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设计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设计研究
艺术设计研究

刘元风

季刊

1674-7518

bictxuebao@126.com

010-64288020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2号

艺术设计研究/Journal Art & Desig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刊登国内外艺术设计学科领域的学术动态与教学、科研成果,坚持学术为本,精益求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主要面对从事艺术与设计相关专业的设计师、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及艺术设计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解码混沌:大数据驱动的电商服饰设计模式创新

    朱伟明陈梓瑜章钟瑶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融入设计活动带来的数智协同创新变革打破单一的电商服饰设计模式,解决了经验设计所导致的不确定性问题.基于大数据成为电商服饰设计的转译工具,本文从设计元素、设计思维和设计决策三个维度梳理大数据重构电商服饰设计模式的表现特征,以电商大数据为锚点,通过剖析大数据驱动的电商女装和跨境服饰设计新模式,讨论设计师在大数据驱动电商服饰设计环境中角色的转变,以推动数智服饰设计的创新发展.

    数据驱动设计电商服饰设计数智服饰设计电商大数据

    法相威仪:《吴全节十四像并赞卷》法服像研究

    陈粟裕张建宇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吴全节十四像并赞卷》表现了元代玄教第二代掌教吴全节一生中的 14 个重要场景,其中六幅描绘了举行道教仪式时穿着道服的法衣像.这些画像忠实反映了元代玄教高道的法服制度,其中玉环、如意莲花冠和织金法服体现了吴全节与蒙元帝王的交往细节,填补了今人对元大都道教服饰传统的认知空白,对于服饰史和道教史研究均具有重要价值.

    吴全节玄教道服制度织金锦

    钩纽式袈裟的研究现状与文献疏证

    齐庆媛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钩纽式袈裟作为中国本土产生的一种袈裟样式,至今仍在沿用,是佛教服饰中国化的生动体现.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而聚焦佛教经典相关记载,对钩纽式袈裟的来源、名称、材质、形制与位置进行了分析.探索过程中,注意文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客观揭示钩纽式袈裟的演变历程.

    钩纽式袈裟研究现状佛教经典中国化

    北朝菩萨像莲花冠考释

    杨晓慧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朝菩萨像莲花冠的造型有两类:其一为整个莲花造型的宝冠,其二为以莲花瓣或是莲蕾为装饰组合元素的宝冠.从莲花冠的出现时间与地域范围来看,正好处于北魏佛教造像中国化的重要时期.本文认为北朝菩萨像莲花冠是在接受与改造具有印度、西域式三面圆盘宝冠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式莲花宝冠.笔者认为,莲花冠在北魏晚期流行的原因,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宗教信仰、政治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北朝菩萨像莲花冠世俗女性

    南北方扎经染色织造技艺与艺术风格差异研究——以海南黎族绞缬染锦与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为例

    周莹王野许靖熙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扎经染色织造技艺在我国有着悠远的历史,其在满足人们物质、审美、精神等多方面需求的同时,也呈现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海南黎族绞缬染锦与新疆艾德莱斯绸均运用到了扎经染色织造技艺,在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中,二者既体现出相同技艺的类似之处,又有着较大的差别.本文从比较分析的研究视角,基于对两地扎经染色织造技艺的考察,从其技艺源流发展谈起,重点就二者在制作技艺以及织物风格方面的异同进行梳理,探索它们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与民族文化精神.

    扎经染色黎锦绞缬染锦维吾尔族艾德莱斯

    晚唐至元初绘画作品中"单肩包"的样式、功能及其发展的社会因素

    邓莉丽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服饰史上,与腰间悬挂系结的荷包、荷囊等小型包具相比,可供肩挎的、现代意义上的包则出现得较晚,元代之前几乎没有实物发现.文章基于晚唐至元初的绘画作品,从使用者身份的角度,探讨了这一时期的"单肩包",具体又包括"单肩挎包"及"斜挎包"的样式及功能.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了促使其发展的社会因素,认为其发展与传教之需求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丝路之宗教文化、胡汉文化交流的产物;除此,亦受到蒙元游牧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

    晚唐至元初单肩包使用者样式与功能社会因素

    从"针线"到"视线"——服装设计师职业化源流考

    宋炀李根阳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词汇学与案例研究法,追溯服装设计师英语词汇源流、梳理欧洲制衣方式演变史,探讨服装设计师职业化的历程,论证了服装设计师职业化的历程就是人们在着装制衣过程中逐一探索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即如何实现买得方便、穿得时尚、用得舒适等着装目标.同时,进一步解答了服装设计师的职能:即串联起生产制作、审美引导、造型服务、营销推广等各个环节的设计管理者.也就是说,自源头起,服装设计师的职能就不是单向度的,需兼备跨学科知识,能够多维度思考并解决服装设计过程中各环节的问题,促进时尚流行体系的多元化发展.这也促使我们思考:在包括服装设计师在内的整个设计领域内,现当代职业设计师的职能特征及其发展转向.

    服装设计师职业化制衣流程演变设计管理

    自生与他借——近代江南地区刺绣发展中的图案传承与创新

    李建亮崔荣荣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江南地区刺绣艺术的兴盛,以及西方文化在服饰审美、社会生活、艺术等方面的全面渗入,使得服务于大众生活的刺绣图案在题材、形式以及内涵等方面呈现出新的变化与发展,"纹以教化"的传统图案功用逐渐弱化,代之以"以人为本"的追求时尚化、风格化的特点.本文以江南地区主要博物馆馆藏近代刺绣品、近代刺绣图案出版物为主要研究实例,从刺绣图案的构图样式、题材、审美内涵及其在装饰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近代江南地区刺绣图案在传承发展中的经验和价值.以期能对当今民族文化复兴语境下传统图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近代江南刺绣图案传承与创新多元融合

    文化变迁视野下花腰傣女性服饰演变与传承策略研究——以新平县为例

    向泽锐赵敏樊菲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腰傣长期没有文字,服饰便成为该民族传承历史与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通过田野调查、专家访谈,结合相关文献史料,以新平县花腰傣女性服饰为例,从文化变迁视野探究不同时期花腰傣女性服饰文化的演变发展,解码了花腰傣服饰变迁的内因与外因,阐释了不同文化环境下花腰傣女性服饰的设计理念与文化构成.同时,本文归纳还原了花腰傣女性服饰演变的规律与创新传承路径,从"人——事——场"三个维度揭示了设计理念、传承活动与传承空间对其发展演变的影响.

    花腰傣文化变迁女性服饰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大理白族扎染蝴蝶纹饰的图像学研究

    陈雷柏贵喜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理白族扎染纹饰包罗万象,其中蝴蝶纹是最具代表性的纹样,素来深受欢迎.本文基于田野调查,运用图像学"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解释"三层次分析法,深入探赜蝴蝶纹饰的形式与内蕴.我们发现,白族扎染蝴蝶纹饰可分为单一式、复合式、几何变异式三类;其中,技法、结构、色彩等要素决定了蝴蝶纹的艺术风格和外在表征.白族人赋予了蝴蝶忠贞爱情和吉祥美好的象征寓意,并巧妙地通过不同的组合形式形象化地传达出来.白族民众信仰观念的嵌入、村落文化氛围的熏染及多元文化的交融等,正是蝴蝶纹得以长久流传的关键因素.

    蝴蝶纹白族扎染图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