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民黄河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薛松贵

月刊

1000-1379

rmhh2010@163.com

0371-66022902

450003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人民黄河/Journal Yellow Riv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民黄河》杂志社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水利部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是黄河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该刊坚持“宣传治黄科技成果,开展学术讨论,为科学治黄服务”的办刊宗旨和“理论与实践、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报道治黄工程的科技成果、学术争论及动态,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内容涉及防洪、治河、水文、泥沙、水资源、水土保持、灌溉、供水、水利水电工程等。读者对象为从事水利水电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相关院校师生,特别是治黄及关心治黄的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学修建穿黄工程是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高效穿黄的关键

    张红武
    1-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满足京杭大运河穿黄工程高效通航的竖向条件、同南北两岸对接、对黄河防洪及对东平湖污染影响等方面比选,确定黄河下游路那里大断面主槽上游约 330 m处作为推荐线位.通过综合分析,隧道顶采用 400 mm厚、经防腐抗磨处理的高强度微拱形钢板,底部高程为 24.1 m、净高 12.5 m、长约 3 500 m、单向航道净宽 25 m、双向驶船总宽为 55m的"上黄(河)下运(河)"立交平穿过黄隧道方案,能够实现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高效穿黄的目标.为便于航船往来,既能让游客看到运河行舟的美景,又不影响超标准洪水行洪,可进一步提升为隧道(南部河槽)+玻璃观景平台(北部滩地)立交平穿过黄方案.为使通航有充足水源,须将位山水利枢纽遗址南岸区域恢复到枢纽修建前黄河、汶河洪水自然进出东平湖的状态,将梁济运河改造为北流后,即可依靠南四湖、东平湖、金堤河、引黄渠系及沿黄平原水库等对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有效配水,充分发挥其灌溉、分洪、排涝等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京杭大运河穿黄工程全线通航立交平穿黄河隧道黄河位山水利枢纽

    黄河流域九省(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调状况研究

    程功鹏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重价值耦合视角出发,分别构建发展质量、生态保护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各省(区)2020 年发展质量指数和生态保护指数,构建以全国平均发展质量指数和生态保护指数为坐标原点的生态保护-发展质量二维象限模型,依据各省(区)在二维象限的分布位置判断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调状态,结果表明:当前黄河流域各省(区)生态保护和发展质量差异较大,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以全国平均发展质量指数和生态保护指数为基准,把发展质量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视为高质量、把生态保护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视为优生态,据此把黄河流域各省(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调状况分为优生态-高质量、优生态-低质量、低生态-低质量、低生态-高质量 4 种类型,仅四川处于优生态-高质量的较理想状态,其他省(区)则处于优生态-低质量、低生态-低质量、低生态-高质量等 3类不协调状态.从顶层战略设计、省(区)间协同治理、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刚性约束、权责利益约束、生态补偿等 6 个方面提出构建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二维象限模型区位分布协同机制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综合评价

    史歌任保平
    16-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寻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有效路径,构建包括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 5 个维度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包括生态环境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治理 3 个维度的生态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基于 2002-2021 年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分别计算高质量发展指数和生态保护指数,进而计算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脱钩指数,并分析耦合协调等级、脱钩状态及其时空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2002-2021 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变化趋势稳步向好,但西部落后于东部的高质量发展不均衡问题和各省(区)生态保护差异较大、生态环境脆弱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2)2010 年之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波动较大、耦合协调等级基本属失调,2010 年后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耦合协调等级逐渐由初级协调向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转变,但各省(区)耦合协调度及耦合协调等级差异较大;3)2002-2021 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脱钩状态,少数年份为扩张连接或弱脱钩,多数年份属不理想的强脱钩、强负脱钩、弱负脱钩或衰退连接,研究时段末多数省(区)出现高质量发展水平下降伴随生态环境改善的强负脱钩状态.提出了提升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路径:加强产业发展要素流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等.

    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数字普惠金融与碳减排能力耦合协调分析

    武翠芳赵慧陈少炜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丰富数字普惠金融与碳减排能力关系的研究并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011-2019 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测算的碳减排能力指数,计算 2011-2019 年黄河流域九省(区)数字普惠金融与碳减排能力的耦合协调度,并采用面板VAR模型及其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数字普惠金融与碳减排能力的交互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2011-2019 年黄河流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迅速,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显著增大;2)黄河流域各省(区)碳减排能力差异明显,中下游地区的碳减排能力相对较高且在研究时段内提升幅度较大,而上游地区碳减排能力相对较低且提升难度较大;3)2011-2019 年黄河流域各省(区)数字普惠金融与碳减排能力耦合协调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从流域整体上看耦合协调等级由2011 年的中度协调上升到2019 年的高度协调,从各区域看中下游地区耦合协调水平相对较高而上游地区耦合协调水平相对较低;4)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碳减排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碳减排能力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初期有一定抑制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抑制作用逐渐减弱并最终转化为正向促进作用.

    数字普惠金融碳减排能力耦合协调度脉冲响应黄河流域

    考虑水土匹配的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时空分异研究

    冯誉萱薛选登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给黄河流域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在考虑水土匹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 2010-2020 年黄河流域九省(区)农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采用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模型对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变化量各影响因素的贡献进行分解,结果表明:1)2010-2020 年黄河流域农业水土匹配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其时空差异较大;2)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量在 2010-2017 年呈增大趋势,2018-2020 年大幅度下降,各省(区)农业碳排放量差异较大;3)从流域整体来看,农业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农业水资源经济产出、主要抑制因素是农业碳排放强度,各省(区)农业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和主要抑制因素有所不同;4)水土资源利用与农业碳排放密切相关,农业水土匹配度和农业水资源经济产出在不同年份、不同省份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正负不定的波动性,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水土匹配度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抑制因素Kaya恒等式LMDI分解模型黄河流域

    黄河水库河道泥沙跨年接续调节技术实践

    孙赞盈刘彦晖尚红霞张原锋...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排沙增容的同时不导致黄河下游河道排洪能力降低,利用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沙资料、河道统测淤积断面资料,采用险工水尺资料分析方法,分析小浪底水库排沙量最大的 3 a(2018-2020 年)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冲刷恢复情况、洪水期黄河下游的冲淤情况(沙量法计算结果)、纵向和横向的冲淤情况(断面法计算结果)、同流量水位变化和平滩流量变化等.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库排沙期将水库排沙淤积在黄河下游容沙量大的宽河道,在其他时期将淤积物逐渐冲刷带走,高村以下河道的排洪能力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显著增强.这种水库河道泥沙跨年接续调节技术在现行河道上是现实可行的,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泥沙跨年调节水库排沙河道排洪能力黄河下游

    基于马斯京根法的多沙河流输沙演算

    杨飞刘博伦江恩慧王远见...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沙河流洪水演进中的泥沙输运计算十分重要,水动力学方法复杂且计算量大,水文学方法简单但只针对水流过程计算.为了同步实现水沙过程的快速有效计算,在传统马斯京根流量演算方法的基础上,拓展出马斯京根输沙率演算方法.将该泥沙输运的水文学计算方法应用于黄河中下游河道流量与输沙过程演算,演算得到的泥沙输运结果有一定精度,证实了该方法是可行的,可作为多沙河流水沙计算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水文学方法.

    马斯京根法泥沙输运多沙河流洪水演进

    黄河口黏性非均匀泥沙沉降速度试验研究

    陈柏文拾兵王霞马俊峰...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口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因素包括含沙量、泥沙粒径、温度、盐度以及紊动剪切力等.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泥沙絮凝分形理论以及修正的絮凝体粒径,推导出更为准确的絮凝体沉降速度计算公式;为验证理论公式的适用性,采用黄河口的黏性细泥沙颗粒进行静水沉降试验研究,借助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新式温控矩形沉降桶进行试验,并采用偏正态分布模型分析泥沙絮凝沉降过程,厘清黄河口泥沙絮凝沉降速度及其随盐度和含沙量的变化规律.

    泥沙沉降速度盐度分形维数黄河口

    沁河径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张廷奎李军华张向萍石文洁...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径流量的变化受到人类活动、降水量和气温变化的影响,对引起径流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以沁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M-K检验法、累积距平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沁河流域径流量和降水量的变化特征,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和双累积曲线法探究人类活动、降水量和气温变化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1951-2019 年武陟站径流量呈减小趋势,减小速度为 2.019 亿 m3/10 a,径流量在 1971 年发生突变;径流量变化主周期为 10~15 a.2)1961-2014 年降水量呈减小趋势,减小速度为16.0 mm/10 a,降水量在1971 年发生突变;降水量变化主周期为14~18 a.3)人类活动、降水量和气温变化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 85.17%、14.35%和 0.48%.

    径流量人类活动降水量气温沁河流域

    "7·20"强降雨影响下的常庄水库泄洪风险分析

    栗毓敏李子阳陈诚陈冠英...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7·20"强降雨影响下常庄水库大流量泄洪对下游防洪风险影响显著,尤其是下游贾峪河倒虹吸段的安全泄洪直接关系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的运行安全.通过常庄水库调度记录推算"7·20"强降雨引发的入库洪水过程和泄洪过程,综合泄洪期间的多源影像资料获取泄洪淹没信息;然后通过无人机航拍并基于运动恢复结构技术获取水库下游分析区域地形数据,借助二维水动力学模型反演分析"7·20"强降雨期间的常庄水库泄洪下游淹没情况;通过模拟分析水库下游至贾峪河倒虹吸处的淹没水深、淹没时长和流速等特征数据,研究分析"7·20"期间贾峪河倒虹吸的泄洪安全性,对常庄水库泄洪引起的洪水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

    "7·20"强降雨泄洪风险常庄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