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口与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口与经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人口与经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黄荣清

双月刊

1000-4149

010-65976473

100026

北京市朝阳门外红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内

人口与经济/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口学专业期刊。反映人口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传播计划生育工作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发生转变了吗?——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分解测算

    熊云军谢海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人类共同富裕,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焦点.在现有研究中,如何测量居民收入差距,是分析收入差距问题的关键.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是否由过去的城乡收入差距发生了转变?鉴于此,通过分布函数加总的方法,从理论上将基尼系数按照农村与城镇的群组分解,得到基尼系数由农村内部、城镇内部、城乡之间与剩余项四部分组成.利用 2005-2021 年农村与城镇的收入分组数据测算了每一部分的基尼系数及其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度,并根据每一部分的贡献度来判断各时期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主要结果显示,2012 年之前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城乡之间,而2012 年之后的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城镇内部,这部分比重正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不断扩大,并且工资性收入的不平等是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针对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方面,政府需要制定缩小工资性收入不平等性的政策,例如,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加强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缩小城镇居民的工资水平差距;另一方面,加强对低收入人群转移性收入的政策性偏向,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

    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来源基尼系数工资性收入

    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何以可为?——来自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的经验与启示

    谢勇才范傲
    1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个人养老金是健全养老保险体系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而灵活高效的税收优惠政策则是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虽然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掣肘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对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典型国家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实践、基本特征、实施效果以及对中国的启示等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经过数十年的积极探索,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逐步建立了灵活高效的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激励方式灵活多样、政策制定立法先行、政策调整循序渐进、关注低收入群体的需求以及鼓励以家庭为参保对象等五个方面,有效推动了其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与成熟.不过,这些典型国家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仍然面临对低收入群体的吸引力不足等现实困境.结合典型国家的有益经验和深刻教训,对我国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见解,认为我国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应当从四个方面作出改进:一是引入多种税收优惠模式,增强政策的吸引力;二是凸显税收优惠政策的精准性,助推优惠资源向低收入群体倾斜;三是提升税收优惠政策的灵活性,鼓励个人合理配置税收优惠额度;四是税收优惠政策应支持以家庭形式参保.

    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劳动力老化如何影响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成前陆杰华
    3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自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作为社会经济基本要素,劳动力老化使得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挑战与新机遇.为探索劳动力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基于2000-2020 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在借鉴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长差分模型实证分析劳动力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老化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进一步从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两个方面考察劳动力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后发现,劳动力老化主要通过影响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作用于劳动生产率;此外,劳动技能提升、公共财政投入等公共政策可以有效降低劳动力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消极影响;最后,本研究认为,若想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就要加强对生育问题的关注,要从劳动技能提升、公共财政投入等方面制定专门且有效的公共政策,并在具体实施时,注重相关政策向中西部地区、二线及以下城市等特定地区倾斜.上述这些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劳动力老化视角解释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的表现差异,对于推动人口发展新格局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力老化劳动生产率公共政策高质量发展

    新个人所得税改革对中低收入群体劳动供给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研究

    毛畅果徐东烁
    4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通过科学的财税政策应对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推进共同富裕是学术界和政策界面临的共同命题,其中,收入所得税对激发劳动力市场活力、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劳动参与的作用尤其引人注目.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2016-2020 年的三期面板数据,采取双重差分法分析2018 年个人所得税改革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提高个税免征额促进了中低收入群体的劳动参与,但未显著增加劳动时间.经过更换回归模型、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显示,个税免征额提高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在不同性别和婚姻状况的群体中存在差异,对女性群体、已婚群体的劳动参与影响更大.机制上,新税改显著降低了个体由于照料家庭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因此,未来个税政策的改革方向应包括:持续关注重点人群的收入情况,有效发挥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充分考虑个税改革对于女性和已婚群体劳动供给更强的激励作用,积极推行鼓励已婚女性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细化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或标准,增强劳动者获得感,激励低收入群体就业,助力共同富裕.

    个人所得税改革中低收入群体劳动供给双重差分法共同富裕

    邦戈茨生育模型演变及其对中国低生育水平的新解释

    李建新盛禾
    6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邦戈茨模型是针对生育水平与生育行为、生育意愿关系进行探讨的经典模型.在基于生殖力的模型中,邦戈茨确定了结婚指数、避孕指数、人工流产指数和产后不孕指数这四个中间变量.21 世纪伊始,邦戈茨观察到生育水平与生育意愿之间的偏离,又提出了基于生育意愿的现代模型.新模型不再以自然生殖力作为参照,而是代之以生育意愿变量,并在摩尔根的推进下形成了囊括非意愿生育、替代孩子死亡的生育、性别偏好、进度效应、非自愿不孕不育和竞争性因素六要素乘积模型.模型的演变反映了不同社会情景下对生育水平的全新测量,实现了理论上的跨越,也实现了从理论模型到可操作化应用、量化和机制分析的突破.应用邦戈茨现代生育模型对中国的低生育现象进行分析后发现,性别偏好、初育年龄的推迟、婚姻的解体、竞争性因素仍然是影响生育意愿实现的重要因素.研究还进一步对邦戈茨现代生育模型进行了拓展,将生育政策纳入模型之中,发现政策本身对实现生育意愿发挥了抑制作用,在控制政策因素之后其他促进或抑制生育的因素仍然存在影响.此外,随着队列的晚近,不同因素的作用会发生变化,特别是性别偏好、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研究结果对政策的完善以及差异化的政策实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邦戈茨生育模型低生育率中国

    三孩政策下家庭教育期望及其生育效应

    王春凯石智雷
    7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育观念转变,家庭生育决策进入日益理性化和成本约束的阶段.父母较高的教育期望和激烈的教育竞争影响着家庭生育意愿和行为.通过构建家庭资源约束条件下教育期望、培育策略与生育效应的分析框架,并基于大样本调查数据,考察了教育期望对家庭生育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家庭教育期望显著提升了生育一孩的概率,但降低了家庭生育二孩的概率,较高的教育期望引致家庭采取"质量替代数量"的生育决策.异质性分析发现,教育期望对不同阶层生育数量和再生育意愿的影响形成分化效应.较高的教育期望显著降低了中低收入阶层家庭二孩和三孩的生育意愿及行为;但在高收入阶层,较高的教育期望并未对家庭二孩和三孩的生育意愿及行为产生挤压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育龄夫妇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教育期望形成替代效应,育龄夫妇受教育程度越低,教育期望对二孩生育的挤压效应越大.机制分析发现,较高的教育期望显著降低了家庭的男孩偏好,说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越高,越重视孩子的质量而非性别和数量,带来少子化的生育决策.家庭教育期望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逆性和不同群体的趋同性,必须降低家庭的养育成本和缓解家庭养育焦虑.通过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提高城乡教育均等化水平,提供多元化的市场养育服务,改善家庭的生育预期,进而提高家庭生育率.

    家庭教育期望生育效应阶层分化三孩政策质量替代数量

    初婚年龄变迁的稳定因素——基于代际传递视角的实证探索

    刘志强宋月萍
    9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人口的初婚年龄呈现出明显的推迟趋势.推迟的原因是"促使变化"与"保持稳定"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现有研究对后者的关注相对缺乏.从代际传递视角出发,利用 2010-2018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对初婚年龄变迁的"稳定因素"进行实证探索,以事件史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初婚年龄存在显著的代际影响,但父亲与母亲的影响存在差异.父亲初婚年龄显著影响子女(特别是儿子)的初婚年龄,呈现出代际传递特征;但母亲的初婚年龄无显著的独立影响,且不因子女性别而变化.除了差异,父母间的代际影响又彼此联系,父母初婚早晚的一致性较高,如均为早婚或晚婚,则代际传递影响会更加明显.进一步将代际影响置于宏观环境中发现,当父亲初婚年龄与周围他人的平均初婚年龄差距较大时,父亲的代际影响更为凸显.初婚年龄的代际传递体现了父母及家庭对于个体婚姻行为的重要意义,可视为初婚年龄变迁中重要的"稳定因素".推而言之,代际传递影响可为进一步分析我国婚姻家庭变迁中变化与不变共存的现实提供解释路径和分析视角.

    初婚年龄代际传递父母婚龄一致性地方平均初婚年龄

    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代际双向报告的K均值聚类分析

    张航空马琦峰杨磊
    10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统的代际关系模式研究中,数据往往来自家庭中父母或子女一方的报告,然而仅凭借"一面之词"对代际关系进行测量真的准确吗?这一问题的背后透视出当前国内相关研究中双向报告视角的缺失.利用 2020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K均值聚类分析及多层Logistic回归方法,探究当前中国老年人家庭中代际关系的双向报告状况、代际关系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首先,老年父母的代际关系报告平均得分要略低于成年子女的报告平均得分,但两者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代际利益假说未获支持.其次,基于双向报告的聚类结果,可将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具体划分为结构维度上的"亲子一致型"、"亲近子疏型"、"亲疏子近型"模式与水平维度上的"亲子和睦型"、"亲子有隙型"、"亲子疏离型"模式.最后,从代际关系模式的影响因素来看,代际结构、老年父母特征及成年子女特征均会在结构维度与水平维度上产生显著影响,而家庭特征仅在水平维度上产生显著影响.简言之,两代人的年龄差距越大、父母年龄越小、子女年龄越大,越可能形成评价一致的代际关系;两代人的年龄差距越大、两代人的性别一致、父母年龄越小、父母获得子女支持以及在城镇家庭中,越可能形成和睦的代际关系.

    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模式双向报告K均值聚类分析

    城市群人口集聚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分析

    王莹莹
    118-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何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成为政府和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样本探讨城市群人口集聚对城市群内部以及周边区域共同富裕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全面FGLS"方法以及动态面板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估计得到如下结论:粤港澳大湾区人口集聚无论是对于城市群内部共同富裕还是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富裕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短期内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作用,但长期而言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不可能无限集聚,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拥挤效应将超过集聚效应对共同富裕产生负面影响.上述结论意味着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形成的多中心集聚的态势,空间协调发展程度较高,在推动城市群内部共同富裕的同时,短期内也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但长期持续的发展仍需人口在粤港澳全域更为均衡地分布,而非无限向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应重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互联、城市互联等,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与粤东西两翼及山区人口等要素资源更为顺畅地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粤港澳全域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城市群人口集聚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