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文地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

孙天义

双月刊

1003-2398

rwdl@xisu.edu.cn

029-85319374

710061

西安市长安路437号西安外国语大学

人文地理/Journal Human Geogra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专门介绍和研究人文地理学中具有先进水平的学术述论和研究成果,力求及时反映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学术对话与人文地理学进步

    汤茂林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对话是学术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和保障之一.学术翻译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一直是我国学者与国外学者对话的重要形式.这种与国际学界的对话固然重要,但国内的对话更为根本,因为经常受到学者的忽视.学术对话的基本形式包括学术研讨会、论著文献综述、综述性论文、专著的相应章节、基金项目申请书,以及作者与同行审稿专家之间的辩论.学术与社会的对话是为了把学术成果介绍给大众,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学科间对话是确保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这种对话对定位为桥梁学科的地理学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人文地理学的社会认同度和学科地位.学科内的交流与对话同样重要,涉及加强不同研究进路之间的对话与交锋,改进学术研讨会的讨论环节,强化学术书评.人文地理学要完成其使命,需要我们认真重视各种形式的学术对话,消除误解,增进学者间的共识,在解释性进步和概念性进步上多努力,宽容学术批评,认真地吸纳学术批评中的有益成分,促进知识生产和学科进步.

    学术翻译学科间对话研讨会论文和著作基金申请书

    流动性政治的地理学研究:缘起与议题

    陶伟林可枫汤佩梁锦锋...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动性是连接人、地、物并传达意义的方式,同时也是接触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历并将继续经历深刻的社会转型,流动性成为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地理学对流动性的关注始于交通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着重对流动的机制与效率进行探讨.20世纪90年代的"流动转向"引发了学界对"流动"问题的反思,"新流动性范式"应运而生,流动现象背后的差异化、公平正义等社会文化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流动性政治"的概念由此诞生,并成为新流动性范式研究中富涵学术与实践价值的一项重要议题.地理学认为流动性已成为空间、地方、网络、尺度和领土之外的一个重要概念,需将其置于地理学科研究的中心并关注多样化的流动实践及其蕴含的丰富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关于"流动性政治"的学术进展,从流动性治理中的政治角逐、流动中的情感、体验与适应、流动作为一种增加资本的方式、流动权力博弈的中介与产物四个维度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同时结合中国特定社会文化情境对一带一路和交通强国建设、流动性政治视角下的地缘政治研究等方向进行了讨论,以期为中国本土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新流动性范式流动性政治流动性地理学

    西方智慧社区研究进展

    郭凯菲蒋华雄戴特奇宋金平...
    19-26,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及在较小尺度空间的实践.本研究综述近十年来西方智慧社区的研究进展,以启发国内在基本内涵、发展特征、发展目标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研究表明,智慧社区内涵主要以技术维度、人力资本、社会技术互动等三个方面为视角,其研究领域涉及社区服务、社区设施、社区治理等方面的智慧化进程.智慧社区发展也存在隐私泄露、"数字鸿沟"、数据处理技术难度高、居民发言权缺少、管理监测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未来,智慧社区需要更加关注社会技术互动过程,强调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公共服务改进、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和社区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社区治理社会技术视角信息通讯技术数据隐私与安全

    重庆市城乡物流末端网点空间布局以及组织运行模式分析

    宗会明郝灵莎梁嘉玲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流末端网点是物流体系中重要部分,也是最贴近用户的环节.本文基于2022年8月在高德地图中获取的重庆市物流末端网点POI数据,使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不均衡指数、最邻近指数等方法,探索重庆市物流末端网点空间分布格局,并梳理城乡不同区域末端网点组织运行模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重庆市物流末端网点分布不均,物流末端网点集聚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②各类网点集聚程度智能快递柜>第三方驿站>物流公司直营网点;③重庆市物流体系呈现城市—镇/乡的场镇两级物流网点布局,行政村内部缺少网点建设,网点布局均统筹多方要素;④重庆市城区网点运营体系完善,乡镇末端网点运营精细化管理欠缺,尚未形成完整的城乡物流融合发展体系.

    末端网点POI数据空间分布运行模式重庆市

    城市房价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效应——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尹上岗王蕊周俊杰陈方彬...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探究2012-2018年城市房价与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空间相关性,借助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城市房价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整体影响及空间异质性规律.研究发现:①长三角房价呈"东高西低"态势,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呈"西高东低"态势,房价及居留意愿均表现出上升趋势.②城市房价与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均呈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但两者间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单变量局部空间类型以高—高型和低—低型为主.③城市房价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整体影响为负,房价影响的正值区逐渐转移至安徽中南部,房价影响的负值区扩散至大部分地区.④房价稳定助推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提高,房价快速上涨将阻碍居留意愿的提高.

    房价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影响效应长三角地区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新冠疫情期间环渤海地区经济韧性及影响因素

    张学波卢冰坤何志浩吴江楠...
    46-56,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环渤海地区2019年第四季度至2021年第四季度的夜间灯光数据,剖析了环渤海地区不同时间尺度的经济韧性时空演变特征,探讨了地区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季度上,北京、天津经济韧性的时序变化幅度较大;年际上,环渤海地区经济韧性时序变化较小.②空间上,京津冀城市群北部以及山东省部分地区经济韧性较高,其中京津冀北部地区经济恢复速度较快,持续表现为"高—高"类型集聚.③产业结构多样化对地区季度经济韧性产生了抑制性作用,而社会消费与政府调控有利于季度经济韧性的增强;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年度经济韧性呈倒U型关系,对年度经济韧性的正向影响呈减弱的趋势,技术创新的积极效应存在滞后性.

    环渤海地区经济韧性夜间灯光数据影响因素

    中国三大城市群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形成机制——基于科技型企业大数据分析

    于英杰杜德斌李祺祥邢和祥...
    57-6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不同尺度下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集聚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显示:①计算机行业的集聚强度最高,京津冀各行业集聚强度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②城市群尺度各行业多集中在100 km范围内,京津冀呈现"核心—边缘"结构,长三角为"扇形"结构,珠三角具有"多核心"特点;③城市尺度大部分行业集中在40 km范围内,少数行业在边缘区集聚,京津冀表现为"蔓延型"集聚,长三角为"局部型"和"多中心型",珠三角为"多中心型";④城市群尺度上的集聚特征依据地区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城市尺度上的集聚特征则依生产成本上的空间差异、产业政策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二有所不同.

    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产业集聚DO指数城市群科技型企业

    代际港口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演变研究——以天津东疆港为例

    吴蝶王淑芳孟广文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港口连通国内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促进了区域间的经贸往来,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然而,部分港口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时存在着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导致其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受限.因此,本文从全球生产网络的视角构建港口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框架,并以东疆港为例进行解析.主要结论:①港口运营存在多行为体的跨层互动,通过构建港口金融与物流通道,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建设;②港口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体现了路径演变,初始阶段表现为行为体的价值捕获和价值创造,巩固阶段出现了价值提升行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体现为价值创造与价值提升;③东疆港地方及企业层面的价值行为缩短了初始阶段的演化进程,促使港口在外部刺激下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以贸易港的姿态成为第四代港口.

    "一带一路"全球生产网络代际港口路径演变天津东疆港

    "一带一路"沿线军事技术转移网络格局演化与驱动因素——以军事武器装备为例

    郭卫东杜德斌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武器转让和世界银行数据库对"一带一路"沿线军事技术转移网络格局和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军事技术转移规模先升后降,印度成为最大的军事技术转入国,中国军事技术优势区逐步扩大并趋于连片生长;军事技术转移网络呈两极分化特征和核心—边缘结构,中国成为改变网络结构的关键力量;俄罗斯是军事技术转移最大流网络的绝对主导,但影响力和控制力呈下降趋势;美国对域内军事技术转移规模迅速增长,军事影响力日益向中国周边渗透,空间布局符合边缘地带范围并对中国形成合围态势;地理距离、经贸关系、地缘关系、科技创新能力、国家发展水平、资本投入、资源禀赋和政治稳定性对转出国影响显著,而对转入国影响不明显.

    军事技术转移网络驱动因素"一带一路"

    基于供需视角的南京市养老设施空间匹配研究

    王天心戈大专李杰袁紫怡...
    85-93,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衡养老设施供需是构建适老型社会的重要工作.本文基于六普和七普分街道数据,系统分析了南京市养老设施的供给与需求空间特征,计算了养老设施的可达性,对其可达性与老年人口比例进行空间匹配分析,研究其供需状态.研究发现:①南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在2010-2020年间迅速加深,老龄化程度由中心城区至郊区呈现"高—低—高"的圈层结构模式,且集聚态势在十年间有所增强.②养老设施在主城区分布较集中,其可达性由中心城区向外快速递减,不均衡分布状态较突出.③南京市中心城区和主城区的养老设施供需关系匹配度较好,郊区的养老设施供需关系匹配不协调.基于养老设施供需关系的分析与测量,可为南京市养老设施实现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依据.

    养老设施两步移动搜索法可达性供需匹配适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