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彭熙

月刊

2096-2304

scbgxb@126.com

023-68852703

400042

重庆市九龙坡区重庆理工大学杨家坪校区图书馆大楼16楼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Ordnance Equipment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刊自1980年创刊以来,积极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经常登载著名高校和行业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约稿,对推动兵器行业科技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关心、支持和信赖,得到了不断发展和进步,已成为国家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是广大科技人员、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和大专院校师生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宽速域可调进气道密封腔流动特性研究

    刘胜夏枫满延进陈港毓...
    16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满足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宽速域进气需求,一般考虑使用可调进气道,此时进气道内部需要安装动密封结构.陶瓷栅片密封凭借其优异的耐磨损性和抗高温氧化能力是最理想的选择.使用陶瓷栅片作为密封件后,密封室内会形成受侧板边界层影响的三维空腔流动.以密封腔模型为基础,提出对密封腔流动和泄漏通道流动解耦化处理,并分别对进气道密封模型和泄漏模型进行了建模.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改变来流边界层厚度以及来流速度研究不同来流条件对长密封腔结构类型流动特性及泄漏规律的影响.分析发现,长密封腔在Ma4.5 高超声速来流下表现为开式空腔流动,对边界层厚度以及来流马赫数的变化相较于短密封腔更为敏感;来流马赫数的改变使得密封腔内流动结构变化较大,相应泄漏通道的入口压力分布也存在很大区别.

    高速飞行器可调进气道栅片密封长密封腔数值模拟

    火箭弹中制导凸优化方法

    刘译蔓陈琦
    175-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火箭弹制导过程中的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提出一种基于凸优化的在线求解规划弹道的方法,使其尽可能的达到其原有的毁伤效能.以制导火箭弹滑翔弹道模型为仿真实例,以控制能量最优轨迹规划模型为研究对象,利用伪谱法离散连续变量,线性凸化非线性动态方程,建立标准凸优化模型,基于凸优化方法求解并进行循环仿真计算得到仿真弹道,并与原理想弹道进行了比对.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偏离预设的初始弹道时,快速求解得到可行的优化弹道,证明了该方法在存在偏差时求解弹道规划问题有一定效果.

    制导律弹道优化凸优化在线优化

    下肢战伤康复轮足外骨骼设计与步态试验

    李仲李恒飞管小荣谢大帅...
    182-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脑部和脊柱战伤士兵的术后康复训练、战时转移、生活代步需求,设计了一种下肢战伤康复轮足外骨骼,通过共用结构和驱动系统进行不同的组装来实现不同工作模式,提高装备的集成度和减轻整体质量;建立轮足外骨骼单腿摆动期的二连杆模型并推导其动力学模型;利用动力学模型和轮足外骨骼的虚拟样机模型分别获得髋、膝关节的理论计算和虚拟仿真力矩;建立基于位置阻抗的轮足外骨骼主动康复训练控制策略,搭建轮足外骨骼实物样机,获得样机的关节运动轨迹与人机交互力.理论计算、虚拟仿真及摆动腿试验测试 3 种方法的关节力矩曲线走势基本一致,说明理论计算和虚拟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基于步态试验所获得的数据表明其轨迹误差和交互力均较小,满足设计要求,验证了轮足外骨骼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轮足外骨骼结构设计动力学计算仿真分析阻抗控制

    基于ADAMS的新型狙击榴弹发射器动力学仿真

    聂诚张世盈李烨郭若飞...
    190-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动武器中主要运动部件的动力学特性是开展武器零部件可靠性分析以及优化结构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据,为进一步优化某新型狙击榴弹发射器的相关设计参数,以ADAMS为仿真平台,建立发射器的虚拟样机并针对核心组件开展动力学仿真计算,提取关键的动力学响应并总结规律,同时将部分动力学响应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ADAMS的动力学仿真计算方法可有效地评估系统设计方案,同时也充分验证了仿真模型和仿真计算方法的可靠性.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榴弹发射器设计技术路线,为新型狙击榴弹发射器后续的设计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狙击榴弹发射器虚拟样机ADAMS动力学响应

    滑翔增程制导炮弹弹道特性分析与设计

    吴彦锐李智孟邓鹖张淼...
    200-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滑翔增程制导炮弹与普通的舰炮相比,精度高,射程远,成本低,能够在对岸进行火力支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国家军队急需发展以应对现代化作战的重要制导武器.针对滑翔增程制导炮弹初始发射条件的选取和发动机点火时刻的设计,采用遍历性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最优发射条件和发动机点火时刻.以此为基础,采用最大最大升阻比法设计了增程弹道,仿真结果表明,以最大升阻比为原则的方案弹道结合选取适当的初始发射条件和发动机点火时刻,能够有效提高滑翔增程制导炮弹的射程,对于指导工程实践和作战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滑翔增程弹道特性分析最大升阻比方案弹道

    驾驶机器人机械腿轻量化设计与动力学分析

    雷江涛赵书尚李东林郅耀威...
    206-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缩短车辆相关性能测试需要的时间以及提高试验精度,提出了一种结构小巧、轻量化的驾驶机器人机械腿.针对车辆踏板踩踏动作需求,完成了机械腿的结构设计并建立运动学模型.根据运动学模型分析结构尺寸对机械腿运动特性的影响.采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动力学模型,完成机械腿踩踏动作仿真.通过ADAMS仿真平台验证建立的机械腿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并根据动力学模型的理论数据,以减轻机械腿自身质量为优化目标,对机械大腿部件应力以及应变进行分析,计算不同轻量化方案下的应力、应变,选取最优轻量化方案.结果表明:该驾驶机器人机械腿结构设计合理紧凑、运动稳定可靠,骨棒型轻量化方案整体质量下降0.484 kg,降低33.9%.

    驾驶机器人机械腿运动学模型动力学模型轻量化设计

    基于K近邻算法的空中目标威胁度判断方法

    张健李强张烨炜米洋锐...
    214-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的空中目标威胁度评估方法具有计算量大,实时性差,难以适用于数据缺失的情况,提出采用K近邻算法(KNN)对任意来袭目标实现威胁度评估的方法.该方法提取了空中目标的状态信息特征作为输入数据,使用离差最大化方法构建数据集,目标威胁度等级作为输出数据,利用K近邻算法构建了目标威胁度评估模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高准确度、实时化的目标威胁度评估,和TOPSIS方法与离差最大化方法进行对比,证明该方法对空中目标异常特征值具有更高的决策效率,更加适用于现代战场的高复杂性,进一步体现了该方法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K近邻算法威胁度判断对空目标无人系统

    重载轮胎垂向力与纵向力联合估计算法及验证

    刘志浩马超群刘秀钰高钦和...
    220-228,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轮胎垂向力与纵向力间接估计方法存在误差累计、力线性饱和区等问题,开展基于胎内应变信号的重载轮胎垂向力与纵向力联合估计方法研究,建立了考虑材料力学与几何结构的 16.00R20 重载轮胎有限元模型,通过轮胎刚度加载试验与模态振动试验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探究了轮胎垂向力与纵向力复合加载工况下的轮胎力学变形特征与周向、轴向应变特性;通过对胎面内衬层点位周向应变曲线的非对称性分析,提出了前后接地角、接地长度作为垂向力估计辨识特征,周向应变谷值差作为纵向力估计辨识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垂向力与纵向力的可联合性,结合支持向量机建立了垂向力与纵向力联合估计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垂向力加载范围为5 000~800 000 N时,估计模型训练集均方根误差为 30.34 N,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 0.14%;纵向力加载范围为0~25 000 N时,估计模型训练集最大误差为128.5 N,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 0.28%,模型能实现轮胎垂向力与纵向力的准确估计.

    重载轮胎周向应变支持向量回归机轮胎力估计

    基于轮力感知装置的软地面通过性测试系统

    王东冯李航董卫华刘明明...
    229-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车辆的地面通过性试验方法主要局限于模型试验而缺乏实车试验的现状,提出了一套基于轮力感知装置的软地面通过性测试系统.系统以维轮力感知装置为核心,辅以轮速传感器、视觉传感器、GPS等多种车载设备.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测试系统能够在多种软地面条件下完成牵引力、滑移率等通过性关键性指标的实时测量,进而为通过性地图的建立提供有力支撑.

    多维轮力软地面通过性测试系统实车试验评估模型

    新型行星式回转支承动力学特性研究

    韩佳轩姚廷强
    234-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单齿轮式回转支承存在偏载、传动精度低和非正常磨损等问题,无法满足坦克及火炮系统等高负载装备对回转支承高精度,长寿命的要求.结合行星式传动与回转轴承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行星式回转支承,并进行了力学性能研究和理论验证.基于Hertz接触理论,考虑接触弹性变形与实际接触角的耦合作用,推导了回转轴承在纯轴向载荷下的力学平衡方程.考虑倾覆角度与径向位移的耦合作用,建立了联合载荷下回转轴承的力学模型,运用Newton-Raphson迭代方法对回转轴承精确的接触角、最大载荷和载荷分布规律等进行了数值计算.运用AD-AMS仿真平台,考虑钢球和套圈滚道的四点动态接触作用和轮齿动态啮合作用,分别建立了回转轴承、单齿轮式回转支承和新型行星式回转支承的多体接触动力学仿真模型,计算分析了 3 种模型的动态啮合力、动态接触力和振动位移等动态特性和振动响应.结果表明:回转轴承的接触角和载荷分布规律等仿真结果与精确的理论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发的新型行星式回转支承呈现平衡对称和均载分布的周期性啮合力和轴承内部接触力,消除了单齿轮式回转支承的啮合冲击和偏载现象,显著降低轮齿啮合力、轴承内部载荷和系统振动响应,提高了行星式回转支承的传动力学性能和运动平稳性.提出的新方案和动力学模型为研发高性能军事装备的新型回转支承产品及其动态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回转支承行星齿轮多体动力学接触动力学拟静力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