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间
人间
人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民族问题治理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赵旭东
    112-112,113,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国家的构建在于塑造一个具有共同政治认同、基本政治制度一体化的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治理制度与观念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经验与革命实践结合的产物。

    中国民族治理历史经验启示

    合同解除与违约责任

    何熠英
    115-115,116,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同解除制度是合同制度的重要内容。合同解除引起了合同关系的溯及、消灭,同时也是违约的一种救济方式。对于合同解除后如何保护债权者的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作了相应的规定,“当事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同时规定合同解除是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情形之一,但并未言及合同解除的溯及力问题,为此理论界主要存在直接效果说和折衷说之争。本文立足于合同解除与违约责任并存的研究,以期更好地解决在审判实践中合同纠纷案中有关合同解除与违约责任并用的问题,促进司法统一,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合同解除违约责任损害赔偿违约金

    协商民主与我国政党制度建设

    王玉茹
    118-118,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政党发展历程的回顾来分析我国现行政党制度是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的,基于此,对我国政党建设的完善发展加以推测,本文认为我国政党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发挥各民主党派的协商作用,增强协商民主可以更有利于我国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政党政党制度协商民主

    试析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

    李广志
    120-120,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概念,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密不可分,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正确处理好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到依法治国本身就是对党的领导的重大创新,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以及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主义的建设也有深远影响。

    依法治国执政方式领导方式人治

    浅谈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宗金强
    121-12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法制宣传的力度对于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农村法制宣传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一大重点,然而也是一大难点。在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五五”普法把农民作为普法的重点对象之一,明确提出“法律进乡村”也充分证明了农村法制宣传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法律意识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种种的因素阻扰了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从“一五”到现在的“五五”普法20多年的时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笔者现从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等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农民法律意识现状对策研究

    对竞业限制条款补偿下限规定法经济学分析

    陈志张天南
    123-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但法律并未规定竞业限制的经济补偿标准,导致实践中适用该条款难以确定一个合理的标准。

    竞业限制条款补偿经济学分析

    毛泽东、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异同

    田骄
    124-124,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干部队伍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与创新。两者一脉相承又有诸多方面的差异。通过比较研究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对于当今形势下干部队伍建设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及启示。

    毛泽东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论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陈波
    126-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三个倡导”是我们党顺应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更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正确理解并实际应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中国为何提前放弃新民主主义道路

    刘坚
    127-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便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期问题领导人也多次预测过,从建国前后谈到的10年,15年或20年到1951年的15年,再到1952年说到的10年到15年,但在1956年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无疑是提前了,那么提前的原因是什么呢?

    新民主主义原因

    浅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彭艳霞
    12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它的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使得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思想多样和价值多元的条件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意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