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民珠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珠江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
人民珠江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

陈洁钊

双月刊

1001-9235

rmzj@pearlwater.gov.cn

020-87117933

510611

广州市天寿路80号

人民珠江/Journal Pearl River
查看更多>>本刊是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水利水电刊物,其宗旨和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水利工作的方针政策,总结交流治理开发珠江的水利科技成果和工作经验,传递珠江流域水利水电建设信息,报导国内外水利水电科技新成果、新技术和新动态,推动治理开发珠江事业,促进珠江流域的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本刊1991年荣获广东省首届优秀期刊称号,名列优秀科技期刊之首,1992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1996年荣获全国水利系统优秀科技期刊称号;1997年荣获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1年荣获广东省第三届优秀期刊一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河湖水系连通对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水动力作用效果——以猎德涌为例

    王少波张舒熊玉龙周新民...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河湖水系连通对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水动力作用效果,以猎德涌为例,采用四级架构建立河湖水动力和污染物输移数学模型,分析"水系连通-调蓄-水质"驱动响应规律。研究显示,猎德涌河床平均坡降达到1。95‰,具有典型山溪性河道特征;猎德涌口水闸调度主要影响闸前约1/3长度河道的水深,中、上游河段水深主要受上游补水流量控制;因此,上游补水流量恒定时,水面率和湿周率变化主要集中在下游1/3河段内。水系连通后,人工湖的调蓄能力可维持猎德涌当前补水流量时长约20。1 h,并将污染物滞留于人工湖内约3。2 d,进入猎德涌的污染物经过约10 d后抵达涌口,可有效缓解长虹湖泵站直接补水带来的生态冲击。结果表明,通过水系连通优化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河道的水动力条件,可显著改善河道水质及水生生物栖息地环境,从而促进生态修复。

    城市河道再生水水系连通生态修复水动力模型猎德涌

    机器学习模型在城市内涝模拟预报中的应用综述

    陈泽明方序鸿李家叶汪孟尧...
    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频发的极端暴雨天气易引发城市内涝灾害,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为提高城市应急管理水平,有效制定城市防灾减灾策略,亟需建立1个准确且高效的城市内涝模拟预报模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城市内涝模拟预报方面逐渐显示出巨大潜力和价值。通过对近10 a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检索和综合分析,梳理了城市内涝的背景、趋势成因和研究热点。基于近5 a发表的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城市内涝模拟预报模型研究进展,总结了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城市内涝模拟预报模型的技术流程,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技术瓶颈和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后,展望了机器学习模型的技术优势、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旨在为将来的城市内涝模拟预报和防灾减灾研究提供参考。

    城市内涝机器学习模型模拟预报

    基于非平稳GEV模型的城市化进程对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

    吴浩然兰甜陈永勤吴延锐...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城市极端降水事件频发,极大阻碍了城市发展。为探究城市化与极端降水的关系,以深圳市为例,将城市化指标以4种参数扩展方法纳入广义极值分布(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GEV)模型中,经2次筛选获得最优模型,获得非平稳降水强度-持续时间-频率(Intensity Duration Frequency,IDF)曲线,对非平稳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基于城市化指标的非平稳GEV模型性能均优于平稳模型,平稳模型适用性降低;②平稳的IDF曲线低估了所有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强度约6。3%,并高估了不及制概率;③城市化对短历时降水的影响显著,对长历时降水的影响相对较小。随着重现期的增加,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逐渐增强,每增加1 a重现期,降水强度的影响增加约0。13 mm/h。城市化影响下的非平稳性探究可以为城市应对极端降水事件提供科学依据,对城市防汛抗洪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化极端降水非平稳GEV模型IDF曲线

    基于MLR与ARDL的城市湖泊溶解氧浓度模拟

    赵洪铖杨菲周鹏郭家诚...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城市湖泊溶解氧模拟研究,对促进湖泊水质模拟研究的进展具有重要作用。选取近扬州市中心附近的一个城市湖泊作为研究的特定区域,利用2020年溶解氧、蓝绿藻浓度、水温、电导率、pH观测结果,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2020年(2020-01-01至2020-12-31)和该年各季度的溶解氧观测序列值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前者模拟精度相对较低,后者的模拟精度较高,后者对不同时段溶解氧模拟结果的决定系数R2在0。75~0。99;2种模型对湖泊溶解氧的模拟均有较好的适用性,其中,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时段变化溶解氧序列模拟的适用性更好。

    城市湖泊溶解氧浓度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

    基于SBAS-InSAR的城市地面沉降特征及其与易涝点关系分析

    刘桓语吴臻余煌浩陈广成...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暴雨事件频发,很多城市出现严重内涝,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巨大损失。为分析沿海城市地面沉降与内涝之间的联系,以广州市南沙区为例,选择2017-2023年20景哨兵1号影像为数据源,利用SBAS-InSAR技术分析地面沉降特征,对地面易涝点时序沉降量与降水量、积水深度、积水持续时间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南沙区平均沉降速率为1。363 mm/a,沉降区域主要位于河流沿岸、施工区域、围垦区域,6 a平均累计沉降量为-10。05 mm,沉降剧烈区域有扩大趋势;②区域季节强降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面沉降,下沉或平稳类易涝点沉降时序过程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同步,且降水量季节性越明显,下沉趋势越平缓;③城市化进程和自然地理条件共同作用于地表形变,南沙区强降雨引发的易涝点主要包括局部低地,立交桥底、地铁隧道口,以及排水管道系统设置不合理或超过排泄能力等3种类型。针对各易涝点地表形变时间演变特征和积水影响程度,分别溯源其内涝诱发原因,为进一步提出防治对策措施提供了参考。

    哨兵1号SBAS-InSAR时序形变积水深度降水量

    基于XGBoost与SWAT径流模拟对比及校正研究

    梁丽莎蒋晓蕾胡乐怡沈静...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径流模拟一直是水文科学的研究热点,对水资源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极限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和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采用赣江流域外洲水文站的观测水文数据,构建径流模拟模型,对比及分析两个模型的模拟效果。同时,基于XGBoost模型,采用残差校正方法对SWAT模型径流模拟结果进行校正,结果表明:①XGBoost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XGBoost模型日径流模拟的纳什效率系数(NSE)比SWAT模型高15。66%;②SWAT模型在高流量处存在低估的情况,而XGBoost模型模拟值与观测值变化基本一致,模拟过程线拟合度较高,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③经XGBoost校正后的SWAT模型模拟精度明显提高,可有效改善径流模拟效果。当采用残差误差校正后,径流模拟的NSE值可达0。96,增加了15。66%。

    XGBoostSWAT径流模拟误差校正

    基于GAM模型的三峡水库运行前后荆江河段水沙变化特征分析

    丁佳伟彭玉明陈燕飞沈健...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三峡水库运行前后荆江河段水沙的不同变化特征,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R/S分析法对荆江河段水沙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及预测,构建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定量化分析三峡出库水沙对荆江河段水沙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运行之后,荆江河段年均含沙量出现大幅下降,且在未来10 a将持续下降,而年均流量变化较小;水沙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峰值均出现在7月。三峡出库水沙对荆江河段含沙量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影响,对流量则呈现线性影响;三峡出库水沙对荆江河段水沙影响显著,三峡出库输沙量对荆江河段含沙量的解释度达到了90%,三峡出库流量对荆江河段流量的解释度达到了99%。三峡出库水沙量在不同区间时,荆江河段含沙量随之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总体表现为三峡出库水沙处于中低水平时,对荆江河段含沙量影响作用更加显著。通过GAM模型,对三峡水库运行前后荆江河段水沙变化过程特征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研究,为荆江河段水沙研究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输沙量含沙量流量趋势GAM模型荆江河段

    考虑周边岩体约束的危岩体稳定性分析极限平衡法

    苏国韶张吉祥刘友能王钧沐...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行规范在复杂形态危岩体稳定性分析方面存在缺乏同时考虑多个结构面影响的局限性。基于复杂形态危岩体的特点及三维离散元计算的剪应力分布情况,对现有极限平衡法进行了改进,对于规范中由上缘结构面控制的坠落式与由下缘面结构控制的滑移式危岩,均添加了对危岩体后缘结构面约束作用的考虑,对双结构面滑移式危岩体则增加了后缘结构面裂隙水压影响。采用改进的极限平衡法对上述三类危岩进行了稳定性分析,通过与三维离散法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公式在计算多结构面影响下的不同复杂形态危岩体稳定性系数时,相对误差仅为3。06%~9。10%,相对于规范推荐公式13。8%~14。7%的相对误差,计算精度明显提高。改进后的公式充分考虑到了危岩体的周边约束的特点,为极限平衡法解决复杂形态危岩体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危岩离散元极限平衡法

    水系连通工程对近海潮汐水域水动力的影响

    王逸飞王艳红杨啸宇缴健...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潮汐水域是指沿海地区受外海潮汐影响,存在周期性水位及流速变化的河道、湖泊等水体。水系连通工程是采取一系列人工或自然措施连通水系,在河道之间实现水力联系。本研究利用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对龙江河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前后龙江塘内水动力情况进行模拟。研究表明,工程前后大部分区域水体流速均小于2 cm/s,部分换水能力较差的区域水体流速小于0。5 cm/s,北湖区水动力条件明显弱于南湖区,旱季及雨季水动力整体相差不大。水体净通量在工程前后基本相似,但工程后水体交换总量远大于工程前。涨潮时刻湖区内及连接段工程后流速明显减小,而落潮时刻湖区内及连接段工程后流速则明显增加。由于工程本身无附加动力,因此工程仅对2个连通工程通道附近水域的水体动力有明显改善,故建议可在两水系连通通道增设泵站,或在部分改善效果较差的区域增设补水点等措施,增加局部水体流动性。

    潮汐水域水系连通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水动力水体净通量水体交换总量

    保护层复合消-聚能一次开挖爆破技术试验研究

    马萌濛郑嘉惟杜浩亮赵振夫...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坝基保护层的开挖需要同时兼顾建基面的开挖成型质量和快速施工的要求。基于巴基斯坦DBDP(迪阿莫-巴沙)水电站导流明渠基础保护层开挖,提出在炮孔底部安装空心铁球和铺设消能材料的复合消-聚能爆破技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该技术的能量控制原理,并结合现场试验研究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及爆破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消-聚能爆破技术通过爆炸冲击波在不同界面上的多次透反射,实现爆炸能量的控制和利用,相较于常规垫层爆破孔底消能效果提高20%,孔间聚能效果提高18。5%,有效地减轻了对底部岩体的损伤;在现场试验条件下,采用复合消-聚能爆破技术的开挖成型效果和采用传统分层开挖方法相比接近,但施工速度可提高3~4倍,同时,通过适当减小炮孔间排距,可显著提升开挖成型效果。

    复合消-聚能爆破技术保护层开挖开挖成型爆破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