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产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产科学
水产科学

谭克非

月刊

1003-1111

shchkxbjb@yahoo.com.cn

0411-84679512

116023

大连市沙区黑石礁街50号

水产科学/Journal Fisheries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文水产、渔业类核心期刊和全国农业系统优秀期刊之一。杂志主要刊载渔业资源、海淡水捕捞、水产养殖与增殖、水产生物病害及防治、水产饲料与营养、水产品保鲜与加工综合利用等方面研究的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等。设有研究与应用、综述与专论、建议与探讨等栏目。读者对象为水产科技工作者,大中专院校水产、生物、环保等专业师生,渔业行政、事业和企业单位有关管理和技术人员及广大知识渔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丁字湾毗邻海域游泳动物生态位及群落结构变化特征研究

    蒋文良张德普崔雯慧李生府...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10月(秋季)、2022年2月(冬季)、2022年4月(春季)和2022年8月(夏季)在丁字湾毗邻海域(N 36°15′~36°40′、E 120°55′~121°25′)设置12个站位,开展了4个季节游泳动物拖网调查,研究该区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及生态位特征,为丁字湾毗邻海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调查结果显示:4个季节共捕获到游泳动物81种,夏季物种数最多(54种),冬季最少(34种),季节间物种组成差异较大;共出现13种优势种,春季1种、夏季5种、秋季4种、冬季5种,季节更替率为80%~100%,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生态位宽度呈秋季(0.54)>春季(0.49)>夏季(0.40)>冬季(0.33)的趋势,而4个季节的生态位重叠度分别为春季0~0.96、夏季0.07~0.96、秋季0~0.94、冬季0~0.91,游泳动物生态位季节分化明显,秋季主要游泳动物生态位空间分化更明显,资源竞争关系更强;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特征,随着离岸距离增加而逐步升高;丰度-生物量曲线统计量呈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征,表明群落受扰动情况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探究丁字湾毗邻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

    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丰度-生物量曲线

    3种来源中华绒螯蟹矿物质组成及风险评估

    钱晓莉陈阿琴王磊吴旭干...
    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中矿质元素的组成及差异,评价中华绒螯蟹的食用安全和健康风险,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了2019年和2021年11月江苏苏州阳澄湖池塘养殖[雌蟹:(124.77±5.96)g,雄蟹:(149.73±6.28)g]、湖泊养殖[雌蟹:(117.78±4.35)g,雄蟹:(168.16±10.58)g]及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雌蟹:(113.97±44.20)g,雄蟹:(104.88±45.29)g]肝胰腺、性腺和肌肉中5种常量元素(Na、Mg、K、Ca、P)和10种微量元素(Zn、Cu、Mn、Se、Fe、Co、Ni、Sn、Mo、Cr)的含量,并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比较,评估其膳食摄入风险.试验结果显示:3种来源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均含有丰富的常量元素,池塘雄蟹肌肉中的P和池塘雌蟹肌肉中的Ca、Mg含量显著高于长江野生蟹(P<0.05);肝胰腺中,长江野生蟹的常量元素总量是池塘蟹和湖泊蟹的1.7~3.2倍.可食组织中微量元素Zn、Cu、Fe和Mn的含量超过1 mg/kg,Se的含量为0.25~1.61 mg/kg,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低于1 mg/kg;池塘蟹和湖泊蟹中大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无显著差异,除Fe、Mn和Sn外,长江野生蟹肝胰腺中各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池塘蟹和湖泊蟹.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相比,部分可食组织中Cu、Fe和Se的水平超过了推荐摄入量,但未超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综上,3种来源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中矿物质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由生活环境和饵料组成不同导致,3种来源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均是人类矿质营养素的良好来源.

    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矿物质差异膳食风险评估

    南极磷虾和凡纳滨对虾复合虾丸软罐头贮藏品质变化及货架期预测

    赵燕芬孙培梓满昊李冬梅...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南极磷虾和凡纳滨对虾复合虾丸软罐头在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探究35 ℃和45 ℃两个贮藏温度下复合虾丸的感官品质、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持水力、色差、质构、硫代巴比妥酸值和羰基含量的变化,并根据食品温度反应敏感度模型,选定感官总分低于70分时为贮藏终点,预测常温贮藏(25 ℃)和冷藏(4 ℃)条件下产品的货架期.试验结果表明:贮藏期内35 ℃和45 ℃贮藏的复合虾丸菌落数均低于国家限定标准值;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显著增加(P<0.05),到贮藏终点,35 ℃和45 ℃样品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分别为25.72 mg/100 g和26.13 mg/100 g,黄度值、硫代巴比妥酸值和羰基含量显著增加(P<0.05);持水力、亮度、红度、白度、硬度和咀嚼度均显著下降(P<0.05),贮藏终点的复合虾丸色泽变暗,质地变软,口感粗糙,有刺激性气味,感官品质接受度差;在货架期终点时产品已经失去使用价值,35 ℃和45 ℃贮藏条件下的货架期分别为21 d和14 d.根据食品温度反应敏感度模型预测,复合虾丸在常温25 ℃贮藏条件下的理论货架期为31.5 d,在冷藏4 ℃下的理论货架期为73.8 d.试验结果可为南极磷虾和凡纳滨对虾复合虾丸软罐头贮藏及流通中的品质调控提供基础数据.

    南极磷虾复合虾丸软罐头贮藏品质变化货架期

    许氏平鲉肠道来源益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刘丹妮叶博董颖王笑月...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海捕的许氏平鲉肠道内分离出2株芽孢杆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探究菌株的生长曲线、生长特性、产酶性能、自凝集性和疏水性,同时进行药敏试验和溶血试验.结果显示,2株菌分别为地衣芽孢杆菌A1M1和枯草芽孢杆菌A3 M3,均为革兰氏阳性菌,呈杆状;均在培养3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分别在培养21、24 h进入生长稳定期,且最适培养条件均为:温度30 ℃、pH 7、盐度5~24.地衣芽孢杆菌A1M1具有产淀粉酶、纤维素酶、脂肪酶、蛋白酶的特性;枯草芽孢杆菌A3M3具有产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的特性.地衣芽孢杆菌A1M1和枯草芽孢杆菌A3 M3表现出较强的自凝集性,在24 h分别达到52.78%、77.29%.2株菌对不同溶剂的疏水性具有显著差异,地衣芽孢杆菌A1M1和枯草芽孢杆菌A3M3在二甲苯中的疏水性最好,分别达到81.04%、84.92%.枯草芽孢杆菌A3M3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和林可霉素敏感;地衣芽孢杆菌A1M1对9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溶血试验结果显示,2株菌无溶血能力.本试验分离获得的地衣芽孢杆菌A1M1和枯草芽孢杆菌A3M3具有广温、广盐、耐酸碱、生长速度快等特点,且具有较好的产酶性能、较强的自凝集性和疏水性,可作为许氏平鲉养殖及微生态制剂开发的益生菌候选株,试验结果可为其应用于许氏平鲉养殖提供数据支撑.

    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生物学特性产酶性能

    纳米硒对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抗性的影响

    李亚军王建福海强吕娜娜...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纳米硒对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抗性的影响,在水温17~18 ℃下,将体质量(20±2)g的虹鳟养殖在直径1.2 m、高0.6 m的圆形鱼池中,水深0.3 m,投喂纳米硒含量为0(对照)、1、2、5 mg/kg的饲料7 d,腹腔注射1×105 pfu/mL的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0.2 mL,放回原池继续饲养,分别在饲喂第7天和攻毒后的第1、2、3天,采集肝脏和尾静脉血液样品,比较各组虹鳟肝脏免疫和抗氧化相关酶活性、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以及血清抗体水平差异.试验结果显示:攻毒前,添加1 mg/kg纳米硒可使虹鳟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活性显著升高(P<0.05),添加5 mg/kg纳米硒可使MX-1和IL-1β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攻毒后,添加纳米硒各组虹鳟第1~3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补体蛋白3和白介素-1β水平以及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出现显著升高(P<0.05);而第3天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添加2、5 mg/kg纳米硒可使虹鳟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VIG-1、MX-1、TNF-α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纳米硒可提高虹鳟肝脏免疫和抗氧化能力以及血清抗体水平,增强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抗性.

    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纳米硒抗病毒酶活性血清抗体

    保活方式对中华绒螯蟹活力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乔增辉位璐璐卢祺史羽瑶...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保活方式对中华绒螯蟹活力和生理代谢的影响,选取湿纱布作为保湿贮藏介质,将经过同一前期流通运输后的中华绒螯蟹置于16 ℃和5 ℃的环境温度下分别贮藏72 h,测定保活贮藏过程中中华绒螯蟹的活力、基本营养成分、糖原含量、乳酸含量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等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随着保活贮藏时间的延长,3组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和活力特征均呈下降趋势.保活贮藏周期结束,对照组存活率下降至60.00%,活力状态也迅速下降;而经过湿纱布保湿处理,室温保湿和低温保湿两组存活率增加了20.00、33.33个百分点,活力状态得到显著改善(P<0.05);水分和粗蛋白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组糖原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对照组糖原含量消耗速率最快,保湿处理可减少糖原含量消耗9.59%~11.07%;而乳酸含量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保活24 h后,低温保湿组乳酸堆积量趋于平缓,3组的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均未超过水产品挥发性盐基氮的不可接受限,且低温保湿组较其他两组始终维持较低水平.3组的pH整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低温保湿组pH 6.74~6.80,接近初始对照(0 h)组;核苷酸能荷整体呈下降趋势,保活72 h后对照组下降了4.56个百分点,能量稳态被扰乱,低温保湿组的中华绒螯蟹仍保持较高水平.综合活力状态和生理代谢变化来看,当前流通环境下,贮藏周期在72 h内,使用保湿贮藏介质和降低贮藏温度有利于中华绒螯蟹更好保持活力状态和减缓能源物质消耗.试验结果可为优化中华绒螯蟹的贮藏条件,提高其品质提供数据支持和操作指南.

    中华绒螯蟹保活活力生理代谢

    甲壳肽基因参与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稳态调控的功能研究

    徐凯刘德雪程伟涛韩婉钰...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甲壳肽调控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稳态的功能,用16S rRNA测序技术测序分析了甲壳肽EcCrustin2基因敲低后脊尾白虾[平均体长(5.47±0.31)cm]肠道菌群特性.试验结果显示:敲低Ec-Crustin2基因对脊尾白虾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无显著影响,而敲低前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显著.门水平上,变形菌门、软壁菌门和厚壁菌门是脊尾白虾肠道微生物的优势菌群,敲低EcCrustin2基因后,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上升,软壁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属水平上,发光杆菌属和弧菌属是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的优势菌属,敲低EcCrustin2基因后,发光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弧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种水平上,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是主要优势种,Ec-Crusin2基因敲低后,其丰度显著升高(P<0.05).功能预测结果显示,RNA干扰组和对照组脊尾白虾肠道菌群主要功能存在差异,RNA干扰组中与糖代谢、脂代谢、传染病、细胞运动、膜运输及内分泌系统等功能相关的菌群丰度显著升高.试验结果表明,甲壳肽EcCrustin2基因与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结构间存在密切联系.这些发现有助于全面了解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可塑性,为促进相关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创新策略.

    脊尾白虾甲壳肽肠道菌群

    墨西哥湾扇贝杂交选育系F2代的现实遗传力

    卢怡凝展建强司志恒李腾...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墨西哥湾扇贝野生群体与扇贝"渤海红"正交后代黑白壳色速生选育系育种效果,在正交一代中采用黑白壳色为首选,5%最大壳长为二选的育种策略,获得选育系F1,再以相同方法获得"选F2".以F1自繁获得的"非选F2"为对照,研究"选F2"当代遗传获得及各经济性状现实遗传力.试验结果显示:"选F2"存活率相较于"非选F2"无显著性差异,但"选F2"各生长性状均显著优于"非选F2"(P<0.05),其壳长、壳高、壳宽、体质量、闭壳肌质量和软体质量当代遗传获得分别为8.29%、6.65%、10.26%、20.72%、33.98%和 25.91%,变异系数分别为 7.01%、8.46%、8.50%、14.80%、26.32%和15.98%;选育系各生长性状现实遗传力为0.41~0.47,均属高等遗传力.试验结果表明,对杂交选育F1代开展壳长选育可带来显著的遗传进展,选育效果显著,且F2代仍有较大继续选育的潜力,试验结果为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的进一步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墨西哥湾扇贝扇贝"渤海红"杂交选育遗传获得变异系数现实遗传力

    温度驯化对拉氏大吻(鱼岁)幼鱼生长和温度耐受性的影响

    薄其康白晓慧汪笑宇刘克明...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驯化温度对拉氏大吻(鱼岁)幼鱼生长和温度耐受性的影响,将初始体质量(7.96±1.84)g的拉氏大吻(鱼岁)饲养在室内1.0 m×0.6 m× 0.8 m、水深0.6 m的循环水养殖箱中(每箱40尾),于20、25、28 ℃下,研究温度对幼体生长、肝脏、前肠消化酶和转氨酶活性的影响,同时在直径25 cm、水深20 cm的10 Ⅰ圆桶中(每桶15尾幼鱼),于15、20、25、28 ℃下研究温度驯化对幼鱼的临界温度、驯化反应率和温度耐受区域面积.结果显示:经过33 d驯化养殖,拉氏大吻(鱼岁)幼鱼在水温20 ℃和25 ℃时均能正常生长,在25 ℃下生长最好,28 ℃时出现死亡,存活率为86.67%;相较于初始生长参数,水温20 ℃和25 ℃组的终末体质量[分别为(9.13±2.22)g和(10.01±2.74)g]、终末体长[分别为(8.64±0.73)cm 和(8.89±0.82)cm]和终末全长[分别为(10.18±0.79)cm 和(10.49±0.95)cm]均显著增长,水温28 ℃组幼鱼增长不显著.3个驯化组幼鱼肝脏和肠道蛋白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25 ℃组幼鱼肝脏、肠道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最高,肠道淀粉酶和肝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2个驯化组(P<0.05).幼鱼谷丙转氨酶活性在水温28 ℃时显著降低(P<0.05),谷草转氨酶活性随驯化温度的升高呈现先显著降低后显著升高的趋势.温度驯化影响幼鱼温度耐受性,最大临界温度和最小临界温度均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高温驯化反应率最大值和低温驯化反应率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5~28℃(0.86)和20~25 ℃(0.60)内.幼鱼温度耐受区域面积为403.77 ℃2.试验结果表明,拉氏大吻(鱼岁)具有较强的温度适应能力.

    拉氏大吻(鱼岁)温度耐受驯化温度生长性能消化酶

    海南岛东部海域拖网网囊网目选择性研究

    赵海龙刘维吴程宏陈敏...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支撑《全国海洋捕捞准用渔具目录》的实施与管理,2022年4月在海南岛东部海域(E 110° 39′~111°12′,N 19°01′~19°33′)采用双支架底拖网渔船联体作业法对网目尺寸分别为25(对照)、30、35、40、45 mm的拖网网囊进行选择性试验,采用逻辑斯蒂曲线和极大似然估算法分析拖网网囊网目的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当网囊网目尺寸为30、35、40、45 mm时,多齿蛇鲻的50%选择体长分别为94.6、104.5、125.0、143.0 mm,选择范围分别为22.2、34.4、23.2、26.1 mm;大头狗母鱼的50%选择体长分别为86.1、96.1、115.2 mm,选择范围分别为29.4、20.0、27.0 mm;六指马鲅的50%选择体长分别为65.9、73.8、89.6、103.1 mm,选择范围分别为9.2、18.0、24.2、21.2 mm;条尾绯鲤的50%选择体长分别为82.6、89.5、100.0 mm,选择范围分别为28.8、26.3、33.5 mm.多齿蛇鲻、大头狗母鱼、六指马鲅和条尾绯鲤的网囊网目尺寸(Me)与50%选择体长(L50)的线性关系分别为:Me=0.2959 L50+2.952(r2=0.9829)、Me=0.3325 L60+2.040(r2=0.9685)、Me=0.3861 L50+5.403(r2=0.9842)和 Me=0.5681 L50-16.517(r2=0.9865);多齿蛇鲻、大头狗母鱼、六指马鲅和条尾绯鲤的最小网目尺寸分别为43.9、59.5、58.5、33.2 mm.经综合分析,当前海南岛拖网的适宜网囊网目尺寸应为43.9 mm.

    底拖网联体作业法菱形网目网目尺寸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