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项楚

双月刊

1006-0766

cdxbzhexue@163.com

028-85412440

610064

四川省成都市望江路29号东风6栋106室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四川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语言文学、史学、哲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宗教学等学科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我们谈论跨学科时,我们谈论什么?——基于对英文学科百年发展历程的反思

    陈后亮
    97-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 19 世纪末的语文研究到 20 世纪上半叶的新批评,再到理论兴起之后的跨学科热,英文学科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与非文学学科不断切割与交缠的过程.通过回顾英文学科的百年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对当前文学跨学科研究热的应对策略和效果预期做出冷静判断.从方法论上来说,英文研究从来都是跨学科的,新批评所追求的那种学科纯粹性从未存在.从不同学科方法切入文学,恰恰可以让文学研究不断焕发活力、产生新的阐释意义.但从研究对象上来说,过分追求跨学科却会危及文学研究自身的合法性基础.跨学科研究可以丰富文学研究的工具箱,活跃和提升它的社会功能,为其提供暂时有效的合法性辩护,但它并非人文学科摆脱困境的灵丹妙药,其作用不宜被过分夸大.文学跨学科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产生"及物"的知识,而只是希望通过更丰富和有趣的思考来增加我们对历史、生活与世界的认识.

    跨学科文学批评英文学科学科专业化

    时代的镜像:早期现代英国书信文化与《李尔王》中的书信叙事

    汤平
    108-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书信在早期现代英国有非常广泛的使用,并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书信文化.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中,书信不仅作为道具出现,更是时代的镜像.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全面展现了书信这一言语媒介与戏剧艺术的完美相融,其中《李尔王》是书信出现次数最多、最为浓墨重彩的一部.剧中 8 封书信耦合 15 个主要场景,制造了情节上的悬念、突转,使故事跌宕起伏、环环相扣.这些书信巧妙联结了以国王李尔悲剧为主、大臣葛罗斯特悲剧为辅的两条并行线索,精心编织了个人与群体事件,整合了多线叙事结构,构筑了充斥真实与虚构张力的戏剧空间,展现了剧作家高超精湛的书信叙事技巧.莎翁充分利用当时英国社会广泛存在的书写字体相似性及信件在公共空间传播的不稳定特点,以书信作为核心人物书写欲望、建构主体性话语的重要物质媒介,塑造了性格鲜明的经典形象.书信从言说自我的私人文本在流通过程中转变成影响广泛的社会文本,使个人命运、家庭纽带与社会政治权力、伦理道德、性别话语紧密相联,生动再现了早期现代英国社会的真实风貌.

    早期现代英国社会书信文化莎士比亚《李尔王》书信叙事

    新青年的成长:"五四"与现代小说的诞生

    宋明炜
    120-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四运动之后,反传统的文化立场明确进入了青春话语,而"新青年"的形象标志着中国青年运动的激进转折.以叶圣陶的《倪焕之》为中心,可以探讨新青年一代的成长经历如何构筑中国成长小说.通过对《新青年》杂志所建构的青春话语的历史研究,分析启蒙理想的文化表现,并阐释"新青年"作为启蒙文化的传递者,如何启发知识青年进行自我塑造.《倪焕之》以回顾的方式叙写新青年的个体发展心灵史,建立现代中国成长小说的经典情节,主人公逐渐投入现实行动,预期实现其崇高的理想,然而,这一情节却总是被打断,一系列的历史坎坷使青年的理想暗淡下去,陷入希望与幻灭的无限轮回.

    新青年"五四"《倪焕之》现代小说

    观看与意义的空间化:英语世界中的《白毛女》

    喻宛婷
    132-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一张"名片",《白毛女》跨文化传播与接受的意义也溢出该作品本身,影响到海外对社会主义文艺的整体印象.通过提取、分析英语世界中有关《白毛女》的评论与中国学界意见参差不齐之处,可以辨析《白毛女》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意义演变的纹理.当《白毛女》跨越文化之"际"时,时事空间、文化空间和意义空间赋予了跨"际"形式不同的"空间化"的意义.在解放战争期间,西方观者是在时事空间中观看作品,通过戏剧事件了解时局.而在和平时期,文化空间超越时事空间成为影响意义生成的主要因素.解读者热衷于追寻特殊形式的地域意义.而在纵向时间轴和横向空间轴上影响更深远的是意义空间.妇女解放即是在更大程度上助力《白毛女》跨国接受的意义空间.

    《白毛女》英语世界空间化观看意义

    明代孔府对民事诉讼的受理与裁断

    吴佩林
    14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孔府与同城的县衙一样,拥有自己的司法机构与相应的裁量权.孔府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包括孔氏宗族内部、孔氏族人与他族、孔府所辖人户及其他圣贤后裔的纠纷.孔府受理的诉讼与州县衙门的类似,均以诉讼文书的形式展开,两者在诉讼策略、农忙止讼、状纸形式、诉讼人数限制以及是否使用抱告等方面存在异同.朝廷赋予孔府一定的裁断权,从现存文书来看,其裁断形式包括"状"中批词和具有执行功能的"票",裁断结果主要有给予处罚、准以和息、给批、行文至相关机构四种.要而言之,明代孔府是一个类似于州县衙门的"官衙"机构;孔府在细故案件的受理与裁断上与一般衙门存在共性,也有其独特性;"一人双责"决定了孔府"家族官僚混合制"的司法特质.

    明代孔府民事纠纷受理裁断

    中古杖刑:作为正刑的确立与变迁——以农、牧文化的互动与交融为中心

    张春海
    157-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原农耕地区与北方游牧社会各自独立发展出了鞭、杖(笞)刑.在农耕地区,它们是渊源于"族内制裁"的次刑,与出自"族外制裁"的正刑("旧五刑")有根本性区别.汉文帝的刑制改革并非这类刑罚日后成为"新五刑"组成部分的主要原因,鞭、杖刑成为正刑,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成果.孝文帝以《尚书》等儒家经典为蓝本建构本朝的五刑体系,但又完全不拘泥于经典文本,而是对农、牧两种文化资源进行了取舍与融合.以鞭、杖作为"五刑"中的两种刑罚,是农耕与游牧两种文化的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法制变革的阻力,反映了中国文化由多元凝聚为一体的趋势.

    杖刑孝文帝汉化游牧文化

    西康省康属新闻事业探析

    王绿萍
    173-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康省成立于1939 年1 月1 日,省会康定.全省分为康属、宁属、雅属三个区域.三属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各不相同,新闻事业各具特色.康属即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全境处于青藏高原,居民主要是藏族,信奉喇嘛教,宗教氛围浓厚,居住分散,生活贫困而封闭.属内实行政教合一的管理体制,喇嘛、头人是当地的统治者.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与人缺乏交流沟通,主客观都不具备产生新闻事业的条件.但康属在建省前后到 1949 年,却创办了 55 种报刊,发展出具有相当规模的新闻事业队伍和读者群,突显出其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个性.

    西康省康属新闻事业新闻史

    刑法上违法所得客观范围的实质判断规则

    杨军
    185-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刑法上违法所得客观范围的判断规则上都存在诸多分歧.这根源于违法所得判断规则对实质根据考虑的不足.这种不足具体地表现为对实质根据分析的忽视和错位两种现象.对此,应当通过区分刑法上违法所得的实质类型,逐一讨论刑罚准据违法所得和非刑罚处置对象违法所得的实质判断规则.其中,前者应当以"能表征法益侵害"和"可归属于构成要件行为"为基本规定,进而将合法行为收益、犯罪成本、犯罪工具、他罪行为所得、犯罪人偶然所得、犯罪事后所得等排除在违法所得客观范围之外.后者则应当以"法益侵害因果流程产生的法所不容忍的收益"为基本规定.基于此,应当将犯罪的直接所得及其等价转换视为违法所得,同时,根据犯罪所得的使用方式来判断其价值增量是否属于违法所得.其中,犯罪所得被用于放贷、金融投机、购买劳动力而获得的价值增量以及犯罪所得身份、资格所得的价值增量应该被视为违法所得.由此,犯罪所得的利息、股市和房产投资获利、洗钱所得、雇佣工人所得、买官所获工资等均可被认定为违法所得,犯罪人通过正常劳动创造的收益则应被排除在外.当然,犯罪人在追求犯罪所得增量时投入显著合法劳动的,没收违法所得时可以按照其所处地区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或者其生产经营活动所得超出社会平均利润的部分予以保留.

    违法所得实质判断犯罪所得衍生收益资本增殖劳动生产

    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路径——以刑法教科书为考察中心的讨论

    尹怡
    199-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方法论是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关键要素,教科书是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以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实施至今的代表性教科书为观察对象,运用"德尔菲法"考察中国刑法学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样态,发现中国的刑法学共同体始终是以移植国外的概念工具、理论框架来解释中国刑法,进而搭建刑法学知识体系的.尽管学术界历来有着"法学知识本土化"的声音和努力,并且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呼吁下得到加强,但从整体来看,仍然存在"自主性"的投入力度不足、发展路径模糊等问题,没有深入贯彻"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要求.因而,应"以中国为中心、以本土为方法",增强自主研究主体意识.

    教科书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知识本土化

    "劳工神圣"思潮与五四新文学的"劳工"取向

    任杰
    206-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 1918 年蔡元培正式提出"劳工神圣"口号之后,社会上迅速生成了尊崇劳动价值、关注劳工问题的社会风潮.这一思潮的生成与无政府主义、泛劳动主义、新村运动等潮流的兴起和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在"劳工神圣"思潮的影响下,欲以文学改造社会的新文学作者纷纷开始关注劳工,他们不止在观念上推崇劳工价值、倡扬"劳工神圣",更着力对劳工进行了不同方面的刻写,使"劳工"成为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众多的劳工书写显示了五四新文学的总体倾向,即视线向下、重视体力劳动者、突显平民化色彩、摒弃威权和破除等级差异.与其说"劳工神圣"思潮影响了五四新文学,不如说,新文学的演进路径本身就与之相契合,而形成了以"劳工"为内核的发展取向与书写模式.

    劳工神圣五四新文学"劳工"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