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文地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

孙天义

双月刊

1003-2398

rwdl@xisu.edu.cn

029-85319374

710061

西安市长安路437号西安外国语大学

人文地理/Journal Human Geogra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专门介绍和研究人文地理学中具有先进水平的学术述论和研究成果,力求及时反映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维邻近性对中国创业投资城市网络的影响:基于四大投资阶段的实证分析

    杨心语王波杨康永
    105-112,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16-2020年的创业投资事件数据,分析中国种子期、初创期、扩张期和成熟期的创业投资城市网络特征,并探究多维邻近性(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文化邻近性和社会邻近性)对各阶段创业投资城市网络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中国创业投资城市网络具有投资阶段后倾的特征,创业投资在早期阶段高度集中于高行政等级城市(直辖市、副省级城市或省会城市);后期阶段虽有更多地级市参与,但仍主要围绕北京、上海和深圳产生联系,网络的中心性更强.②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和社会邻近性对各阶段创业投资城市网络均有显著作用且影响大小存在阶段性差异,而文化邻近性影响不显著.③制度邻近性和社会邻近性分别在早期和后期阶段对地理邻近性产生替代效应.

    多维邻近性创业投资城市网络投资阶段

    中印在跨喜马拉雅地区的地缘经济格局对比研究

    张巧玲王淑芳黄宇
    113-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喜马拉雅地区是一个地理环境独特而复杂的区域,连接着中亚、南亚和东南亚,是我国"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作为印度"东向战略"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叠区,该区域被认为是中印地缘经济利益交汇区.然而,已有研究对中印在跨喜马拉雅地区地缘经济格局刻画的深度和广度均不充分.因此,基于2002-2020年跨喜马拉雅非主体国家贸易进出口数据,本文运用HM指数、贸易强度指数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多层面对比了中印在跨喜马拉雅地区的地缘经济格局.结果表明:①在经济依赖上,跨喜马拉雅非主体国家对印度的依赖程度总体上要高于中国,其中不丹和尼泊尔对印度的依赖程度最高,而巴基斯坦和缅甸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较高.②在贸易强度上,跨喜马拉雅非主体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强度指数整体偏低,而与印度的贸易强度指数整体较高,其中缅甸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最密切,而尼泊尔和不丹与印度的经济联系最紧密.③在贸易网络中,中印两国处于跨喜马拉雅地区贸易网络的绝对核心位置,形成了以中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为组群,以及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尼泊尔为组群的两个组团.

    地缘经济格局跨喜马拉雅地区中国印度

    黄土高原"河谷次沟"人居发展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无定河流域为例

    田达睿关震李宏鹏白钰...
    124-132,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陕北能源富集地区的不断发展,黄土丘陵沟壑区城乡空间分布不合理、发展潜力受限、河谷生态环境受损等人地矛盾问题日益凸显.为改善黄土丘陵沟壑区"川道填充式"的发展模式,提出"次沟"空间作为河谷型城镇城乡边缘发展区的重要战略价值.基于无定河研究区内45条次沟样本的人居环境数据,对次沟人居发展程度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并借助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无定河研究区川道两侧的次沟在人口集聚程度、用地构成比例以及经济产出水平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层级差异性,其人居发展程度可分成较高、中等和较低3个等级水平;次沟纵深长度、次沟分叉的支毛沟数量、次沟中的企业数量、公共交通设施数量、绿化覆盖率等是影响次沟人居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其交互综合作用的解释力更强.最后,构筑次沟相互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并针对不同发展程度和条件的次沟提出差异化的规划对策建议.

    黄土丘陵沟壑区河谷次沟人居发展无定河流域

    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网络演化特征研究

    白芝珍匡海波杨俊
    13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装箱运输作为铁路货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对推动我国调整运输结构,支撑运输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利用铁路集装箱办理站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及社区发现算法探究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后的运输网络演化特征.研究结论:①办理站数量和运量增加明显,后者增长表现出滞后性和均衡化特征,铁路集装箱运输正为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防城港、乌鲁木齐等沿边城市重要性提升,正逐渐形成以环渤海运输网、东部次级运输网、西北运输网、西南运输网为主要架构的层级性运输网络.②运输主干网络由昆明、防城港、昌吉、石河子、营口等城市构成,且全国范围内"区域—门户"结构明显.功能上,重庆、成都、昆明"桥梁"作用显著,乌鲁木齐、昌吉等城市中转功能明显.③组团特征空间邻近性特征与空间跳跃性特征同时存在,但破碎化、分散化趋势明显;经济联系正成为组团形成的主要动力,但地理隔阂对运输的影响仍不可忽视.合理调控站点数量与布局、针对性强化城市运输功能等举措有助于调整运输结构,构建高效物流体系.

    铁路集装箱网络演化组团分布多式联运

    县域尺度下山东省"淘宝村"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胡瑞王成新王雨王文...
    14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4-2021年山东省"淘宝村"空间数据集,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等GIS空间分析方法和Cartogram方法刻画县域尺度下山东省"淘宝村"的空间分布与集聚、关联特征,并以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①山东省"淘宝村"空间分布为集聚型,边缘效应凸显,呈现出"全域相对较少、鲁西南相对集中"的空间分异格局.②"淘宝村"的时空演化过程呈现沿"东北—西南"方向轴向扩散、集聚密度不断增强的特征,集聚模式由"双核"到"集聚轴带"再演变为"以线织网".③邻近县域单元"淘宝村"的数量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且逐渐趋向一体化.④电商环境支撑是影响2020年"淘宝村"空间分布的首要因素.

    "淘宝村"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山东省

    乡村生活场景对游客情感体验的影响分析——基于眼动追踪的实验研究

    张亮李君轶岳依洋杨敏...
    154-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生活场景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在乡村旅游中,乡村生活场景如何影响游客的情感体验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通过设计眼动实验,将眼动指标和问卷数据相结合,分析游客在观看无/简单/复杂三种乡村生活场景类型时的情感体验,同时考察怀旧感知在两者之间的作用,发现:①简单乡村生活场景会显著吸引游客的视觉注意;②复杂乡村生活场景对游客怀旧感知与情感体验有显著正向影响;③怀旧感知在乡村生活场景与游客情感体验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本研究建议在乡村旅游的宣传设计中,应当意识到乡村生活场景作为视觉怀旧刺激的重要性,并考虑简单与复杂之间的平衡,以求既能充分吸引游客的视觉注意,又可以帮助游客获得较高的情感体验.

    乡村生活场景情感体验怀旧感知眼动追踪视觉注意

    旅游城镇化对共同富裕影响的仿真研究——以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为例

    唐健雄陕颖颖
    164-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本文基于2011-2021年湖南省武陵山片区34个县域数据,从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来构建旅游城镇化驱动区域共同富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设置现状延续型、产业经济发展型、社会文化发展型、生态环境保护型、综合发展型五种不同发展情景,评估人均GDP、每万人普通学校在校人数、旅游目的地承载力、城乡人均收入比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预测2022-2035年共同富裕指数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①历史数据与模拟数据绝对值误差不超过10%,表明该模型具有有效性;②在五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下,各系统的代表性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③综合发展情景下共同富裕指数的仿真结果最优,在2035年能够实现该片区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旅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系统动力学模型湖南省武陵山片区

    旅游仪式理论视域下旅游仪式感的内涵及多维测度研究

    骆晶晶吕兴洋焦彦唐孜彦...
    173-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仪式感是满足旅游者深度精神体验需求的重要途径,但对其内涵维度缺乏统一的认识和科学有效的测量指标,限制了后续的理论发展.本文从旅游仪式理论视角出发,提出一个更加综合、更具包容性的旅游仪式感定义,并通过质性研究,识别出旅游仪式感的六个属性维度:象征性、场域性、形式性、反结构性、区分性、隔离性.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包含22个题项的旅游仪式感量表,并对量表的效度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揭示了旅游仪式感的抽象本质,弥补了以往旅游仪式感概念界定模糊与遗漏的缺点,为未来深入开展旅游仪式感研究提供了理论参照和技术保障.

    旅游仪式感属性维度量表开发

    传统村落旅游生计转型意愿及影响机制研究——以古丈县默戎镇龙鼻嘴村为例

    张平周国华余翰武伍国正...
    181-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户生计状况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旅游作为当前传统村落开发的重要方式,直接给当地农户的生计类型选择带来深刻影响.文章以湖南省古丈县默戎镇龙鼻嘴村为案例地,通过笔者对政府和企业的走访,以及入户调查获取数据,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为基础构建了旅游驱动下传统村落农户生计转型分析框架和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详细分析了"墨戎苗寨"旅游开发中结构和制度的转变对当地农户生计的影响,并探讨了导致农户生计转型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旅游发展使农户生计策略发生转变,旅游与传统的生计方式组合形成了多样化的农户生计组合形式;②农户生计策略出现转型和分化,形成了旅游主导型、旅游务工型、参与旅游型、务工主导型、传统纯农型和半工半农型6种类型农户:③不同生计策略农户,生计资本水平和转型意愿均存在差异;④"墨戎苗寨"形成了在政府和企业外部支持下,农户内生动力充分发展的长效机制,旅游成为农户传统生计的重要补充,提升了其生计资本.

    农户生计旅游驱动生计转型机制传统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