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力发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力发电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热力发电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蒋敏华

月刊

1002-3364

rlfdzzs@tpri.com.cn

029-82102475 82102480/1/2

710032

陕西西安兴庆路136号

热力发电/Journal Thermal Power Gener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联手重组的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与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主办的专业发电期刊,主要报道国内热能动力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热力发电(火力、核能、地热及其它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开发利用,包括:化石燃料及其清洁燃烧、热力设备及热力系统、电站辅机、电站自动控制、电厂化学、电厂金属材料、电力环境保护,以及电厂状态评价、技术监督,机组启动调试、性能鉴定等,并适时地报道国外热能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杂志创刊已30多年,在学科和行业具有广泛影响,深得读者、作者和专家的认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分布式光伏接入火电厂厂用系统的安全经济性分析

    雷阳聂思聪吕小秀何信林...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火电在当前能源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将逐步转型为网源支撑和系统调节,与分布式光伏的厂用发电耦合是火电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一种有效尝试.但因厂用非统调电源的接入暂无相关规程指导,在系统安全稳定方面缺乏评估策略和实证参考.为此,以西北某火电厂的火电光伏互补供能系统为例,分析了其运行特点并给出了稳定性评价的技术框架,在不同机组、并网等级和最小光伏单元布置的实例中,讨论了静态潮流、暂态稳定和电能质量等应用评价问题,计算得到本例场站下火电机组厂用电减损效能实现了 18%~42%的提升.该结论对火电厂应用"分布式光伏接入厂用系统"的发电技术模式有着典型的借鉴意义.

    分布式光伏厂用系统节能降耗火电厂

    圆角凹坑气膜孔的气膜冷却流动特性研究

    张德恒贺业光杨天华张涛...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挖掘凹坑气膜孔的气膜冷却潜力,数值模拟研究了等截面凹坑孔、同心椭圆凹坑孔以及在这2种孔型基础上提出的2种圆角凹坑气膜孔的气膜冷却特性,对4种凹坑气膜孔在吹风比为0.5、1.0和1.5时的冷却效率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凹坑气膜孔与带圆角凹坑气膜孔的凹坑展向宽度增加,有利于冷却气膜的展向覆盖;在3个吹风比条件下,凹坑气膜孔进行圆角处理之后,附壁效应强化了冷却射流贴附壁面的能力,近孔区域的气膜冷却效率明显提高;随着吹风比增加,对于等截面凹坑孔,圆角处理之后的面平均气膜冷却效率分别提高了 76%、139%、155%;圆角同心椭圆凹坑孔相比同心椭圆凹坑孔,面平均气膜冷却效率分别提升18%、27%、29%.

    气膜冷却涡轮叶片圆角凹坑数值模拟肾形涡对

    超临界660MW循环流化床锅炉NOx排放控制困难分析及处理

    张文祥晏海能孙志军雷雨...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某电厂超临界660 MW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满负荷运行NOx排放较难控制、瞬时值易超过超低排放限值且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elective non-catalytic reduction,SNCR)脱硝系统氨耗量较大氨逃逸严重的问题,现场进行了 NOx原始排放、SNCR脱硝效率、CO质量浓度及底渣可燃物的试验,并进行了二次风量布置优化试验.研究发现:锅炉原始NOx排放较低,满负荷运行时不超过120mg/m3(标准状态,下同);中低负荷时NOx质量浓度低于50 mg/m3,但炉膛前后NOx质量浓度偏差较大,烟气中的NOx主要在炉膛前部产生.NOx排放较难控制的原因是SNCR脱硝效率较低和炉膛给煤不均.6台分离器入口的SNCR脱硝效率均低于50.0%,其中B、C、E、F 4台分离器脱硝效率低于40.0%.此外,从原始NOx生成来看,根据炉膛深度方向上床温分布、底渣可燃物质量分数和CO质量浓度变化可以确定,炉膛给煤不均也对满负荷NOx排放控制影响显著.当前,电厂若不进行给煤系统改造暂无法实现给煤均匀,但可以通过调整炉膛深度方向二次风量配比降低原始NOx生成,降幅可达9.77%.

    循环流化床锅炉NOx排放选择性非催化还原给煤

    基于CNN-LSTM-Attention的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入侵检测方法研究

    李笛杨东王文庆邓楠轶...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各类网络攻击事件的增加,能源电力基础设施中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结合电力系统的特点,提出一种融合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和注意力(Attention)机制的CNN-LSTM-Attention网络入侵检测算法模型,通过在实验室仿真环境中构造和采集600 MW燃煤机组制粉系统在3种典型工况下受到网络攻击的运行状态数据集,对所提出的检测算法模型进行训练和评估.结果表明:相较于CNN、LSTM模型,所提出的入侵检测算法模型性能最优;模型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等评级指标均为最好,综合评价优于其他的入侵检测方法.该入侵检测算法模型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入侵检测CNNLSTM神经网络注意力机制

    基于VMD-ISSA-GRU组合模型的短期风电功率预测

    王辉邹智超李欣吴作辉...
    12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风速不确定性和波动性造成风电功率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MD)、改进麻雀搜索算法(ISSA)和门控循环神经网络(GRU)的VMD-ISSA-GRU组合模型.首先,利用中心频率法确定采用VMD分解后的模态分量个数,这样有效避免了过分解或者分解不充分.其次引入混沌映射、非线性递减权重以及一个突变策略来改进麻雀搜索算法,用于优化门控循环神经网络,然后对分解得到的各个子序列建立ISSA-GRU预测模型,最后叠加每个子序列的预测值得到最终的预测值.将该模型用于实际风电功率预测,实验结果表明:VMD-ISSA-GRU组合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211 8MW、1.890 0及1.5916MW;相较于传统的GRU、长短时记忆(LSTM)神经网络、BiLSTM(Bi-directional LSTM)神经网络模型以及其他组合模型在预测精度上都有明显的提升,能很好地解决风电功率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

    风电功率预测变分模态分解改进麻雀搜索算法门控循环神经网络超参数

    基于可解释性深度学习的太阳辐射强度预测

    李昂周雷金闫群民贺海育...
    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预测太阳辐射强度(SI)对电力调度和光伏选址至关重要.随着高性能计算机和大容量存储设备的发展,基于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模型在SI预测领域获得广泛关注,然而,深度学习模型的"黑箱"特性在物理解释性上的缺失,限制了其在特定场合的应用可信度.为了在保持预测精度和模型结构不变、不增加计算复杂度的前提下,提升模型的可解释性,构建了一个基于长短时记忆(LSTM)神经网络的模型.其性能比传统神经网络提高了8.07%,并展示出更优的离群点处理能力.通过采用分层相关传播(LRP)算法,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对影响模型输出的因素进行了评分,增强了模型的可解释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在确保性能的前提下,具备良好的可解释性,其中历史辐射强度、时间相关特征(如时日周月)、太阳高度角信息(如日出和日落时刻)、云层覆盖度、辐射时长、温度和露点温度等因素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预测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强度预测深度学习可解释性LRP算法LSTM

    在役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轴承高黏润滑油脂附着状态下阵列涡流检测

    张福祥侯召堂孟永乐殷尊...
    14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在役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轴承高黏润滑油脂附着状态下轮齿齿面的高效精准检测,采用仿形阵列涡流技术,研究不同线圈排布方式和提离距离对轴承轮齿齿面缺陷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Z字型和复合型线圈排布方式的边缘效应范围不同,复合型仿形探头较Z字型明显缩短;通过检测10.00 mm×0.50 mm× 1.00 mm(槽长×槽宽×槽深)人工槽缺陷,得出内、外齿型轴承的提离距离极限分别为1.04 mm和1.43 mm;对在役风机轴承在表面有高黏润滑油脂条件下进行了试验验证,检测缺陷尺寸与位置结果准确,误差小于5%.该研究成果可为变桨轴承轮齿齿面在役状态下的监督检测提供技术支撑及新思路.

    在役风机变桨轴承高黏润滑油涡流检测

    广告目次

    1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