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加工工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加工工艺
热加工工艺

李斌

半月刊

1001-3814

rjggy@vip.163.com

029-38316271 38316273

713102

陕西兴平市44信箱

热加工工艺/Journal Hot Working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报道铸造、锻压、焊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领域的试验研究论文和技术报告,介绍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的先进经验和实用热加工技术信息。本刊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是金属学及金属工艺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用刊,常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机械工程文摘、中国有色金属文献数据库、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i Page One数据库等10余种国内外检索系统收录。主要荣誉: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全国优秀国防科技期刊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石墨烯改性Cu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王鹏万维财饶程杰季思源...
    1-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墨烯由于其独特的二维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和力学性能,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复合材料增强材料.介绍了石墨烯增强Cu基体复合材料,对石墨烯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石墨烯的分散、增强机理、石墨烯与Cu基体之间的界面反应进行了总结,并对石墨烯/Cu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石墨烯铜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散性增强机理界面反应

    取向硅钢细化磁畴技术研究进展

    王丽娜何承绪李萧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化磁畴技术是取向硅钢生产过程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可有效降低带材损耗.介绍了取向硅钢损耗的影响因素、细化磁畴降低铁损的原理,同时对两种类型细化磁畴技术的原理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非耐热型细化磁畴技术相对成熟稳定,已实现工业应用.耐热型细化磁畴技术目前被少数企业所垄断,国内仅宝钢掌握大功率激光刻痕细化磁畴技术,而其他耐热型细化磁畴技术更多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无法应用于工业生产.在能源结构调整、电工装备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对耐热型取向硅钢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未来耐热型细化磁畴技术将成为取向硅钢细化磁畴技术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取向硅钢细化磁畴激光刻痕机械刻痕铁损

    冷却过程对典型钢材结构与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李浚哲王英杰金静张金专...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冷却过程是钢材热处理中的关键步骤,钢铁材料受热后在不同的冷却条件下内部组织和外部氧化层会呈现出不同特征.综述了不同冷却速率和空气、水等冷却介质对高温后钢材微观组织、力学性能以及氧化皮等方面的影响,以期为冷却过程对典型钢材影响的研究提供借鉴.

    钢材料冷却速率冷却介质微观组织氧化皮

    预时效热处理对新型近β医用Ti-10Mo-6Zr-4Sn-3Nb合金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王鸿川程军盖晋阳杜赵新...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预时效对一种近β型Ti-10Mo-6Zr-4Sn-3Nb(Ti-B12)医用钛合金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25、425℃分别预时效0.5~8.0 h后,在β母相中均匀析出了大量的椭球状等温ω相.随着预时效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ω相的尺寸逐渐增大,而密度则逐渐减小.基于等温ω过渡相辅助α相形核与细化作用,在较低的预时效温度和较短的时间下可获得密度更高、尺寸更细小且弥散分布的次生α相.此外,经预时效后,通过显著细化次生α相的尺寸和提高α相的析出密度,强度得到了明显提升,并获得了较好的塑性.然而,当将预时效时间增加至一定值时,强化效应变得不再明显.

    生物医用近β钛合金组织演变预时效热处理力学性能

    4Cr5MoSiV1热作模具钢循环渗氮及热疲劳行为研究

    刘海建韩笑陈杰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 4Cr5MoSiV1热作模具钢在使用过程中经受熔融铝液及冷却液的循环冲击,在热应力作用下容易产生热疲劳失效的问题.采用可控循环气体渗氮的方法分别在回火态和热疲劳态模具钢表面制备无铁氮化合物和有化合物的渗层,进行热疲劳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循环渗氮制备的无化合物的渗层可以有效延缓热疲劳裂纹的萌生,抗热疲劳性能优于有化合物的渗层.同时,在裂纹产生前进行二次渗氮可以补充氮原子,重置压应力并增加硬度,进一步提升热疲劳抗性.

    热作模具钢可控循环气体渗氮铁氮化合物热疲劳性能

    新型冷作模具钢9Cr5Mo2V不同热处理下的性能研究

    魏金龙吴红庆吴晓春
    30-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新型冷作模具钢9Cr5Mo2V为研究对象,通过淬回火温度对硬度的影响规律,选出5种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对比不同工艺下模具钢的横、纵向冲击韧性、抗弯强度和耐磨性能,并与 7Cr5Mo2V钢进行对照.结果表明,9Cr5Mo2V钢在 1030℃淬火、520℃回火热处理下具有极佳的硬度(63.6 HRC)和耐磨性能(260.16 min/mm3);970℃淬火、520℃回火热处理后,其纵向平均冲击功最高,达 62.83 J;经 970℃淬火、210℃回火热处理后,9Cr5Mo2V钢具有优良的抗弯性能,纵向抗弯强度为3621.9 MPa.9Cr5Mo2V钢的纵向冲击功和抗弯强度均高于横向的纵向冲击功和抗弯强度.

    9Cr5Mo2V钢热处理冲击韧性抗弯强度耐磨性

    热处理对Cu-Ni-Cr-Si合金性能提升的机理研究

    夏小维吴杰峰沈旭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深入了解Cu-Ni-Cr-Si系列合金的综合性能,对比分析了Cu-Ni-Cr-Si合金热处理前后合金的显微硬度、拉伸性能以及显微组织等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热处理后的Cu-Ni-Cr-Si合金的拉伸性能明显提升,显微硬度也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Cu-Ni-Cr-Si合金是典型的沉淀时效强化合金,热处理过程中溶质原子扩散,从而形成析出相,细小、弥散的析出相分布在合金的晶界中会阻碍位错运动,从而提高了合金的力学性能.显微组织研究发现,热处理后晶粒的尺寸显著变大,与此同时热驱动力促使析出相生成,一般为Ni/Si相和Cr/Si相,析出相具有较高的硬度,合金的显微硬度在热处理之后也会有显著提升.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分析发现,热处理之后小角度晶界转变为大角度晶界,局域取向差降低,推断位错密度降低.除此之外,溶质原子Cr、Ni、Si从基体中析出,对基体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导电率由29.665%IACS提高到35.124%IACS.

    Cu-Ni-Cr-Si合金热处理析出相力学性能EBSD

    回火温度对3Cr3Mo3VNb钢力学性能和断口形貌的影响

    李飞张程张国赏王晓东...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控制回火温度,获得了不同力学性能的 3Cr3Mo3VNb钢.试验结果表明,在300~680℃回火温度区间内,试验钢的硬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在 500℃回火后出现二次硬化现象,试验钢加速软化发生在 600℃以上高温回火;其冲击韧性在300~680℃回火温度区间逐渐增强,650℃以上回火后,冲击韧性快速提升.经过不同温度回火后,3Cr3Mo3VNb钢得到不同的室温组织,其显微组织由回火马氏体转化为回火屈氏体和回火索氏体.碳化物的形态由颗粒状转化成长条状,最后为块状.试验钢的断裂方式为准解理断裂和韧性断裂,准解理断裂发生在 300~650℃温度区间,韧性断裂发生在680℃高温回火.试验钢的冲击韧性受显微组织和碳化物的影响较大.

    回火温度力学性能断口形貌二次硬化

    退火温度对旋压激光熔覆涂层性能及残余应力的影响

    李启航张健李艳玲白峭峰...
    47-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 27SiMn钢上制备铁基合金熔覆层,并采用强力旋压技术对其进行加工,通过剧烈的塑性变形来改善熔覆层的表面性能.而通过强力旋压工艺制备的熔覆层筒型件通常需要进行热处理以消除较大的残余应力,同时也会对熔覆层的耐磨性产生影响.在 350、450、550℃退火 2h后,对其残余应力、显微硬度、耐磨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热处理后,熔覆层中残余应力明显降低,在试验参数范围内熔覆层表层硬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出现一定的下降.350℃去应力退火后,其耐磨性能最佳;450℃去应力退火后次之,均优于未热处理熔覆层耐磨性;550℃的耐磨性出现一定的降低.

    强力旋压激光熔覆热处理显微硬度摩擦磨损

    预应力钢绞线感应加热及其丝间接触模拟研究

    张强马达贾海朋张玉川...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预应力钢绞线感应加热是一复杂工艺过程,利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对该过程进行模拟,可为工艺优化提供基础.对于几何方面,由于工艺的连续性,难以确定钢绞线丝间接触情况;对于物理场方面,感应加热是涉及多场的强耦合、强非线性过程.针对以上情况,根据两种丝间接触情况建立了三维钢绞线几何模型,描述了非线性材料参数,建立了相对磁导率关于温度和磁通密度的数值模型,测定了现场温度数据,判断了边丝间是否接触,分析了接触面宽度对加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边丝之间是接触的,且现场温度数据与模拟结果较为吻合,验证了模拟的正确性.

    感应加热有限元分析中频电磁场预应力钢绞线温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