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设计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设计研究
艺术设计研究

刘元风

季刊

1674-7518

bictxuebao@126.com

010-64288020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2号

艺术设计研究/Journal Art & Desig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刊登国内外艺术设计学科领域的学术动态与教学、科研成果,坚持学术为本,精益求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主要面对从事艺术与设计相关专业的设计师、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及艺术设计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向自然学习的设计创新方法研究——数字生物设计路径探索

    兰翠芹贺爽宋佳珈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向自然学习的视角,受生物皮肤变色机制启发,尝试将其原理应用于新材料的设计和制造中,以此探索设计融合生物学知识的设计创新方法.通过实验研究,成功开发出一种能够模拟生物变色原理的新材料,这种材料具有独特的色彩变化能力,可以随着环境或刺激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能够模拟显示三维动态色彩.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传统色彩设计的局限,总结出数字生物设计的技术路径,为设计学交叉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创新方法.

    数字技术色彩仿生生物设计色彩设计新材料设计

    Midjourney在超现实主义时尚摄影中的应用探索

    魏玮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索了AIGC图像生成工具Midjourney在超现实主义时尚摄影中的革命性应用.Midjourney不仅改变了摄影师的创作过程,还通过其独特的图像生成能力,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本文将详细分析Midjourney在超现实主义时尚摄影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并探讨其对摄影艺术革新与发展的潜在影响.这包括对创作流程、摄影艺术表达新范式的影响,以及对观众体验的改变.

    Midjourney人工智能(AI)超现实主义时尚摄影

    凡神幽冥之间:淮阴高庄战国墓刻纹图像新考

    吴桐虞睿博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淮阴高庄战国墓刻纹图像是复原吴越艺术与精神世界的重要材料,所见"凡俗"与"神怪"不同题材的图像内核其实一脉相承,并与薄壁刻纹铜器的明器性质相配适,皆是为墓主构建的死后空间,即幽冥世界.前人认为神怪图像属于"山海图"实际缺乏足够证据."凡俗"与"神怪"题材的流行年代略有先后,其转变主要在于晋楚文化影响消长的背景下,吴越地区的丧葬观念由"事死如生"向"信巫鬼,重淫祀"的更迭.

    淮阴高庄刻纹图像凡俗神怪幽冥世界

    西安曲江翠竹园西汉壁画墓妇女身份考——以服饰器物与图像程式为中心

    张蓓蓓刘红文
    2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安曲江翠竹园壁画墓出土的壁画,保存完好、内容完整、风格独特,是研究西汉丧葬习俗以及物质文化的重要资料.遗憾的是,现有研究针对壁画中东壁与南壁五位妇女的身份认定仍众说纷纭.本文尝试从服饰器物、图像程式的角度出发,通过与汉代相关文献与出土文物进行互证、比对,系统考证这些妇女的身份.研究认为,曲江翠竹园壁画墓侧壁人物绘画构成的母题来源,应为早期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帛画与民安四号汉墓帛画;其人物身份组合也延续着母题中"贵人——侍者"的图像程式,其中东壁屏风图像是图像中"贵人"身份的符号象征.结合人物服饰器物,笔者推测包括东壁人物三、人物四以及南壁人物三、人物四、人物五在内的十位妇女,其真实身份应均为侍婢.

    妇女身份服饰图像程式翠竹园西汉壁画墓

    西南少数民族八角纹设计文化基因"数字化"表达与传递机理研究

    王淑华柏贵喜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八角纹在西南各少数民族染织纹样中的传递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类比生物基因"数字对位传递"所具有的高度精确性,如果对染织纹样中的八角纹进行"显微镜式的观察",可以发现,八角纹隐含着"几何式"与"模件式"两种设计文化基因.其产生与复制的过程,是按照均衡比例的"数字化"机理进行表达与传递;指令信息的明确,使得传递后的设计文化基因具有高度的保真性、多产性与长寿性.本文研究表明,在西南少数民族八角纹等纹样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传递"如何制作"(机理)比传递"制作什么"(纹样)更具有效性.

    八角纹设计文化基因"数字化"表达与传递机理

    绘画与面料的结合:朱伊印花布的工艺特征及其跨文化属性

    夏侠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引入铜版印制技术,法国朱伊工场得以在面料上呈现出绘画般的印花效果,而 18 世纪盛行的艺术潮流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当时的图样创作.向前追溯,朱伊印花布的产生还与兴盛于 17 世纪的海外贸易有关,印度印花棉布和中国装饰元素在欧洲的风靡,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朱伊印花布的问世.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多元化的图像内容和表现手法出现在朱伊印花之中.深入解析朱伊印花布的工艺特征及其演变过程,不仅有助于丰富当代创作者的设计素材,对于开展近代东西方跨文化交流史研究也具有积极意义.

    朱伊印花布铜版画构成形式东方文化

    艺术、政治与仪式——再探中国古代"蚕织"图像的传播与社会功能

    尹鹏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蚕织"图像,指涉及蚕织劳作活动的图形和影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此类图像主要存在于工艺美术与绘画领域.本文以宋代"蚕织"图像所涉及的三类绘画主题——"豳风图""耕织图"和"蚕织图"诞生的历史背景与受众群体为切入点,对以往该领域研究中有关此类图像社会功能的观点,进行了重新思考.文中对"蚕织"图像的不同受众群体在该图像传播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特别关注他们所起的作用与其自身社会分工间的联系,由此梳理出该图像在不同社会阶层间完整的传播链条,并讨论了这一传播链条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治理的意义.

    "蚕织"图像士大夫传播途径社会功能身份共识

    "虾夷锦"纹样在江户时代的传播与演变——以服饰和绘画为中心

    熊瑛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虾夷锦原本是清代的上等袍服和锦缎,在贡赏贸易中从北方丝绸之路进入日本北海道,又以"虾夷物产"之名传入日本内地,受到上流社会的珍爱.18 世纪北海道的地方志插图、风俗画、肖像画中常常重点描绘虾夷锦制作的阿伊努盛装,其中清代蟒龙服饰纹样被提炼为新颖华美的图像程式,并传播至日本内地.虾夷锦被制为歌舞伎、艺伎服装之后,其典型纹样也迅速进入了版画,成为"役者绘"和"美人绘"服饰中的流行元素,不仅丰富了浮世绘创作的语言,还推动了江户晚期演艺服装纹样的效仿之风.尽管仿制的虾夷锦纹样从形象到内涵都发生了变化,却始终保留着蟒龙、祥云、江崖海水的固定格套,彰显着辗转而来的华夏风貌.

    虾夷锦阿伊努清代官服蟒龙纹样浮世绘

    经丝数量规范下明清纱罗的织造技艺复原研究

    常卓束霞平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织造设备的转变,明清时期绞经织物结构中的无固定绞组销声匿迹,固定绞组占据主流,纱罗成为固定绞组二经绞织物的专称,并形成了标准化的经丝数量.经丝数量标准是对大量生产经验的提炼和总结,为纱罗质量与产量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在经丝数量规范下,本文针对纱罗类织物中的暗花纱罗,通过原料准备、织物规格设置、纹样提取、意匠图绘制、上机工艺设计以及可视化的织造过程,系统探究纱罗织造的技术路径,从实践角度验证了纱罗经丝数量的技术标准.最后,本文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进一步完成了从面料到成衣的呈现,精确模拟了纱罗的物理属性及其成衣穿着效果,实现了"理论——实验——仿真"的一体化研究.

    经丝数量纱罗织造技艺复原研究

    设计范式构建与设计思想研究的价值与依据

    董占军
    7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学科的发展和完善与新文科建设密切相关,新文科建设应立足于打通传统与现代学术之间的脉络,构建新的学术话语体系.本文在阐述设计思想的基本内涵、研究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结合一般史学二重证据、三重证据方法,尝试探索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研究的概念范式、应用价值、学科体系构建价值及其主要依据,为中国设计学科的发展提供思想依据.

    设计思想三重证据范式设计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