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区域经济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区域经济评论
区域经济评论

月刊

2095-5766

qyhl@public2.zz.ha.cn

0371-63936003

450002

河南郑州市文化路50号

区域经济评论/Journal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企业管理专业刊物。研究企业的宏观管理体制,探讨增强企业活力,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问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省会城市发展新论

    程必定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27个省区都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对推进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从省会城市承担的区域功能看,以提升城市能级为导向实施强省会战略,强省会才能强都市圈,省会城市应以提升能级为导向,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展望以提升城市能级为导向实施强省会战略,要提升省会城市能级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提升省会城市能级推进迈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提升省会城市能级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提升省会城市能级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升省会城市能级推进迈向国际化的中国式现代化.

    省会城市都市圈城市能级

    风险资本、政府引导基金与区域产业演化

    贺灿飞齐放盛涵天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国际形势下国家间技术封锁与产业"卡脖子"风险愈发严重,如何运用风险资本与政府引导基金实现区域产业破局已成为研究热点.现有研究探讨了风险资本以及政府引导基金的空间分布与区位选择,并揭示了其各自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然而较少有研究关注风险资本与政府引导基金的互动作用,尚未揭示其相互联结并影响区域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基于案例研究,对桂林、重庆等城市产业发展经验以及风险投资企业的战略选择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发现,风险投资能够为地方企业提供本地和非本地资源,而政府引导基金则在区域产业演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政府力量的缺乏可能导致本地资源供应不足,致使区域丧失具有潜力的新兴企业,不利于区域竞争力形成.与此同时,以风险投资与政府引导基金为代表的地方多元主体互动过程,有利于在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形成政府主体与市场主体互利共赢局面.

    风险资本政府引导基金区域产业演化地方主体互动

    科技革命与中国主导产业空间格局演变:机理、规律与趋势

    胡安俊唐瑜孙久文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把握主导产业空间格局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可为缩小区域差距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前三次科技革命时期,高度依赖国内外资源和国外市场的主导产业受到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和国外市场的很大约束,其他主导产业均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下呈现先聚集后分散的空间演变规律.第四次科技革命时期,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将是人工智能产业在未来较长时期的主要聚集区,这一空间格局趋于协调的条件取决于人工智能产业的生命周期、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政策的方向和力度等.

    科技革命主导产业空间格局

    中国数字产业集聚水平的演变特征与提升策略

    孙娜陶克涛杨世伟陈文晖...
    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0-2021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新注册企业数据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在对数字产业集聚水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数字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采用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和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数字产业集聚水平的区域差异性与动态演化特征.研究认为,全国数字产业集聚水平不断下降,地区差距明显扩大,呈现出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递减的趋势.数字产业集聚水平主要受地区规模、市场化程度、区位条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科技人力投入的影响,研发与技术导向尤为明显.数字产业集聚水平的空间非均衡性突出,区域间差距是主要来源.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数字产业集聚水平偏低,科技人力投入不足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中国应在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引进和培养人才、统筹调配资源等方面采取措施,从而优化数字产业空间布局和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

    数字产业集聚水平区域差异演变趋势影响因素

    "双碳"目标下国土空间优化的挑战与应对

    薛领赵威刘丽娜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土空间优化与调控始终是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现有的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多聚焦于对低碳空间治理思路、框架、工具的整体性把握,尚缺乏明确的碳约束目标及行动指南,亟待将"双碳"目标全面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的目标体系、决策体系和保障体系,发挥规划在空间治理上的统筹引领作用.首先,国土空间优化光论"地"不谈"天"不行,也不能"就土论土、就地论地";其次,低碳和"双碳"目标并不完全等同,要避免"双碳"研究中忽视国土,也要在研究国土问题中厘清"双碳";再次,空间优化是个复杂动态过程,需要高度重视深度不确定性.因此,未来有必要建立国土空间抗解性识别分析范式和方法,开发应对深度不确定性的国土空间协同演化集成模型,构建国土空间多目标优化调控理论体系,并沿着科学认知、信息技术、智能规划、创新制度四个主轴展开深入研究和理论构建.

    "双碳"目标国土空间优化深度不确定性抗解问题范式转型

    临空经济对区域创新的结构性影响研究

    汤凯蔡晓培完世伟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临空经济在引导区域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其独特的"技术—制度—产业—空间"属性,通过技术支撑、制度安排、产业延伸、空间极核等新的范式结构,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跃升条件.发展临空经济,能提升城市通达度和交通枢纽地位,影响城市创新层级;缩小城市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差距,使城市群向创新多中心空间结构演化;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集聚与扩散叠加动力、制度创新变迁动力、政府与市场双向互动激活动力、中心极核与外围互补引领协同动力,影响区域创新的动力结构.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临空经济区在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中的引领作用,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差异化构建跨空间创新协作网络,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和知识溢出,激发临空经济在区域创新中的功能.

    临空经济区域创新结构性影响

    国有企业对区域创新引领作用的逻辑机理及优化路径

    王玲杰任广乾景曼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是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提升国家创新实力的重要基石.国有企业作为区域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依托自身整合集聚创新要素能力强、创新溢出效应显著和资源优势突出等在提升区域创新水平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但在引领区域创新过程中,宏观层面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中观层面区域协同发展受阻和微观层面内部制度设计有待优化依旧掣肘着国有企业创新引领作用的发挥.国有企业在扬优势、补弱项的同时强支撑、促引领,就要以开放促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引领突破卡脖子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依托数字技术和数字化升级,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推动制度创新,优化制度设计,充分释放国有企业创新活力,持续强化国有企业引领区域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为创新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国有企业区域创新引领作用逻辑机理优化路径

    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突破路径

    杨文贞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重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数字经济的快速崛起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当前,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已经进入数字经济赋能新阶段,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可回避问题.在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误区表现在认知和实践两个方面;存在数字鸿沟、信息孤岛、城乡要素流动受阻、公共服务资源不均衡等制约因素.应在准确把握乡村振兴和数字经济相关政策动向、矫正数字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误区、缩小城乡数字化发展差距、打破信息孤岛、强化要素双向流动、整合公共服务资源等方面寻找突破路径,推动中国城乡融合快速发展.

    数字经济城乡融合发展突破路径

    中国区域创新多元组态路径及驱动效应研究

    方大春王琳琳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要素协同以形成发展合力是实现区域高水平创新的重要抓手.选取2017-2021年全国30个省(区、市)数据,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识别驱动区域高水平创新的多条组态驱动路径,并检验不同组态路径对区域创新的驱动效应.研究表明,存在"产教融合型""产业孵化型""产学研协同型"3类区域创新驱动路径,组态路径对区域创新的驱动效应普遍强于单一变量;3类组态路径对区域创新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产业孵化型"驱动路径边际作用最大.据此,在推进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时,应多措并举,形成合力驱动创新发展;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制定创新政策;聚焦核心,充分激发区域创新动能;创新机制,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驱动路径驱动效应fsQCA

    推动民族地区经济互嵌式发展研究

    郑长德
    8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经济互嵌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进各民族和民族地区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着眼点和切入点.从经济上看,互嵌式发展是不同民族之间通过市场和非市场的经济交易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且经济互嵌发展对于各类资本积累、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民族八省区在经济发展、贫困减缓、城镇化、受教育程度、就业结构、空间分布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经济互嵌程度,而且各地区经济互嵌程度已有了显著提升,但互嵌程度和水平也受到一些因素的约束.因此,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互嵌式发展,还要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提升经济互嵌水平,持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各种成本,持续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深度对接和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协调发展中推进经济互嵌式发展,利用动态比较优势的变化,提升产业的嵌入性和融合发展水平,互嵌导向型的对口支援与合作政策,着力提高民族地区互嵌式发展的内生潜力.

    民族地区经济互嵌式发展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