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加工工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加工工艺
热加工工艺

李斌

半月刊

1001-3814

rjggy@vip.163.com

029-38316271 38316273

713102

陕西兴平市44信箱

热加工工艺/Journal Hot Working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报道铸造、锻压、焊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领域的试验研究论文和技术报告,介绍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的先进经验和实用热加工技术信息。本刊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是金属学及金属工艺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用刊,常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机械工程文摘、中国有色金属文献数据库、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i Page One数据库等10余种国内外检索系统收录。主要荣誉: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全国优秀国防科技期刊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Al-Zn-Mg-Cu系铝合金增材制造研究进展

    余申卫王成辉周茜王惠梅...
    1-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Al-Zn-Mg-Cu系(即7xxx系)铝合金是军民两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超高强度铝合金,Al-Zn-Mg-Cu系铝合金增材制造技术具有复杂零件精密成形与轻量化设计等显著优势,市场需求广泛.本文综述了Al-Zn-Mg-Cu系合金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国内外增材制造7075铝合金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对7075 铝合金增材制造技术未来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Al-Zn-Mg-Cu系铝合金增材制造精密成形

    增材制造点阵夹芯混合结构的振动特性

    张佳乐王星耿小亮刘军...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增材制造(additive anufacturing,AM)技术制备了钛合金点阵夹芯梁,使用硅橡胶作为阻尼材料对点阵空隙进行了填充.测试对比了有/无填充的点阵夹芯悬臂梁的模态振型,并对其进行了扫频振动激励.试验结果表明:填充阻尼材料不会改变结构振型,但可显著降低振动响应幅值.开展了硅橡胶的动态力学分析试验(dynamic mechanical analysis,DMA),结合广义麦克斯韦(generalized Maxwell model,GMM)粘弹性模型,标定了频域粘弹性模型参数.通过硅橡胶单轴拉伸试验标定了多项式型超弹性模型参数.基于粘超弹性模型及标定参数,对有填充的点阵夹芯悬臂梁进行了振动响应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结果相符,证明本文采用的粘超弹性模型和其参数标定方法可有效用于混合结构的振动特性计算.

    粘弹性模型超弹性模型点阵夹芯结构增材制造振动响应阻尼

    K4169合金激光增材修复组织调控及拉伸性能研究

    陈志镔刘奋成刘丰刚程诗翔...
    13-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激光增材修复方法对K4169 合金基材进行了高质量修复,研究了均匀化处理+固溶处理+双级时效处理(SIDA)对激光增材修复K4169 合金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激光增材修复K4169 合金修复情况良好,渗透探伤与X射线探伤均未检测到缺陷产生.试样修复区显微组织为沿沉积方向外延生长的典型的粗大柱状晶组织,细小松针状的Laves相在枝晶间大量析出.经过SIDA热处理后,贯通各个修复层的亚稳柱状枝晶组织转变为细小的等轴晶,脆性Laves相发生固溶,呈现出碎化现象.修复态试样平均抗拉强度为521 MPa,经SIDA处理后可达856 MPa,高于铸件的825 MPa,伸长率由修复态的 31.4%下降到20.3%,但仍高于铸件的 5%.所有室温拉伸试样断裂位置均在热影响区并且均为韧性断裂.

    K4169合金激光增材修复显微组织热处理

    基于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冷金属过渡电弧增材制造AZ31镁合金焊道截面尺寸研究

    王一丰张忠明马威龙祁嘉伟...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冷金属过渡的电弧增材制造技术制备了AZ31 镁合金单道试样,测试了单道试样的焊道宽度和焊道高度.根据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设计与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高度显著的焊道宽度和焊道高度与摆动宽度﹑焊接速度﹑送丝速度和基板温度等工艺参数间的关系式.结果表明,工艺参数对焊道宽度的影响主次顺序依次为摆动宽度﹑送丝速度﹑基板温度﹑焊接速度,对焊道高度的影响主次顺序依次为焊接速度﹑摆动宽度﹑基板温度﹑送丝速度.随摆动宽度的增大,焊道宽度逐渐增大,焊道高度逐渐减小;随焊接速度的提高,焊道宽度和焊道高度均逐渐减小;随送丝速度的提高,焊道宽度和焊道高度也随之同步增大;随基板温度升高,焊道宽度增大,焊道高度降低.

    AZ31镁合金冷金属转移电弧增材制造焊道尺寸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电弧增材制造铝合金的"控形"和"控性"技术研究现状

    宿佳琪邢飞锁红波刘常升...
    24-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弧增材制造铝合金具有沉积速度快﹑设备成本低﹑材料利用率高等优点,受到工业界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但电弧增材制造固有的熔化和凝固特性决定最终材料存在"控形""控性"的难题.本文从"控形""控性"两方面对电弧增材制造铝合金的国内外进展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工艺参数优化﹑在线处理方式如基板预热﹑冷轧﹑熔池在线监测﹑微铸锻﹑搅拌摩擦焊等,以及后处理方式,讨论了不同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并提出电弧增材制造铝合金"控形""控性"的发展方向.

    电弧增材制造铝合金控形控性

    搅拌摩擦增材制造技术研究进展

    张镜斌高磊张伟强陈喜锋...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搅拌摩擦增材制造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固相增材工艺,具有增材效率高﹑材料范围广﹑性能优﹑成本低等优点.搅拌摩擦增材制造方法主要分为板材叠加增材制造﹑搅拌摩擦沉积增材制造和损耗型摩擦堆焊增材制造.本文对搅拌摩擦增材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沉积层微观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论述,最后对搅拌摩擦增材制造技术的潜在应用进行了展望.

    搅拌摩擦增材制造微观组织力学性能

    点环激光超窄间隙焊与电弧焊高强钢厚板组织性能对比研究

    陈锦涛胡祺兰玲徐沛至...
    39-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消除激光超窄间隙焊易产生的侧壁熔合缺陷,开发了点环激光填丝焊工艺,利用中心点激光对焊丝加热,利用环激光对窄间隙坡口加热,完成 30 mm厚 10CrNi3MoV低合金高强钢的焊接,并与传统电弧焊接头开展组织和性能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激光超窄间隙填丝焊接头焊缝区由针状铁素体﹑粒状贝氏体与少量的马氏体组成,电弧焊接头由针状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组成.激光焊的快速冷却特点使其焊缝组织较弧焊更加细小.激光焊接头热影响区由较多的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组织和较少的M-A组元组成,有利于接头性能的提高.激光超窄间隙填丝焊接头抗拉强度与电弧焊接头近似相当,但激光超窄间隙填丝焊接头具有更好的冲击韧性.

    激光超窄间隙焊电弧焊低合金高强钢厚板

    船舱格子型角焊缝移动焊接机器人系统设计

    张勇高延峰张华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大型船舱格子型角焊缝空间狭小,大型自动化设备与工人难以高质量完成焊接作业的现状,设计了一种可进行连贯直角角焊缝焊接的移动焊接机器人系统.该机器人由机械结构与电路控制系统组成,其中机械结构包括双轴后驱车体﹑可伸缩接触式传感器﹑机器人升降旋转复合机构﹑焊枪位姿调整机构;电控系统硬件包括PLC控制器﹑行程限位开关﹑步进电机与配套驱动器﹑直流减速电机和配套的运动状态调控板.另外,还建立了机器人在直角段角焊缝焊接过程的运动学模型,获取了该段焊缝在均分为10 段后每段焊枪的伸缩速度与机器人旋转角速度的数值,为直角型角焊缝焊接的跟踪控制过程提供了PLC编程的数据基础;并基于可伸缩接触式传感器,实现了直线型角焊缝的路径跟踪.实验证明,该机器人能实现小空间直角型角焊缝与直线型角焊缝的连贯焊接,焊缝成型质量好,无焊穿﹑气孔﹑焊瘤﹑咬边﹑裂纹等不良状况.

    移动焊接机器人可伸缩接触式传感器升降旋转复合机构焊缝跟踪

    激光熔覆光斑形状对铁基涂层组织结构及耐磨性能的影响研究

    张世洲殷咸青王轲岩余超峰...
    55-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线光斑激光熔覆技术和圆光斑激光熔覆技术在热作模具钢H13 钢上制备铁基耐磨涂层,使用XRD﹑SEM﹑EDS等对比研究不同光斑形状对铁基涂层的熔覆效率﹑成分物相﹑组织结构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圆光斑激光熔覆技术和线光斑激光熔覆技术制备的涂层皆为无缺陷涂层,由于线光斑激光熔覆技术具有更大的光斑面积﹑更快的扫描速度,使得线光斑激光熔覆涂层的熔覆效率是圆光斑激光熔覆涂层的 4.4 倍,稀释率更小,约为圆光斑激光熔覆涂层的1/5.因为圆光斑的线能量比线光斑的线能量大,导致圆光斑激光熔覆涂层中的马氏体和碳化物的含量高于线光斑激光熔覆涂层中马氏体和碳化物的含量,圆光斑激光熔覆涂层的硬度和耐磨性高于线光斑激光熔覆涂层.

    激光熔覆光斑形状线能量耐磨涂层

    不同搭接形式下铜/钢电磁脉冲焊接界面分析

    韩佳良迟露鑫冉洋黄岩...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铜/钢的物化参数相差较大,熔钎焊时存在接头脆性﹑应力集中等问题,本研究借助新型电磁脉冲焊接技术,通过设计锥度或台阶形式的搭接方法,获得了铜/钢焊接接头,并借助界面微观SEM﹑EDS观察及显微硬度测试,分析不同搭接形式下的接头连接特征.结果表明:直接搭接时界面波形较差,有少量孔隙;台阶搭接时界面波形较大,但是,波形界面存在前后漩涡,且有"熔合区";锥度搭接时界面为近似均波连接特征.当采用锥度结构设计时,波状界面的扩散区宽度为5 μm,两种材料结合相对紧密.界面塑性变形﹑元素扩散程度决定界面硬度分布,采用锥度搭接设计时金属粒子流能够飞出界面,产生的塑性变形相对较小,其硬度过渡平缓,有利于冶金结合.

    铜/钢电磁脉冲焊接搭接形式波形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