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李维

双月刊

1008-2638

tel2738210@163.com

0452-2738210

161006

齐齐哈尔市文化大街42号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原有特色,大胆探索学术难点和理论热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建设视野下的中国科幻电影产业

    黄鸣奋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国文化产业的行动指南,对繁荣我国科幻电影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精辟地阐述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出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任务.我们要全面认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自信与科幻电影产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根据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自信的要求发展科幻电影产业,彰显中国科幻电影"天道乃科技之本,民情为幻想之源,自强是艺术之魂"的特色.

    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自信科幻电影电影产业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外话语体系的四维向度

    任慧英宁昱婷
    7-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外话语体系是表达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需要坚持内涵、价值、现实和路径四个向度的有机统一.从内涵维度考察,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特征和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界定.从价值维度考察,"两个大局"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四个自信"是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前提,"两个结合"是促进共同体认同的保障.从现实维度考察,文化差异探析国际认同,多元语境探析传播实效和媒介策略探析宣传口碑.从路径维度考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外话语体系需要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交流氛围,提升媒介叙事话语传播效果和优化现代文明资源自主权.综合四维论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且获得国际文化认同感提供发展思路.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外话语体系中华文化传播

    "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理路

    陈珊怡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个结合"是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历史交汇点提出的重大命题,对新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根本指引.在"两个结合"中深入探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逻辑理路,要基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历史必然,基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基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需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选择.

    "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逻辑理路

    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社会治理:演进历程、逻辑特性和经验价值

    李青文
    16-2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破旧立新、持续推进的过程,是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全新时代命题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治理现代化既坚持了党的全面领导,又遵循了社会治理的一般规律,在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等方面体现出较强的逻辑特性.其取得的成就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价值,主要包括:坚持党领导社会治理的政治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坚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和持续推进的执政风格.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治理长效治理机制社会治理共同体

    "农村出身":寒门子弟的情感体验研究

    郝广龙李青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借助质性访谈和自传社会学的方法,探讨了寒门子弟在社会阶层流动过程中的情感变化.结果发现,寒门子弟在突破阶层束缚过程中呈现出复杂性情感体验,这种情感既包括被孤立的体验感、发展偏狭的苦恼,也包括成绩带来的荣耀、试图扭转底层世界的凌云志等."农村出身"的情感体验体现出了自我定位上的快乐与苦闷并存、家的定位上的亲近与疏离共在以及情感结构上的明朗与隐匿交织等特点.超越这种矛盾化情感体验的束缚,既需要社会构建更民主公正的阶层流动体系,也需要寒门子弟持续生成奋斗成就感.

    "农村出身"寒门子弟情感体验情感结构阶层流动

    《最后的礼物》中的记忆书写和身份建构

    王婉楹黄晖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尔纳的长篇小说《最后的礼物》以非裔移民的回忆为故事线索,揭示两代移民之间代际记忆的断裂现象和身份建构危机.父辈的刻意遗忘与缄默不语造成子女的记忆危机和身份认同缺失,两代移民在沉默的记忆中都陷入了身份建构危机,既无法回溯过去重寻原生身份,又无法安于当下建构新的伦理身份,他们在复归和同化之间痛苦挣扎.古尔纳将言说与交流视为解除记忆危机和身份建构危机的有效手段,通过言说唤起个体记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交互作用促成了非裔移民对伦理身份的不断建构.

    古尔纳《最后的礼物》记忆书写伦理身份

    新时代大学生精神富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杜帮云赵长丽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富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之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教育发展中,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人们精神富有可衡量与可测度.根据时代新人使命和青年成长成才规律,将新时代大学生精神富有评价指标体系整合为知识文化、思想觉悟、道德情操、法治素养、精神风貌五个方面,每个方面从不同维度设置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依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精神富有的内涵与表现等提炼出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精神富有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时代性、动态性等特征,因此,需结合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发展完善其具体内容,同时对大学生精神富有状态进行动态跟踪,以期发现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新时代大学生精神富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庄子本真理想人格审美内涵的现代阐释

    赵诗华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文本中描写了大量理想的人格形象,都以保持个体自身的本真以及追求内在精神的自由作为最高的生命理想,这主要体现在庄子所塑造的丑人、匠人和以真人为代表的神人、圣人、至人等三类群体身上.他们充分体现了庄子理想人格的建构及其所表现出的三种审美意蕴和人生境界:形体残缺的真丑之美及其追求的顺命境界、涵道于技的游戏之美及其安命境界、达道的精神飘逸之美及其逍遥境界,它们共同指向个体生存与生命精神的自由和自在,并将其作为理想人格的内在规定,呈现了庄子"以真为美"的人格审美内涵.

    庄子本真人格审美

    从思辨到实践:黑格尔与马克思尊严观比较

    章道德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格尔与马克思都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需要通过制度化的解决方案实现相互承认的尊严.但黑格尔停留在思辨的地基上,他关于尊严的诠释是在精神承认框架下的一种制度考量.马克思不同于黑格尔,他更多地是立足实践,即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去探讨人的尊严何以可能.马克思对黑格尔尊严观的批判性超越在今天能使我们明晰:尊严的主体不是抽象的主体,而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尊严不是抽象的精神承认,而是从"物化承认"转变为真正的"相互承认";尊严不是抽象的理性问题,而以生产力的物质力量为基础.

    尊严思辨承认马克思黑格尔

    对中国近代以来科学主义思潮的历史回顾与超越

    陈建清
    46-4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来,在救亡图存和旧社会价值权威崩塌的背景下,科学成为救国的武器,同时被赋予价值权威的地位,这时期科学主义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中国寻找一种可以团结指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实践的科学理论,完成科学救国的历史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实践层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与科学主义之间的结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价值权威的树立,但机械的理解这种结合又是造成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重要原因.中华民族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之际,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才能避免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协调融合发展,真正实现对科学主义的超越.

    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