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黄宏文

双月刊

1005-3395

jtsb@scib.ac.cn

020-37252514

510650

广州天河区兴科路723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省植物学会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主要刊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研究的论文报告、科研简报、综合述评等;介绍植物学研究领域中各分支学科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为推动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和开发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植物学、林业、医药、环境、园林园艺研究的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无人机高光谱影像的薇甘菊分布提取研究——以云南德宏州为例

    刘雪莲石雷李宇宸刘梦盈...
    579-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控制薇甘菊入侵,及时掌握其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基于无人机高光谱数据,通过深度学习(DL)、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等方法提取云南省德宏州微甘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DL、SVM和RF等3种方法均有效实现了薇甘菊的分布提取,以DL方法的提取效果最佳,制图精度和用户精度分别为96.61%和95.00%;其次为RF方法,制图精度和用户精度分别为94.83%和91.67%;SVM方法的制图精度和用户精度分别为92.45%和81.67%.这3种方法均能很好提取薇甘菊集中分布区域,且DL和RF方法对零散分布薇甘菊的识别效果优于SVM.因此,无人机高光谱影像为薇甘菊的监测、预警和精准防治提供了支撑和依据,对保护当地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薇甘菊无人机遥感深度学习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

    南亚热带森林2种菌根类型树木水分传导和养分利用策略的对比研究

    赵敏练琚愉刘小容刘慧...
    589-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季节性干旱加剧和氮沉降增加等环境影响下,菌根树木优势度变化趋势机理,对3种优势EM树木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锥(Castanopsis chinensis)、黧蒴锥(C.fissa)和3种优势AM树木云南银柴(Aporusa yunnanensis)、山蒲桃(Syzygium levinei)、广东金叶子(Craibiodendron scleranthum var.kwangtungense)的水力性状和养分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M树木叶片导水率下降50%和88%时的水势(P50、P88)和膨压丧失点(Ψtlp)均低于AM树木,边材比导水率(KS)、叶片比导水率(KL)、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和光合磷利用效率(PPUE)均高于AM树木.可见,EM树木比AM树木具有更强的抗旱能力以及更高的导水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这可能是在干旱加剧和氮沉降增加背景下EM树木优势度增加而AM树木优势度减少的生理机制.

    外生菌根树木内生菌根树木水力性状养分性状南亚热带森林

    福建敖江口表层沉积硅藻空间分布特征

    张纪晖周成旭李冬玲林忠洲...
    597-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福建敖江口表层沉积硅藻空间分布特征,2019年7月对敖江口进行表层沉积硅藻的采样调查,并研究了硅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从13个站点共检出硅藻114种,隶属于39属.硅藻丰度具有从河口向外海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特征.聚类分析表明,主要硅藻属种可划分为淡水种组合带和半咸水-咸水种组合带.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硅藻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河口区盐度相对较低,主要分布淡水种双面曲壳藻、优美曲壳藻和颗粒沟链藻;外海区北部盐度相对较高,主要分布咸水种流水双菱藻;外海区南部盐度相对较低,主要分布淡水种优美曲壳藻和颗粒沟链藻;滩涂的沉积物较粗,主要分布优美曲壳藻.此外,河口区和外海区南部可能存在一定的水体污染.

    福建敖江硅藻环境典型对应分析聚类分析

    莽山不同海拔华南五针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黄蕴凯沈燕王旭周光益...
    605-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全球升温背景下我国亚热带地区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树木年轮学方法,在湖南莽山建立不同海拔(1400、1200、1000 m)华南五针松(Pinus kwangtungensis)标准年表,利用响应分析和单年分析研究其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海拔1400 m处华南五针松的径向生长与当年6月均温和最高温显著负相关,与当年4月的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海拔1200 m处的径向生长与当年3月均温及上年和当年10月均温、最低温显著正相关,与当年7月的最低温显著负相关,与上年11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海拔1000 m处的径向生长与当年6月均温、最高温和当年1月的平均温、最低温以及上年10月的最低温显著负相关,与当年3月、上年10月和当年10月的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温度和降水共同影响着该地区华南五针松的径向生长,生长季初期的温度和降水以及夏季温度是影响其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

    华南五针松海拔树木年轮温度降水莽山

    东乡野生稻苗期响应低温胁迫的转录组分析

    白李唯丹戴亮芳陈雅玲张帆涛...
    616-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东乡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对苗期的RNA-seq转录表达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共检测到1020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5201个上调表达,4999个下调表达,其中有426个DEGs位于已报道的水稻耐冷QTL区间,且37个为耐冷调控相关的家族基因.GO功能分类和KEGG代谢路径分析表明,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氨基酸生物合成以及光合作用代谢等均参与响应低温胁迫过程.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ABA响应蛋白基因、MYB转录因子和40S核糖体蛋白SA基因等12个可能与低温胁迫响应相关的DEGs表达模式与RNA-seq的一致.可见,植物激素传导途径和转录因子相关调控基因在东乡野生稻苗期响应低温胁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东乡野生稻低温胁迫转录组学耐冷基因

    盐度、温度和光照强度对针叶蕨藻的生长及光合活性的影响

    钟逸云杨蕴琪郜晓峰邢浩...
    626-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环境因子对针叶蕨藻(Caulerpa sertularioides)生长的影响,对不同盐度、温度和光照强度下针叶蕨藻的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藻体日特定生长率(SGR)、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合效率(Yield)、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淬灭(qP)随盐度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非光化学淬灭(qN)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藻体光合活性和固碳效率在盐度27.5‰时达到最高,且与25‰和30‰盐度的差异显著(P<0.05,n=3).藻体SGR、Fv/Fm、Yield、ETR和qP随温度升高而下降,qN则相反,藻体光合活性和固碳效率在26℃下达到最高,且与28℃和30℃的差异显著(P<0.05,n=3).藻体的SGR、Fv/Fm、Yield、ETR和qP随光照强度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qN则相反,且在18.75μmol/(m2·s)弱光照下出现轻微光抑制,藻体生长、光合活性及固碳效率在光照强度25.00μmol/(m2·s)时达到最高,但与18.75和31.25μmol/(m2·s)的差异不显著(P>0.05,n=3).因此,针叶蕨藻在27.5‰盐度、26℃和25.00μmol/(m2·s)光照强度下生长最快且光合作用能力最高.

    针叶蕨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特定生长率盐度温度光照强度

    热带植物海巴戟抗寒株系选育

    邹瑞王青芬吴田
    634-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选育海巴戟(Morinda citrifolia)抗寒株系,拓宽种植范围,在云南元江选择8株海巴戟,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叶片解剖结构,并测量叶片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对抗寒株系的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GPAT)活性和GPAT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叶片解剖结构表明有4株海巴戟叶片的栅海比较高,细胞结构紧密,确定为抗寒性优良的候选株系(5、6、8和12号).5号植株叶片经低温处理后的CAT、POD、SOD活性较高,MDA含量较低,确定为抗寒株系,且低温处理后5号植株叶片的GPAT活性和GPAT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不抗寒材料.因此,海巴戟叶片通过增加栅海比和细胞结构紧密度,同时GPAT基因迅速应答来提高抗寒性.

    海巴戟抗寒性解剖结构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

    重庆加工型辣椒种质资源抗疫病鉴定的分子标记筛选

    王春萍杨小苗李怡斐雷开荣...
    642-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适用于重庆加工型辣椒疫病抗性鉴定的分子标记,以63份重庆加工型辣椒种质资源为材料,研究了12个辣椒疫病抗性相关分子标记的筛选效率.结果表明,7个分子标记在种质间无差异条带,2个分子标记的扩增结果不稳定,只有ZL6203、ZL6726和E73等3个分子标记在种质间能扩增出差异条带.ZL6203筛选高抗、抗性和中抗材料的效率分别为87.50%、77.78%和63.64%;ZL6726筛选抗性和感病材料的效率分别为100.00%和66.67%;E73筛选抗性和高抗材料的效率分别为77.78%和62.50%.因此,同一辣椒抗疫病分子标记对不同抗性材料筛选效率存在较大差异,ZL6203、ZL6726和E73适用于重庆地区加工型辣椒抗疫病材料的鉴定.

    辣椒种质资源疫病分子标记

    19个茶树杂交新品系主要性状比较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余文权林郑和陈常颂钟秋生...
    649-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茶树(Camellia sinensis)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对19份区试茶树新品系的农艺性状进行观测,结合SSR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新品系1001('春绿2号')、1017、46-6为特早生种,萌发期比对照'福鼎大白'早10 d以上;除1001是小乔木外,其余品系均为灌木;新品系叶形多为长椭圆形,1017品系为近圆形,1011与1012品系为近椭圆形.利用48对SSR引物对19个茶树新品系进行扩增,共扩增出231个等位基因(Na),每对引物平均扩增出4.8个;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14~0.85,平均0.55,PIC超过平均值(0.55)的有28对引物,占引物总数的58.33%.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32时,29份种质资源可分为4类,第一类有1009、'黄玫瑰'、'黄旦'和'黄观音'等4个,第二类有1011、1008、1014等16个,第三类有'福鼎大白'、'福云6号'、1017、1019、1015等5个;第四类有1001与'早春毫'.这为茶树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种质资源.

    茶树农艺性状SSR遗传多样性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草果栽培起源分析

    李国栋田星赵小丽杨耀文...
    660-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草果(Amomum tsaoko)的遗传多样性和栽培起源,对草果和拟草果(A.paratsaoko)在8个SSR位点上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个SSR位点在20个草果居群和5个拟草果居群分别检测到149和101个等位基因,特有等位基因分别为44和59个.方差分析(AMOVA)表明,仅10.4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2物种间,8.66%于种内居群间,80.91%于居群内(P<0.01).拟草果居群总的遗传分化程度较大(0.15≤Fst≤0.25),草果的为中度(0.05≤Fst≤0.15).SMM模式下2物种的遗传分化均加大(Fst<Pst).因此,草果和拟草果共享祖先的遗传多样性,可能通过随机遗传漂变完成谱系分选后基因突变的积累形成了现有遗传分化模式;围绕大围山的马关、屏边地区可能是草果栽培起源地理中心.

    草果拟草果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栽培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