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海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海洋学报
热带海洋学报

张偲

双月刊

1009-5470

jto@scsio.ac.cn

020-84459408

510301

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

热带海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之一,也是中国期刊方阵入选期刊。它侧重宣传报道南海及邻近热带海洋的调查、研究成果和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刊物已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的源期刊;在国外已被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联合国《水科学与渔业文摘》、英国《动物学记录》所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洋真菌Phaeosphaeriopsis sp.ZYX-Z-811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全苗苗马青云杨理谢晴宜...
    12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海洋真菌 Phaeosphaeriopsis sp.ZYX-Z-811 发酵液中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鉴定,并评价其生物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向C18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共分离得到 10个化合物,利用核磁及红外和紫外波谱技术对分离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 4-epi-lignicol(1)、lignicol(2)、6-demethylkigelin(3)、6,8-dihydroxy-3,4,7-trimethylisocoumarin(4)、6,7-dimethoxymellein(5)、musaone A(6)、2-(4-hydroxyphenyl)ethylacetate(7)、3-吲哚甲醛(8)、吲哚-3-乙酸甲酯(9)、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0),其中化合物 1 为未发表的化合物,文章通过电子圆二色谱(electrostatic circular dichroism,ECD)计算确定了其绝对构型.对这些化合物分别进行抗氧化和α-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发现化合物 10有弱的抗氧化活性.

    海洋真菌Phaeosphaeriopsissp.次生代谢产物生物活性

    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oroverrucosus 33510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刘颖肖阳朱震鑫刘洪存...
    128-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具有较好抑制植物病原菌活性的化合物,对一株海洋链霉菌 Streptomyces sporoverrucosus 33510 的化学成分及活性进行了研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半制备液相色谱(semi-pre HPLC)、柱色谱(colume chromatography,CC)、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和重结晶等分析及分离技术对该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nuclear megnetic resonance,NMR)、质谱(mass spectra,MS)、旋光(optical rotatory dispersion,ORD)等波谱学方法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滤纸片法对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检测.从 33510 菌株的发酵产物中共分离得到 10个化合物,分别为:cyclo(D-Pro-D-Leu)(1)、bisphenol A(2)、methylp-hydroxyphenylacetate(3)、N-phenethylacetamide(4)、3-indole-methylethanoate(5)、dibutyl phthalate(6)、cyclo(D-Pro-L-Leu)(7)、cyclo(D-Pro-L-Ile)(8)、cyclo(L-Pro-L-Phe)(9)和cyclo(L-Leu-L-Val)(10).除化合物 5和 9外,其他 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种中分离得到.抑菌结果表明,抑菌摩尔浓度为 0.19mmol·L-1时,化合物 2对板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的抑制效果为高敏(抑菌直径为20mm).

    海洋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抑菌活性

    北部湾柱状角孔珊瑚水螅体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冯广福何洁怡白猛易湘茜...
    135-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柱状角孔珊瑚(Goniopora columna)水螅体的次级代谢产物,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柱状角孔珊瑚水螅体粗提物中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并对获得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549 cells,NSCLC)的抗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从柱状角孔珊瑚水螅体中分离鉴定出 8种化合物,分别为alkalgoniopora A(1)、茶碱(2)、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3)、尿嘧啶(4)、胸腺嘧啶(5)、pregna-5,20-dien-3β-ol(6)、cinnamic acid(7)和原儿茶酸(8),其中化合物 1为新发现的生物碱.初步细胞毒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 1、2和 6对NSCLC增殖有较弱的抑制活性,其余化合物对NSCLC增殖无明显抑制活性.

    柱状角孔珊瑚水螅体次级代谢产物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

    西沙群岛中新世藻礁白云岩植物格架、储层特征和成礁模式

    陈舒许红卢树参张海洋...
    140-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生物礁成因理论质疑钙藻形成坚固生物礁抗浪结构的能力,将钙藻归类于附礁生物群落.文章利用微焦X射线扫描成像技术(X-CT),研究"西科 1 井"、"西永 2 井"中新世红藻珊瑚藻科南海奇石藻(新种)格架岩和绿藻仙掌藻节片岩岩芯.通过三维层析成像直观透视图像,发现钙藻生物营造的藻礁抗浪结构,包括典型红藻柱状格架结构、障积结构和绿藻仙掌藻节片结构,证实钙藻植物是主要的造礁造岩生物.通过三维孔隙重构,获得总孔隙体积、面孔率、孔隙度的物性参数,验证了藻礁是南海沉积盆地中新世重要的油气储集层.提出了藻礁成因模式:造礁钙藻适应海面升降逐步演替-取代,经过钙化-埋藏化石化-白云石化,沉积生成藻礁云岩,造成中新世西沙礁纵向序列的增长.

    西沙群岛钙藻生物格架藻类造礁作用三维层析成像孔渗层三维重构

    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的重新认定

    邱燕鞠东黄文凯王英民...
    154-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磁异常条带识别的不确定性而使其具有多解性,因此对于应用磁异常条带对比得出的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随着南海勘探活动的不断深入和资料的大量积累,有必要对这一重要问题给予重新认定.最新研究发现:南海中央海盆初始扩张区域的南、北边缘发育晚始新世—早渐新世(T7—Tog)沉积层序,说明洋壳基底之上的最早沉积层年代要老于原来认识的 32-33Ma.在南海,持续时间长、活动强烈、形成近东—西向构造体系的变革运动发生时间为 40Ma左右.南海陆缘不整合面对比证实,将T8界面(37.2-40Ma)作为南海初始扩张的破裂不整合面更为准确.由此得出结论,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应为 39-40Ma 左右.

    海底初始扩张时间磁异常条带对比洋壳基底东—西向构造体系南海中央海盆

    基于空间插值的不规则海洋地质样品测试分析数据聚类算法研究

    邵长高严镔陈秋
    16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地质调查中获取大量海洋沉积物柱状样样品测试分析数据,样品测试分析目的不同导致柱状样数据采样深度不同,由此造成地质取样数据在三维空间上呈现不规则散点状分布.传统聚类算法无法在三维空间上对此类不规则散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对此,文章设计了一种基于空间插值的不规则地质样品测试分析数据聚类算法,有效地将三维样品测试分析散点数据降为二维数据后进行聚类分析,本算法较好地解决了地质体中试验测试数据的不均衡性问题,为海洋地质大数据分析提供了基础技术方法.

    地质取样实验测试聚类算法空间插值三维

    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研究新进展

    赵明辉袁野张佳政张翠梅...
    173-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深地震探测数据与大洋钻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机制科学问题.2018-2023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协助下,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探测实验,共投放海底地震仪 52台次,海底电磁仪 2台次,放炮数量达 8750炮,累积获得了 294Gb的第一手数据,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1)首次获得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深达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精准确定了研究区洋陆转换带三维空间展布范围宽度为 10~20km;2)揭示南海北部陆缘异常活跃的岩浆作用,提出了不同时间段的构造与岩浆相互作用方式,岩浆活动随着伸展作用不断向洋迁移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建立了边缘海独特的张裂-破裂地质演化模型,最后一期强烈的岩浆活动导致岩石圈破裂,形成由玄武岩为主的"鳄鱼嘴"构造,同时张裂-破裂过程沿其陆缘走向又存在显著的构造-岩浆差异性.

    洋陆转换带二维/三维深部结构海底地震仪张裂-破裂机制南海北部陆缘

    海南福山油田流一段石英砂替代陶粒适应性评价及意义

    魏凯邓校国付杰刘植...
    184-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页岩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关键在于提质增效降低成本.文章阐明了海南近海福山油田流一段薄互层致密砂岩采用本地石英砂替代陶粒作为主流支撑剂的低成本和优化裂缝导流能力的适应性特征;提供了海南本地 20/40 目石英砂和 20/40 目陶粒室内试验评价结果,在不同应力不同铺置浓度条件下,20/40 目石英砂和 20/40 目陶粒具有不同的导流能力;进一步揭示了地质参数相近两口开发井,在数值模拟优化试验基础上实施现场试验的结果:裂缝导流能力达到21D·cm,可满足流一段致密砂岩储层的导流需求;在 35Mpa应力条件下,10kg·m-2 铺置浓度的 20/40 目石英砂可获得 21D·cm以上的导流能力.现场试验表明,石英砂试验井压裂后前期基本可与陶粒试验井效果相同,随着开采时间延长,使用陶粒井的累计产油量和稳产有效期均超过使用本地石英砂开发井.因此,陶粒支撑剂经济效益更高,陶粒支撑剂值得继续长期和规模化使用.

    薄互层砂岩石英砂替代陶粒导流能力支撑剂

    《热带海洋学报》征稿简则

    后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