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民黄河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薛松贵

月刊

1000-1379

rmhh2010@163.com

0371-66022902

450003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人民黄河/Journal Yellow Riv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民黄河》杂志社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水利部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是黄河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该刊坚持“宣传治黄科技成果,开展学术讨论,为科学治黄服务”的办刊宗旨和“理论与实践、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报道治黄工程的科技成果、学术争论及动态,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内容涉及防洪、治河、水文、泥沙、水资源、水土保持、灌溉、供水、水利水电工程等。读者对象为从事水利水电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相关院校师生,特别是治黄及关心治黄的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入黄沙量变化分析

    刘晓燕高云飞党素珍
    1-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黄河上游实测输沙量就开始大幅减少,其中黄河下河沿站 1970-1999 年和 2000-2022 年年均输沙量分别较天然时期减少 50%、76%,但迄今有关该区沙量锐减的研究极少.以黄河李家峡大坝至青铜峡区间的黄土高原为重点,分析了该区水沙和有效降雨变化情况、水库和淤地坝在不同时期的拦沙作用,还原了 1960 年以来流域实际产沙量,研究了梯田和植被变化情况,计算了现状下垫面在设计降雨情景下的产沙量.研究结果表明:20 世纪后期水库拦沙是研究区输沙量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2000 年以来梯田建设和植被改善逐渐成为主要减沙因素、水库拦沙次之;基于 2021 年下垫面推算的下河沿以上产沙能力为5 800万~6 600 万t/a、较天然时期降低约 62%,清水河流域产沙能力为1 920 万~2 743 万t/a、较天然时期降低约53%;未来植被改善潜力很小,新建梯田仅可弥补老旧梯田田埂损毁的负面影响,因此产沙能力进一步降低的潜力极小.

    产沙量输沙量变化原因趋势黄河上游黄土高原

    黄河流域碳排放状况及"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研究

    贾佳田世民江恩慧梁帅...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黄河流域碳排放状况及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并为制定黄河流域碳减排策略等提供参考,通过探究 1997-2019年黄河流域九省(区)逐年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异格局,判定碳排放趋势及碳达峰状态,并对黄河流域碳排放主要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7-2019 年黄河流域碳排放量多年平均值为 23.61 亿t,从各省(区)碳排放量看,山东、河南、内蒙古、山西排放量较大(占比合计达 72.95%),四川、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排放量相对较小(占比合计为 27.05%);2)研究期黄河流域碳排放量经历了无增长、快速增长、缓慢增长 3 个阶段,2012 年以后增长速率降低,但尚未实现碳达峰;3)黄河流域九省(区)碳排放量变化态势在2011 年以前类似,在 2012 年及以后出现分化,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山东碳排放量在高位徘徊,四川、河南分别于 2013年、2011 年碳达峰,青海碳排放量于 2016 年达到最大值后呈下降态势但仍属未达峰状态;4)黄河流域碳排放的主要碳源是煤炭消耗,其占比达 79.93%,除宁夏和山东外其他 7 个省(区)源于煤炭消耗的碳排放量占比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四川、青海、河南下降率较高;5)经济发展是黄河流域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力,能源结构改善、能源消费强度降低、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是黄河流域碳减排的重要途径.黄河流域各省(区)"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因其自然禀赋、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及对能源的依赖程度等差别较大而具有差异性.

    "双碳"目标碳排放碳减排驱动因素黄河流域

    关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立法的思考

    罗平平朱伟王双涛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黄河保护法》是从流域层面实施综合治理和黄河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建设造福人民"幸福河"的法治保障.《黄河保护法》立法基础包括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流域层面的立法.《黄河保护法》解决了黄河流域管理机构职权范围不明确和各省(区)法令不统一、不衔接等难题.《黄河保护法》已施行,建议尽快建设基于《黄河保护法》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并及时对《黄河保护法》进行宣传和跟踪评估等.

    黄河保护法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治理流域立法综合性立法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及交互胁迫关系研究

    瞿萌陈准闫明涛陈太政...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黄河流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及二者的交互胁迫关系,基于 2006-2018 年黄河流域九省(区)101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各地级市逐年耦合协调度,采用交互胁迫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不断向好,耦合协调等级于 2014 年实现轻度失调向初级协调的转变、于 2018 年基本实现初级协调向良好协调的转变,耦合协调类型整体上属于城镇化滞后型;空间上耦合协调等级呈中东部高于西部的格局,优质协调等级的地级市具有辐射效应,其耦合协调状态向外围扩散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耦合协调等级提升,使良好协调与优质协调逐渐由点扩大到面;城镇化对生态环境有明显胁迫作用,生态环境对城镇化有明显约束作用.

    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交互胁迫黄河流域

    北京北部山区侧柏林冠对降雨特性的影响研究

    孙丰宾张展硕乔林余新晓...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冠对降雨雨滴的汇聚与分散影响林下雨滴的质量和动能.定义一个新的指标"雨滴聚散比"来描述林冠对雨滴汇聚能力的大小,通过量化有多少个林外小雨滴汇聚成 1 个林内大雨滴来研究不同降雨强度和降雨量条件下,北京西山林场样地林冠对雨滴的汇聚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出现在侧柏林时,林内穿透雨量占林外总降雨量的比例最大,其次为林冠截留量,最后为树干茎流量.小径级雨滴(<1 mm)对林内外降雨量的贡献率始终最大,大径级雨滴(>3 mm)对林内外降雨强度的贡献率始终最低.雨滴聚散比曲线在不同雨强条件下呈单峰变化趋势,在不同雨量条件下则呈双峰变化趋势.在雨强为 2.20 mm/h时,雨滴聚散比为9,即林外 9 个小雨滴转化为 1 个林内大雨滴.北京北部山区侧柏林冠对降雨雨滴主要起汇聚作用,其汇聚能力大小随降雨强度呈单峰变化趋势,随降雨量呈双峰变化趋势.

    雨滴汇聚速率截留植被冠层降雨特性

    求解浅水方程组的三阶WENO新格式

    胡伟依李小纲邓玉喜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浅水方程的求解难点在于存在间断问题.研究具有高分辨率且对间断有效模拟能力强的求解方法,对提高方程求解精度具有重大意义.以WENO差分格式为基础,对全局光滑因子进行拆分和泰勒级数展开,并引入调节耗散性的参数p,建立了求解浅水方程组的三阶WENO新格式.通过数值模拟验证表明,所建立的新格式的优势主要是在函数的极值点处可以保持三阶精度且捕捉间断的能力强;通过增大间断模板分配权重,可以降低数值耗散、提高对间断点的分辨率;修改带源项浅水方程的动量项,重构源项后浅水方程能够满足静水条件下的和谐性.

    浅水方程组三阶WENO格式高分辨率高精度

    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还原及一致性处理方法研究

    李焯任凤仪李晓刘玉环...
    37-40,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活动导致下垫面发生变化,黄河天然径流量的系列一致性受到影响,难以支撑流域现状条件下的水资源配置.以黄河中游下垫面变化剧烈、天然径流量减少程度显著的典型支流无定河为例,采用曼-肯德尔检验法和年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法对天然径流量系列一致性进行判别,采用降水径流相关法开展现状下垫面条件下的一致修正,修正结果表明,白家川断面现状下垫面条件下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 9.58 亿m3,较第二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简称"二调")成果减少 1.93 亿m3,减少幅度为 16.8%.将上述方法推广至黄河流域,分析得出黄河流域现状下垫面条件下天然径流量为 490 亿m3,较天然时期下垫面条件下 580 亿m3减少了15.5%,较"二调"下垫面条件下 534.8 亿m3减少了 8.4%.

    天然径流量一致性修正无定河水资源调查评价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的青海大通"8·17"山洪灾害成因分析

    马伟东费杜秋刘峰贵周强...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青藏高原山地河谷区突发性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带来的影响及损失,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承灾体与孕灾环境三个维度分析大通"8·17"山洪灾害的成因,结果表明:1)从致灾因子来看,灾害由成灾当日及 3d前两次极端降水引发,前期极端降水时地表土壤吸收了一定量的水分,使得当日极端降水易于形成超渗产流,在地表快速汇流成灾.2)从承灾体来看,灾害发生时,人口、建筑、牲畜以及耕地等各类承灾体在河流出洪口高度集中,砖混结构的建筑和简易搭建的棚圈对于山洪、泥石流的承受能力十分有限,同时灾区的耕地广布于河流下游宽广谷地,山洪挟带大量泥沙运移至下游时造成漫灌,使得九成以上的耕地绝收.3)从自然孕灾环境来看,V形河谷陡坡和黄土的"气阻效应"使得地表超渗产流迅速成洪,上游的多条支沟汇水使得山洪流量陡增,而沿程河流比降大、产生的重力势能又为山洪的运移提供了足够的动力,因此在当地形成了汇流速度快、成洪流量大、运移冲击力强的罕见山洪;从社会孕灾环境来看,主要是生产、生活场所选址不合理,增加了本可避免的灾害损失.据此为青藏高原河谷区山洪灾害的预防与应急响应提出了建议.

    大通"8·17"山洪灾害灾害系统理论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青海省

    防汛抢险装袋机车架结构受力分析与优化设计

    刘兴燕侯佼建张一博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汽车承载基体,车架在装载、运输和卸载等过程中承担主要载荷,车架的质量对整车的使用寿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车架必须具备足够刚度,以确保在装袋机行驶过程中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且尽量减少车身变形;同时,车架还应具有足够强度以确保其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了车架受力情况,主要对车架在静态弯曲、扭转工况下进行了研究,并对车架进行动态模态分析,从而校核计算车架的刚度、强度;最终建立了防汛抢险装袋机车架的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以确保机器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具有最佳的效率和性能.通过优化设计,在确保车架强度、刚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减少车架的质量.

    装袋机车架ANSYS静态分析模态分析优化设计

    黄河宁夏段游荡型河段河床演变分析及冲淤计算

    宋璐璐李春光景何仿乔桥...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银川市外滩区域属黄河宁夏段的游荡型河段,河道右岸设置格宾石笼用于保护外滩景区,但石笼断裂加速了水下根石的侵蚀.为研究该河段岸坡失稳后的河势发展,对布设护岸工程后的脆弱区河岸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利用"河猫"系统等仪器对 24 个预设典型横断面的水动力学要素进行实测,并采用地形断面法进行河道冲淤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河道水下地形左低右高,右岸受护岸作用保护,岸线基本稳定,近岸处河床淤积;左岸岸线及主流线不断左移且摆动剧烈,左岸冲刷严重,发生崩岸现象;沿程断面形态由W形演变为V形;河段横断面流场基本朝向左岸,未形成螺旋运动;河道在 10 个月的时间内总淤积量为 5.694 0万m3,平均淤积厚度为 1.20 m.因此,护岸的水下根石可以有效阻止河岸的冲刷下切,但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淤积,应做好排淤工作.

    河道整治游荡型河段河床演变泥沙冲淤黄河宁夏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