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求是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求是学刊
求是学刊

杜桂萍

双月刊

1000-7504

qiushixuekan@163.com

0451-86608815

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求是学刊/Journal Seeking Truth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求是学刊》是黑龙江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学报,主要刊发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史学等研究领域的学术文章。该刊一贯本着唯实、求是、图新的办刊宗旨,坚持开放、创新、超越的办刊理念,坚持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人文特色,以社会效益为第一,坚持走内涵式的发展之路,强化专业性学报的学术特色,注重学术品位的提升,并将品牌意识和学术特色作为第一追求,通过主编和编辑的主体意识以重点栏目的设置实现学术刊物的办刊特色,形成开放的国际化的文化视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美国跨境刑事数据调取中的国际礼让:以《云法案》为例的分析

    孙永超
    126-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云法案》确立的向网络服务提供者调取非适格外国刑事数据的取证途径,本质上是绕开外国主权者而开展的单边跨境取证活动.为了应对可能产生的跨境取证法律冲突,《云法案》将国际礼让内嵌其中,并根据产生法律冲突的主体不同而构建了法定礼让分析与普通法礼让分析双重解决路径.然而借镜司法判例,《云法案》的国际礼让体系极可能承袭既往不平衡的礼让特点,在礼让分析的结果上压倒性支持美国单边跨境刑事调取.这是国际礼让理论在美国流变的结果.针对《云法案》国际礼让的特点,我国可兼采完善数据本地化立法的"对抗"措施与推动跨境刑事数据调取双(多)边合作机制升级的"调和"措施,以构建开放而有序的跨境刑事数据调取路径.

    《云法案》单边跨境取证国际礼让阻断法案刑事司法协助

    "语录不可阑入古文"说的生成及现代省思

    余祖坤
    140-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宋以降,禅宗语录和儒家语录大行于世,流风所及,许多文士在古文写作中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效仿语录形式,或者掺入语录中的常见用语.这种做法相当普遍,但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迄至清代前中期,"语录不可阑入古文"成为一种集体认同.在此过程中,方苞个人思想和文学实践所起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这一古文观念对于端正学风、维护古文体性、推动清代古文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有绝对化的倾向,因而又有其局限性.古文发展的事实证明,在合适的场合适当借鉴、采用语录形式,不仅不会伤害古文之体,相反会给古文的表达带来别样的趣味和效果.

    语录古文语体方苞桐城派

    在论诗与论理之间:《朱子语类》论诗的话语意义

    刘思宇
    150-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子语类》论诗有其独特面貌,朱熹有意选取语录体诗话的方式进行言说,着意呈现诗歌创作中面向生活审美的浑融气象,在论诗观念上体现出诗话语境下诗与理的互斥互塑,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推崇豪壮诗风,体现出朱熹系统性的审美观念和话语策略.康德对崇高审美的分析将朱熹原本诉诸审美经验和直觉体悟的文本呈现进行理性化理解,合理解释了为何朱熹所推崇的豪壮诗风较之其他风格更能体现"近道气象",更为具体地揭示出朱熹理想诗风的重要特点.《朱子语类》论诗不仅体现出朱熹不同于一般理学家的审美修养,更是系统地体现出他在审美层面对体道方式的根本性探索及其对此种话语方式之于体道意义的自觉.

    朱熹《朱子语类》诗话审美

    嘉道时期的诗学思潮转向

    钱佳楠郭院林
    160-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朝嘉道之际的社会处在所谓盛世滑向衰世的过渡阶段,学风、士风的变化深刻影响了诗学思潮与诗歌创作.细致入微的学术训练、程朱理学下的世界观、身份认同下社会参与意识的高涨,使理性主义的思想笼罩在嘉道诗坛上空,诗歌的价值取向也回归正统.在继续强调诗歌独创性和个性化的前提下,诗歌的政治与社会功能得到体认,个人化与纪实性成为该阶段的诗歌特征.诗学思潮则趋向敛华就实,情志并重.诗论家集中总结了清中叶以后的诗学经验,丰富了"学人之诗"的理论内涵."以人论诗"将诗人的品行节操作为评判标准,崇"真"尚"志",强调诗与人一.这些诗学观念既是嘉道诗坛对清前中叶诗歌的继承与反思,也是晚清志士之诗的先声.

    嘉道时期诗学思潮学人之诗志士之诗

    美国进步主义时代"乡村生活运动"探析

    石庆环景德龙
    17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步主义时代以城市改革者为主体发起的"乡村生活运动",是美国联邦政府"乡村振兴"战略的开端.从1908年成立的乡村生活委员会到后来组建的乡村生活协会,改革者逐步把"乡村生活运动"推向高潮."乡村生活运动"改变了美国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带动了乡村文化、教育和社会多方面的改革,并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进步主义时代的改革成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乡村生活运动"中,城市改革者与农民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加快了美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但遗憾的是,美国"乡村生活运动"最终并没有完成"乡村振兴"的使命,而且运动发展过程中仍出现一些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对进步主义时代"乡村生活运动"的研究,也有助于理解当时美国乡村振兴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多元互动关系.

    美国进步主义时代"乡村生活运动""乡村振兴"战略

    人物介绍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