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民黄河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薛松贵

月刊

1000-1379

rmhh2010@163.com

0371-66022902

450003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人民黄河/Journal Yellow Riv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民黄河》杂志社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水利部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是黄河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该刊坚持“宣传治黄科技成果,开展学术讨论,为科学治黄服务”的办刊宗旨和“理论与实践、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报道治黄工程的科技成果、学术争论及动态,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内容涉及防洪、治河、水文、泥沙、水资源、水土保持、灌溉、供水、水利水电工程等。读者对象为从事水利水电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相关院校师生,特别是治黄及关心治黄的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砒砂岩区生态治理-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关键技术与模式

    姚文艺王文彪申震洲姚京威...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生态治理与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技术与途径,是促进水土保持生态治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以生态治理难度极大的黄河流域砒砂岩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经济学、生态产业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生态治理-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应遵循的原则,探索了生态治理与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技术与模式,并开展了示范应用.1)生态治理-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的原理是行为互驱动、效应互补偿,应遵循的原则是"双律适应、适地适生、三方意愿";2)鉴于砒砂岩覆土区、覆沙区、裸露区生态环境有明显差异,分别构建了小流域生态治理-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的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和模式,以坡顶、坡面和沟道为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 3 个地貌单元,选择兼具水土保持功能和饲用、药用、食用等经济开发价值的作物进行生物措施配置,配合注浆固结、抗蚀促生、砒砂岩改性等新的工程技术措施进行生态治理;3)研发了物理-化学-生物综合改良砒砂岩土壤、砒砂岩复配风沙土+生物改良提质、灌草优化平茬及饲料加工、煤矸石改性资源化利用、高陡边坡抗蚀+控渗+植生固稳、生态果园建植等关键技术;4)基于砒砂岩覆沙区"土壤改良固沙+"(如土壤改良固沙+经济林种植、土壤改良固沙+梭梭草套种甘草等)生态治理模式的实践与示范,探索实施了"政府支持,科技支撑,企业产业化+公益性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的多元投资、多方参与、共同受益运行机制与模式.通过灌草平茬饲料加工、土壤改良、经济作物种植等产业化中试,以及矿区回填区生态恢复、小流域生态治理-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示范性实践,表明脆弱生态区治理中发展生态衍生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衍生产业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砒砂岩区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时空演变分析

    王玉珍宋国靖王彤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从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4 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 2016-2020 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相关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自然断点分类法和莫兰指数对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特征以及空间相关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总体来看,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呈上升趋势,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各省(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排名比较稳定,但存在区域差异性,总体呈现由东向西下降的特征.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加大发展水平较低省(区)的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等对策.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熵权TOPSIS法时空格局莫兰指数空间相关性黄河流域

    黄河上游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

    乔志霞李佳宇臧碧莲
    18-2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给相关部门推动黄河流域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选取 2010-2020 年面板数据,从增长质量、资源消耗、环境治理、社会生活、科研创新 5 个维度(一级指标)构建了黄河上游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综合指数法测评黄河上游及其四省(区)绿色发展水平,解析绿色发展水平的时序特征与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从时序变化看,2010 年以来黄河上游绿色发展水平呈稳定上升态势,到 2020 年绿色发展一级指标评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社会生活、资源消耗、科研创新、增长质量、环境治理;从区域差异看,2010-2020 年黄河上游四省(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值呈稳定增大趋势,但仍存在上升空间,内蒙古的均值最大(为0.538),青海的均值最小(为0.346);从区域内部差异看,内蒙古绿色发展的短板是资源消耗较多,宁夏的社会生活水平较低、资源消耗较多,甘肃的增长质量水平低是绿色发展的最大障碍,青海的社会生活、科研创新、环境治理水平偏低.因此,黄河上游地区应提高增长质量和环境治理水平,实施差异化绿色发展提升措施,促进绿色转型.

    绿色发展水平评价区域差异熵权法黄河上游地区

    黄河流域发展质量综合评估及其主要障碍因子识别

    吴旭晓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给高质量建设现代化黄河流域提供数据佐证和学理支撑,设置包括 2 个子系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 7 个维度(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黄河流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反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及各子系统综合指数,采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估 2011-2020 年黄河流域发展质量,采用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分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状况,采用障碍度模型识别黄河流域发展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2011-2020 年黄河流域发展质量整体上稳步上升,但研究时段末仍相对较低,还有较大提升空间;2)从黄河流域发展质量各维度生态位适宜度看,环境治理、资源利用达到中等适宜,协调发展和环境质量为低度适宜,共享发展属于低度不适宜,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属于中等不适宜;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等级已由勉强协调上升到初级协调,二者一直处于生态保护领先的失衡或严重失衡状态;4)在发展质量的 7 个维度中,共享发展处于核心地位,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子系统的短板,资源利用、环境质量是生态保护子系统的弱项.在评价指标中,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 比重、人均进出口值、外资开放度、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总面积比例、农业产业劳动生产率、城市土地节约利用水平、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是黄河流域发展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

    发展质量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反熵值法生态位适宜度耦合协调度障碍因子黄河流域

    基于IHA-RVA法的黄河水文情势演变分析

    王保良王鸿翔张海涛郝春沣...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文情势的自然波动是维系河流生态系统功能性及水文健康的关键.针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造成黄河流域水文情势变化等问题,选取黄河干流代表性水文站(兰州站、龙门站、花园口站)1956-2020 年逐日径流实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和Pettitt检验方法,综合检验径流突变年份,利用生态水文指标变化范围法(IHA-RVA),定量评价黄河流域水文情势改变程度.结果表明:1)兰州站、龙门站、花园口站径流突变年份分别为 1984 年、1987 年、1986 年,且龙门站、花园口站控制流域内年均流量呈显著性减小趋势.2)兰州站年均 90d最小流量改变度最高,达 83%;龙门站 4 月平均流量改变度最高,达-100%;花园口站流量平均增大(减小)率改变度最高,达-92%.3)兰州站、龙门站、花园口站整体水文改变度分别为 34%、37%、51%,均属于中度改变.

    Mann-Kendall检验水文情势IHA-RVA水文改变度黄河

    1960-2019年永定河流域降水演化特征

    朱伟王银堂胡庆芳张野...
    40-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永定河流域内及周边53 个气象站1960-2019 年逐日降水资料及其插值数据,采用多种变异诊断方法研判永定河流域降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降水量存在下降趋势,夏季降水量下降趋势显著,春季、秋季、冬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2)在空间上,年降水量在大部分地区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官厅水库以下较小的范围呈显著下降趋势,春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基本呈不显著上升趋势,仅在部分区域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夏季降水量与其他季节相反,在流域大部分范围呈下降趋势;3)降水要素存在突变性,突变后年降水量的变化为极小值增大、极大值减小,7-8月降水量的变化为整体降低.

    降水特征趋势检验突变检验概率分布永定河流域

    洪水期小浪底水库排沙影响因素及规律研究

    王婷王振凡李珍马怀宝...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浪底水库排沙主要集中在汛前调水调沙期和汛期洪水期.2000-2022 年汛前调水调沙期和汛期洪水期小浪底水库累计排沙分别为 4.840 亿t和 21.546 亿t,分别占水库运用以来排沙总量的 18.3%、81.5%.研究表明,入库水量与回水长度是影响汛前调水调沙期小浪底水库排沙效果的主要因素;入库水量越大,回水长度越短,排沙效果越好.通过多元回归得到了汛前调水调沙期小浪底水库排沙量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汛期洪水期小浪底水库排沙主要影响因素为壅水指标和进出库流量比,通过研究量化了汛期洪水期排沙比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调水调沙排沙回水长度壅水指标小浪底水库

    气候变暖影响下黄河源区潜在蒸发量预测不确定性研究

    殷晖白福青马金辉田浩翔...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蒸发是连接地表能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纽带,高寒区蒸发量对气候变暖尤为敏感.然而,高寒区蒸发预测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其造成流域水文循环变化规律分析、水资源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因此,以属于高寒区的黄河源区为例,利用 5 种物理机制不同的蒸发计算模型(P-M、Har、J-H、Mak和P-T)理清模型不确定性对流域潜在蒸发量预测结果的影响;通过耦合蒸发计算模型、GCMs模型、RCPs模型,探究多源不确定性对未来不同时期(近期、中期和远期)潜在蒸发量预测结果不确定性的影响,并利用方差分析方法量化评估各因素独立及交互作用对潜在蒸发量预测结果不确定性的贡献.结果表明:基于太阳辐射和气温的潜在蒸发量模型获得的潜在蒸发量明显大于基于物理机制P-M模型获得的潜在蒸发量,其差值约为 150 mm;RCPs不确定性是导致蒸发预测结果不确定性的主导因素,占比高达 65%,且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蒸发预测结果不确定性的贡献在春、冬季节尤为突出.

    气候变暖潜在蒸发量预测不确定性黄河源区

    基于GIS技术的山地小城镇雨洪灾害风险评估

    栾春凤时兆慧赵人镜崔逸文...
    56-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背景下,城市的自然灾害风险日益暴露,尤其是雨洪灾害问题日益突出.针对巩义市近年来不断发生的洪涝灾害,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构建以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孕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为评价因子的雨洪灾害风险模型,共选取 14 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运用SCS模型和GIS空间分析功能,最终得出巩义市雨洪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巩义市米河镇、回郭镇、芝田镇、孝义街道等地区致灾因子危险性较大;北部、西部和东部包括河洛镇、孝义街道、回郭镇、芝田镇、米河镇等孕灾环境孕险性较高;西部和中部承灾体易损性较大,包括回郭镇、芝田镇、站街镇等;北部整体防灾减灾能力较强,包括站街镇、紫荆路街道等地区.综合来说,巩义市雨洪灾害总体风险等级较高,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偏北和西部,呈带状分布.

    雨洪灾害风险评估GISSCS模型山地小城镇巩义市

    黄河冰花冰晶体结构及内部气泡分析

    王娟王少锋邓宇张宝森...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冰花冰物理性质独特,对冰凌的生消演变有很大影响.为深入认知冰花冰晶体结构的物理特性,利用冰样采样器对黄河头道拐河段的冰花冰进行采集,利用费氏台获取冰花冰的图像,分析冰晶体及气泡细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冰晶体的平均等效直径范围为1.48~5.85 mm,随深度增加逐渐增大;在同一水平面内,冰晶体粒径差别明显,微小晶粒占比较大;冰花冰主要由0.1~7.0 mm的晶粒组成,直径为0.1~1.0 mm的微小晶粒占比为47.54%;冰花冰气泡平均等效直径在0.3~0.7 mm之间变化,随深度增加逐渐增大;气泡含量在 1.90%~6.76%波动,随着深度增加逐渐减小.

    冰花冰冰晶体气泡含量细观结构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