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部经济管理论坛(原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原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原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张小南

季刊

2095-1124

jjgl@mail.xhu.edu.cn

028-87721519;87720163

610039

中国四川成都金牛区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原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Journal west forum on economy and management(Journal of Sichuan Economic Management Institute)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川乡村振兴的现状、挑战与对策

    郑小明朱黎邱钰烽
    1-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第一个五年,四川省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四川省在持续壮大乡村产业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实践之路,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治理有效、绿色发展、深化改革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为此,四川必须秉持发展生产力、以人为本、党建引领、生态优先、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从农业高质量发展、县域城乡融合、乡村数字化治理、绿色生态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采取精准有力的措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构建以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农村深化改革驱动、城乡融合发展驱动为三维动力,以数字化赋能和生态价值转换为两翼助力的四川乡村全面振兴发展道路,推动四川在迈向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四川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坚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三重逻辑

    刘学娇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阐释和战略安排中,也内含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从思想上厘清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各项缘由,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向、落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从理论上看,坚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现代化的内涵理解,符合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要求;从历史上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千百年农耕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是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重要经验;从当前现实来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应有之义及价值追求.

    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农村农民

    中试产业化的理论逻辑、实践困境及优化策略

    杜云晗吴跃刘浩然何文军...
    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中试产业化发展,建设现代化中试产业体系,有助于加快我国科技成果的形成与转化,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我国中试具备产业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中试产业化的有效运行依赖于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良性的外部协作机制和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目前中试产业化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创新主体与生产主体信息沟通不畅、存在知识泄露和人才流失风险、创新主体积极性不高、市场定位不清晰、监管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需在中试信息流通、技术服务保护、人才评聘和收益分配机制、专业化市场建设和监管制度改革等方面持续优化完善.

    中试产业化科技成果制造业现实困境

    产业数字化对中国制造业韧性影响的研究

    陈闻君陆烨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产业数字化逐渐成为提升产业链韧性的重要动力.文章基于 2013-2021 年省域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产业数字化对制造业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产业数字化能够推动制造业韧性提升.(2)科技创新是产业数字化赋能制造业韧性的重要中介传导机制.(3)产业数字化对我国制造业韧性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地区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基于上述结论,文章提出我国应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破除市场分割,促进创新要素合理配置,提升产业数字化赋能制造业韧性的规模效应,推动制造业韧性提升.

    产业数字化制造业韧性规模效应科技创新

    数字经济、人口结构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苟兴朝
    4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 2011-2020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16 个地(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改进熵值法测度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和经济发展质量水平,运用复合生态系统模型分析数字经济、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质量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指数,运用普通面板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于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人口结构转型的中介效应以及地方金融监管和财政科技支出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地(市)间差距较大,双核城市明显高于其他非核城市;(2)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质量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但整体上仍处于初级和中级协调阶段;(3)数字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而且人口结构转型升级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金融监管和财政科技支出发挥了强有力的调节作用.为推进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应全面推进数字经济圈建设,合力打造数字经济高地;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做好"人口文章",持续释放"人口红利";对数字经济实施科学适度审慎的市场监管,不断提升财政支持科技的力度.

    数字经济人口结构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国家级新区建设能否增强边疆城市经济韧性?——来自昆明和哈尔滨的证据

    王昊
    5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国家战略,国家级新区建设在增强边疆城市经济韧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 2010-2021 年我国 53 个大中型城市的面板数据,以昆明、哈尔滨在 2015 年设立国家级新区进行准自然实验,运用合成控制法和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国家级新区建设增强边疆城市经济韧性的政策效应并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国家级新区建设能显著增强边疆城市的经济韧性;第二,国家级新区建设对昆明的城市经济韧性的增强效应大于对哈尔滨的增强效应,即国家级新区建设增强边疆城市经济韧性的政策效应具有异质性;第三,国家级新区建设通过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增强边疆城市的经济韧性,但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增强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最后,文章提出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国家级新区要在明确自身定位基础上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新兴优势产业.

    国家级新区经济韧性边疆城市合成控制法政策评估

    新基建对工业用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孟卫军贺朋何寿奎
    7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基建不仅对城市工业用地建设管理提供了新途径,而且对城市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 2011-2020 年我国 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新基建水平对工业用地绿色利用效率的赋能效果及其异质性.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新基建并没有提升工业用地绿色利用效率水平,样本期间研究发现新基建的三大内涵("信息基建""融合基建""创新基建")中"信息基建"和"创新基建"显著促进工业用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而"融合基建"对其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在地区异质性上,新基建对东北地区有正相关关系,对东、中部地区呈现负相关关系,但回归系数并不显著,而对西部地区存在显著负向作用.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用地绿色利用效率资源利用影响研究

    环境规制是否影响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

    徐笛敬莉
    8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运用 2010-2020 年上市A股制造业企业的数据,首先探讨了环境规制对于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其次探讨了研发投入对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门槛效应,最后探讨了环境规制影响制造业企业的绿色转型的中介效用.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制造业企业的绿色转型的影响呈现出U型结构,即环境规制对于制造业企业的绿色转型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状态,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门槛效应显示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环境规制对制造业企业的绿色转型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特征.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显示环境规制通过技术创新影响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异质性分析表明,环境规制对于国企和非国企,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企业的绿色转型仍然呈现出U型特征,即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状况,但是其所规制的程度有所不同.基于此,文章提出应该根据企业的性质和地区的不同实行差异化的政策,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促进制造业企业的绿色转型.

    企业绿色化转型环境规制门槛效应中介效应制造业

    2024年度选题指南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