素,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举措,是思政课课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的关键因素.当前要从明晰思政课供给价值、提升思政课供给主体能力、优化思政课供给方式、增强思政课供给合力四个方面进行高校思政课供给侧改革,以思政课高质量供给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供给

    大中小一体化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探索

    伊文婷
    158-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大中小一体化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存在顶层设计规划缺位、课程目标设定模糊以及教学内容供给失调等现实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与改革必须明晰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内涵、定位、特征与价值,并从课程目标指向"重在增强使命担当"、课程内容建设"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教学方法选择"体现适切性"、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提升理论功底"等四个方面实现其高质量发展.

    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建设高职院校

    基于"四式"经典诵读的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构建

    张春波王佳丁羽
    161-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典诵读是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实现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实践的有效方法.依托专人+专业+专题的特色范式探寻思政元素"如何选择"的问题,围绕原著+诗词+金句的结合模式探究思政元素"选择什么"的问题,构建课前+课中+课后的呈现方式探索思政元素"怎么融入"的问题,推进诵读+朗读+通读的表达形式探求"融入形式"的问题.以"四式"经典诵读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把课程思政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能有效贯彻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

    经典诵读课程思政《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逻辑意蕴探赜

    范小青
    165-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蕴含深厚的逻辑机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环境与人的相互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等内容,为两者融合提供了理论之基、理论之柱和理论之根.从现实逻辑来看,两者融合高度契合培根铸魂的政治导向和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从实践逻辑来看,两者融合在教育目标上实现了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显性和隐性联动以及价值性和知识性融合.

    红色文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逻辑意蕴

    重要声明

    169页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

    刘景丽
    170-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与政治素养等,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思政课教学的积极力量,帮助大学生发掘自身积极的潜在力量和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积极心理学的运用还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组织小组讨论思政话题,促进相互理解与支持,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