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彭熙

月刊

2096-2304

scbgxb@126.com

023-68852703

400042

重庆市九龙坡区重庆理工大学杨家坪校区图书馆大楼16楼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Ordnance Equipment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刊自1980年创刊以来,积极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经常登载著名高校和行业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约稿,对推动兵器行业科技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关心、支持和信赖,得到了不断发展和进步,已成为国家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是广大科技人员、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和大专院校师生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空间堆S-N2O布雷顿—有机朗肯联合系统性能研究与优化

    苗馨予张昊春马方惟路彤...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空间核动力热电转换系统发电效率无法满足深空探测任务的需求,结合布雷顿循环和有机朗肯循环的热电转换模式,制定了以N2O作为顶部循环工质,利用底部有机朗肯循环对系统余热进一步回收.通过建立联合系统数理模型,研究了系统分流比、顶部循环涡轮进口压力和温度对系统热力学性能、比质量和经济性能的影响.基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对系统进行多目标优化来获得系统关键性能指标的帕累托解集.结果表明:与单独顶部循环相比,联合系统热效率提高了约7.77%.通过多目标优化找到多组帕累托解,为高效空间核动力系统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空间核动力联合系统经济性优化设计

    基于电容吸收拓扑电路的新型磁阻线圈发射器

    黄滔董家杭殷诣康张亚东...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磁阻线圈发射器具有出口速度一致性好、可靠性高和能源清洁等优点.但是现有磁阻线圈发射器普遍效率较低,限制了其工程应用.为提高发射效率,提出一种基于电容吸收拓扑电路的新型磁阻线圈发射器方案.首先建立了传统二级磁阻式发射器的模型,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显示,在电枢经过线圈中心后,驱动线圈中剩余电流产生的磁场会使电枢受到反向电枢拖拽力而减速.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电容吸收拓扑电路的能量回收方案,分析了各阶段的放电特性.计算结果表明:与传统放电电路相比,新型放电电路可以使驱动线圈的剩余电流被电容器吸收实现快速衰减,电枢出口速度由21.46 m/s提高至26.19 m/s,效率由14.50%提高至21.59%.新型放电电路能够对电枢加速后的剩余能量进行回收,明显减小电枢拖拽力,提高了发射速度与能量回收效率.

    磁阻型线圈发射器电容吸收能量回收电枢拖拽力拓扑电路

    倾转机翼/旋翼机过渡姿态规划分析

    王宗辉杨云军
    20-2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带有倾转机翼段的新构型倾转旋翼机复杂的倾转过渡变构型过程,提出一种基于动量叶素理论的高速段倾转走廊边界计算方法.通过低速时机翼失速限制和高速时旋翼可用功率限制建立倾转过渡走廊计算模型,对比了传统构型倾转旋翼机和倾转机翼/旋翼机的倾转过渡走廊差别.对2 种构型倾转旋翼机倾转过渡状态下前飞速度、机身迎角、旋翼桨距角姿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带有倾转机翼段的倾转机翼/旋翼机具有更狭窄的倾转走廊,在短舱角0°状态,倾转机翼段占1/3 展长的旋翼机相较于传统构型倾转旋翼机,倾转速度边界从39~57 m/s缩减到41.7~51.2 m/s,倾转操纵难度加大;在大于45°短舱角的倾转前期,同样的前飞速度和短舱倾转角状态下,倾转机翼/旋翼机机身迎角降低约2°,旋翼桨距角增大1°~4°,随着倾转过渡的完成,2 种构型倾转旋翼机姿态差异逐渐变小.

    倾转旋翼机倾转机翼倾转走廊倾转过渡姿态动量叶素理论

    两点串联装药爆炸区域增效效果分析

    吕中杰赵开元王乐阳刘彦...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串联装药爆炸区域内出现区域增效现象,利用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两点装药爆炸的计算模型,针对不同装药间距、不同装药质量条件下两点装药爆炸冲击波的传播过程和相互作用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对数值模拟结果的超压、冲量衰减规律进行了试验验证.分析了两点装药入射冲击波和反射冲击波超压值的相对大小,将冲击波有效作用区内的增效效果区划分成增效明显区、增效过渡区和增效不显区.分析了不同毁伤阈值条件下装药质量、装药间距对冲击波有效作用区区域面积的影响,确定了不同毁伤阈值下的最佳装药间距,得到了装药质量、最佳装药间距与毁伤阈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增效明显区内两点装药爆炸产生的入射波相互作用形成强反射波,强反射波与入射波叠加,超压显著提高,表现为两点装药反射波超压峰值整体高于单点装药入射波的超压峰值;在不同毁伤阈值条件下,随装药间距增加,有效作用区域面积会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明确装药质量、毁伤阈值的条件下,存在一个最佳装药间距对应着最大有效作用区域面积;获得了不同毁伤阈值的最佳装药间距工程计算模型,毁伤阈值和最佳装药间距与装药质量立方根的比值呈现多项式函数关系.

    串联装药区域增效冲击波叠加毁伤区域面积

    基于改进YOLOv5s的鱼雷检测算法

    崔陈甘文洋朱大奇
    35-4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深海鱼雷检测中存在检测精度低和检测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5s的鱼雷检测算法.使用可分离视觉变换器(SepViT)模块来替换主干层网络最后一层中的C3 模块,增强骨干网络与全局信息的联系以及鱼雷特征的提取,降低漏检率和误检率.在YOLOv5s网络模型的主干层网络中引入ECA注意力机制,提高复杂的深海环境下检测模型对于鱼雷深层次关键特征的提取能力,同时避免了降维,以有效的方式捕捉跨通道的交互信息,以此来提高鱼雷检测模型的检测精度.将网络模型颈部层中的路径聚合网络(PANet)替换为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BiFPN),采用跨尺度连接去除路径聚合网络(PANet)中对特征融合贡献较小的节点,实现多尺度特征的快速融合,提高鱼雷检测模型的检测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YOLOv5s鱼雷检测算法的均值平均精度(mAP)达到了97.0%,较原来的YOLOv5s算法提高了3.7%,检测速度达83 FPS,有效地提高了深海鱼雷检测的精度和速度.

    鱼雷检测YOLOv5s深度学习可分离视觉变换器注意力机制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

    滑移转向无人车轨迹跟踪控制策略研究

    娄岱松朱纪洪杨嘉睿许志伟...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滑移转向车辆构型的无人车,通过建立车辆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对LQR(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最优控制算法进行改进,在速度环采用一种自抗滑移的前馈控制,设计了一种轨迹跟踪控制策略.前馈控制有效提高了横摆角速度响应速度,可进一步优化LQR估计器的参数矩阵,保证车辆在提高轨迹跟踪控制精度的同时不影响跟随稳定性.采用Truck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双移线测试工况下,使用该控制策略的无人车最大横向误差比在双PID控制下小0.086 m,误差收敛速度2.1 s,稳态误差振荡幅值比滑模控制小约0.05 m;不同车速和不同附着系数路面下,无人车最大横向误差浮动小于0.02 m,误差收敛速度不变,设计算法控制效果稳定,验证了其鲁棒性.

    滑移转向轨迹跟踪LQR算法前馈控制最优控制

    基于应变的火炮身管健康监测和剩余寿命评估的可行性研究

    吴斌司东亚郑靖白雪莲...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火炮发射过程中产生的烧蚀磨损和疲劳使身管性能逐渐衰退直至不能使用,更为严重的是,时而发生的膛炸事故对人员生命和武器装备安全构成威胁,身管发射安全隐患始终存在.传统的身管寿命评估方法,包括基于尺寸、图像、温度和初速变化来预测身管剩余使用寿命的方法,尚不能科学、准确地评估身管健康状态和剩余使用寿命.针对该问题,在深入分析身管内膛损伤物理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以发射时身管外壁面应变为损伤特征参数的身管健康监测方法,揭示了应变与弹丸-身管-发射药系统之间的内在映射关系,阐释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用于评估身管剩余使用寿命.火炮实弹射击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均证实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实用性.

    身管烧蚀磨损疲劳寿命评估健康监测应变可行性

    弹头结构对超空泡枪弹水下运动特性的影响

    郝博杨斌陈丹丹徐才宪...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国内外水下航行体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基于重叠网格技术和6DOF动网格技术,提出一种两段式结构的超空泡枪弹.该枪弹采用两段式的斜肩结构,在水下航行时受到水阻力更小,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为此,研究了3 种不同弹头结构对超空泡枪弹水下运动过程的空泡形态、弹道及流体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结构弹丸水下航行时,平头弹丸产生2 段空泡,尖头弹丸和圆头弹丸只生成1 段空泡,圆头弹丸与斜肩的契合度更高;圆头弹丸的弹道稳定性更好,其次是平头弹丸,尖头弹丸的弹道稳定性最差;弹丸遇水初期,会产生一个阻力峰值,且随着弹丸的运动,阻力逐渐降低,圆头弹丸受外力的影响最小,尖头弹丸受外力影响程度最大.因此,圆头弹丸的水下弹道稳定性最优,减阻性能最佳,为超空泡枪弹的结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弹头结构超空泡枪弹水下运动空泡形态弹道特性

    加强筋位置对半穿甲战斗部侵彻多层钢靶性能影响研究

    赵晨钟张丁山张博吕永柱...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加强筋位置对半穿甲战斗部侵彻多层钢靶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及数值仿真,研究了加强筋在弹体轴向不同位置处的2 种半穿甲战斗部,以一定速度(710 m/s)、着角(20°)侵彻8 层钢靶的弹道偏转、弹孔尺寸、余速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加强筋位置由弹尖向质心位置逼近时弹道偏转角减小、弹孔长轴减小、穿甲能力提升;弹道偏转角增量与靶间距呈正相关关系;弹道偏转角、侵彻余速、弹头侵蚀量及弹孔仿真结果与试验实测值最大偏差为8.82%,仿真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研究结果可为半穿甲战斗部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加强筋半穿甲战斗部弹道偏转角多层钢靶侵彻弹孔

    基于多维指标关联的物联网装备异常预测方法

    洪浩彦杨辉姚秋彦栗琳...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高动态物联网装备多维指标相互作用使得装备状态时变性极强,难以实现装备状态精准的评估与异常检测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多维指标关联的装备状态异常预测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物联网装备状态海量指标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得到多维指标间的相关性,利用主成分分析对与目的检测指标强相关的其他指标进行特征提取,将提取结果和目的指标本身历史数据作为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装备状态感知模型的输入,进而对目的指标未来状态趋势进行精准预测;在此基础上,利用无监督的DBSCAN算法对装备状态感知模型的输出结果进行分析,定位目的指标未来可能出现的异常,实现了装备状态的评估.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高精度预测物联网装备未来异常的发生,保护物联网装备免受潜在异常的影响,增强物联网装备的稳定性.

    多维指标关联主成分分析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DBSCAN异常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