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环境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
四川环境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

刘中正

双月刊

1001-3644

schj@scemc.cn

028-85511646、85530081

610041

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18号

四川环境/Journal Sichuan Environment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四川省环境保护局主管,由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一种综合环境科学技术期刊。其内容可供从事环境科研、监测、治理、和管理等科技人员交流学习;也可供大专院校环境系、科专业师生参阅及发表论文;亦可供科研院所及大中型企业的科技与环境管理人员工作时借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秦皇岛市2018-2022年臭氧污染特征分析

    唐婷康瑾瑜索娜闫妍...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2018-2022年秦皇岛市臭氧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可为当地今后进行臭氧污染防治等工作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对秦皇岛市历年空气质量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典型污染过程变化规律等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秦皇岛市臭氧浓度的季度变化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趋势,月浓度峰值出现在6月,日03小时浓度呈"单峰型"变化,谷值时间同区域周边城市一致,峰值时间推后1~2h;(2)秦皇岛市日最高气温在29~30℃、风向为南风和西南风、风级2~3级时易发生臭氧污染;(3)典型案例分析表明秦皇岛市臭氧污染过程受传输影响特征明显。研究成果可为该地区臭氧污染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为其他地区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秦皇岛市臭氧污染特征传输影响

    环境空气中铵盐与PM2.5浓度爆发性增长特征研究

    龚韬张勇陈贝齐国伟...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大气污染防治的严峻性,特别是细颗粒物污染仍是关注的重点,选取四川省乐山市作为研究对象,对2021年频繁出现的PM2。5浓度爆发性增长进行研究。结合主要气态污染物和铵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浓度变化特征分析得出:乐山市的PM2。5浓度爆发性增长与二次无机阳离子(NH4+)、阴离子(SO42-、NO3-)有很好的关联性,Pearson相关系数最大达到0。939、0。954和0。832;同时PM2。5还与SO2、CO等一次污染物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最大达到0。940和0。952,燃煤源影响达到案例统计数量的90%。经地面风向数据与铵根离子浓度辐合进一步推断出污染来源与城市南面的大型燃煤、涉氨类企业排放相关,为进一步的污染防控和精准治理提供指引。

    PM2.5铵盐污染防控

    迭置指数法在工业园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华兴国龙泉张雨晴田雨...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园区作为重要的地下水污染源,以园区为研究对象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对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省西南某工业园区为例,采用迭置指数法对园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进行评价,并利用地下水硝酸盐浓度与地下水污染风险等级之间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整体较低,大部分区域为中、低风险区,高风险区域占比3。24%,在研究区中部、北部零星分布。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p=0。81,相关性显著,表明迭置指数法可应用于工业园区地下水污染评价之中。研究结果为降低工业园区地下水污染风险和园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迭置指数法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地下水脆弱性地下水污染源载荷层次分析工业园区

    湘江流域(湖南段)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源解析

    谭杰樊娟肖金李紫嫣...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湘江流域(湖南段)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对2022年湘江主干沿线主要断面水质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聚类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判断水体污染源组成。结果表明:湘江流域监测断面整体水质较好,个别断面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总磷和氨氮。流域监测断面在空间上可划分为2个群组,通过聚类分析表明,集群一(湘江下游)的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以及氨氮浓度比集群二(湘江中上游)依次高出52。63%、31。57%和43。93%。主成分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生活和农业源依然是湘江流域主要的污染源,但水文以及气象条件变化导致的污染物浓度变化以及汛期污染输入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提升湘江流域水质,亟需深入分析掌握流域水质时空变化情况,并依次有针对性的提出污染物管控举措,有效预防出现规律性或季节性污染物超标事件。

    湘江时空分布特征v污染源解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法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海湾水污染物特征分析

    范博伦步秀芹郭诗琪潘泳羽...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源污染是海洋环境污染的最主要来源。海湾汇水区水污染物排放研究对海湾绿色发展意义重大。通过环境污染综合评价、聚类分析研究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海湾汇水区水污染物的排放现状、结构特征、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生活源和农业源是重点海湾汇水区水污染物最主要来源。廉州湾和茅尾海的水污染物排放量占整个研究区总排放量近七成,钦州湾工业源排放占比较高。各海湾的水污染物排放强度特征呈现明显分层现象。城镇化、工业化相对发达的海湾区域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低于城镇化、工业化较低、农业占比较大的湾区。在推进海湾地区绿色发展的过程中,需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和农村污水污染治理,注重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和绿色转型,合理规划控制城镇扩张,科学推进深海排放,提升环境承载力以缓解环境压力。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海湾水污染物排放特征对策建议

    渠江流域水质特征及模糊综合评价

    叶建桥胡藴明刘兵杜紫诚...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掌握渠江流域水质现状及时空分布特征,选取30个包含DO、CODMn、NH3-N和TP 4个水质参数的采样断面,以2021-2022年的逐月水质数据为基础,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渠江流域的水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30个采样断面中,CODMn和TP为渠江流域的主要污染物。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发现渠江流域2021-2022年符合Ⅰ~Ⅲ类的断面占比93。3%,渠江流域水质总体上分布在Ⅰ~Ⅳ类之间,Ⅰ类所对应的采样断面位于渠江流域上游,Ⅳ类所对应的采样断面位于中游和下游,且2022年30个采样断面水质位于Ⅰ~Ⅲ类的比例较2021年提升了 3。3%。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传统的模糊综合评价和单因子指数评价结果一致的断面占比介于83。3%~90。0%。研究结果也发现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污染区域的水体水质评价结果更能反应水体实际状况,评价结果具有更稳定的优点。

    渠江流域水质评价模糊综合评价

    化工园区及周边农田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特征、来源及风险评价

    宋艳艳贾鹏房宁宁王红...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化工园区周边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状况,对淄博市某典型化工园区内部及周边农田土壤中PAHs的污染水平、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运用高低环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来源分析,毒性当量因子法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16种PAHs含量(∑16PAHs)在74。4~545。5 μg/kg,均值为221。2 μg/kg;采样区域PAHs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型化工企业周边>园区内部>园区周边(<1000 m)>园区周边(1000~2000 m)>对照区;研究区域以高环(4~6环)PAHs为主,距离污染源越远,高环PAHs占比越低。来源分析显示,研究区域农田土壤中PAHs来源为混合源,主要来自煤炭燃烧,其次是石油源和交通排放源。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PAHs潜在致癌风险较小,7种致癌性PAHs是致癌风险的主要贡献者,其中二苯并(a,h)蒽贡献率最大,苯并(a)芘次之。

    化工园区农田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特征来源分析风险评价

    不同类型的固体废弃物碳质材料对壬基酚生物降解的影响

    王丽晓王慧倩梅皓天赵学雷...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碳质材料(CMs)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HOCs)吸附和降解的影响,通过壬基酚(NP)浓度变化和相对降解率的计算,研究不同来源的碳质材料添加对NP生物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由水稻秸秆、竹屑等种植业固体废物制备的CMs对NP降解促进的效果最明显,竹碳效果尤其好;其次是由养殖业固体废弃物(鸡粪)制备的CMs,而由工业固体废弃物制备的CMs效果最差,其中污泥碳尤其差。九种CMs相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各类CMs对NP降解的影响不同;酸洗前后的竹碳(PBP和PBC)对NP降解的促进作用随着添加量的增加逐渐明显;而污泥碳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制备的CMs则起到了抑制作用;其余的CMs在NP降解过程中都存在一个适宜的添加量,促进微生物降解。

    固体废弃物碳质材料壬基酚生物降解

    上金湖恢复区浮游生物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

    黄胜冯立辉陈文峰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生态修复后不同沉水植物恢复区的环境因子对浮游动植物群落分布的影响,对上金湖四个不同恢复区的环境因子及浮游动植物开展了连续调查。结果表明,沉水植物恢复区TN、NH4+-N、TP、DTP和CODMn浓度显著降低,溶解氧(DO)显著增高(P<0。05)。调查区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以蓝藻门的假鱼腥藻、微囊藻、席藻为主;浮游动物优势种群主要为轮虫,其中暗小异尾轮虫优势度最大。沉水植物恢复区的藻类丰度显著降低。PCoA分析显示不同区域浮游生物的群落分布差异显著(P<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pH、TN、TP、CODMn是影响浮游动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明确了上金湖不同恢复区浮游生物及环境因子与沉水植物恢复密度的相关性,可为上金湖后续水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富营养湖泊浮游生物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生态修复

    四川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基础条件调查与评价

    李仁明秀邓超肖惠文徐玮...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护区基础条件是自然保护区有效开展管理工作的客观条件,本研究通过自然保护区基础定量评价模型分别定量评价2012年和2021年四川黄河流域5个自然保护区的基础条件,对该区域近十年间基础条件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显示:与2012年相比,四川省黄河流域的5个自然保护区2021年基础条件整体略有提升,其中曼则唐和日干乔自然保护区基础条件等级维持为"中",喀哈尔乔自然保护区基础条件等级由"差"提升为"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若尔盖、长沙贡玛)基础条件一直维持在"优"。针对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基础条件水平提升有限的问题提出了要创新保护机制和建立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建设专项基金两点建议。

    四川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基础条件定量评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