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史学理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史学理论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

于沛

季刊

1004-0013

sxllyj@sina.com

010-65275903

100006

北京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1号

史学理论研究/Journal Historiography Quarter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历史学学术性刊物。主要刊载史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评析各种史学思潮和史学流派,研究国内外史学发展状况和趋势,刊载读史随笔、书评及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之道: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

    张志强
    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华文明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规律性特征,是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内涵.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就是中华之道.中华之道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之道,是中国所以为中国的原理性揭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凝聚的道理总结,也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为人类永续发展贡献的智慧结晶."五个突出特性"能够准确地刻画中华文明的本质规定性,能够精准呈现中华之道的内涵.连续性对中华之道具有奠基性意义,创新性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内在根据,统一性是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包容性是实现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必要途径,和平性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价值表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在坚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前提下,充分实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现代化,创造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定是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一气贯通中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的现代文明.

    中华之道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哲学阐释

    生成式人工智能之于历史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王涛
    15-23页

    从理论倡导到研究实践:数字史学未来走向刍议

    梁晨
    23-32页

    在"历史仿真"中坚持"如实直书"——历史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

    顾晓伟
    33-43页

    史学理论与人工智能的双向互动——以大语言模型为例

    朱悦林展
    43-54页

    求真致用 砥砺奋进——苑书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访谈录

    董丛林武吉庆李敏
    55-65页

    张闻天晋陕调查的理论贡献——以《出发归来记》为中心

    于化民马斗成
    6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期间张闻天主持的晋陕调查,是我党调查研究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这次调查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原则,深入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之中,通过科学细致的工作,收获丰硕的调研成果.张闻天结束调查活动后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出发归来记》,在认真总结调研经验的基础上,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则,对党的调查研究工作的目的、意义、方法等问题作了系统精辟的阐述,提出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见解.文章贯穿着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提出许多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思想观点,极大地丰富了党的调查研究理论,对当下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调查研究张闻天晋陕调查《出发归来记》

    胡绳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外史学交流

    张泽钊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当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领导者之一,胡绳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次参加中外学术交流活动,为推动中外史学交流作出重要贡献.他与以井上清为代表的日本史学家结下深厚情谊,推动中日马克思主义史学界的交流.他支持中国史学界了解并研究非马克思主义史学,拓宽研究视野并吸纳其中合理的部分,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提出中国史学家的观点,推动中国史学自身发展,增强中外史学交流的学术基础.他参与的中外史学交流活动是这一时期学术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史学与时代的互动.

    胡绳中外史学交流改革开放学术外交

    社会质量:深化改革开放史研究的新维度

    余华林梁景和
    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改革开放史是历史学的一项重要工作.考量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质量是一个独特的研究维度,这是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人们的价值追求决定的.社会质量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具体事象的发展状态及被人们认可的程度.以社会质量为切入点研究改革开放史可以从另一个视角观察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观察社会存在的问题,感受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及不足感和困惑感,从中获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改革开放史社会质量史料范畴研究方法

    从"时代精神的对立"到"方法论的冲突":人文主义—经院哲学之争研究范式的演变

    朱晓
    10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学界围绕人文主义—经院哲学之争的研究,经历了传统学派、修正学派和新修正学派三种范式.19世纪末,受布克哈特文艺复兴观影响的现代化叙事范式,将该论争解释为两种时代精神的对立与冲突;20世纪40年代,受克里斯特勒去意识形态化的人文主义观念影响的修正学派,主张人文学科与经院哲学是大学中两个相互独立、共存的学科,二者之间并无实质的冲突;20世纪70年代,意识到"巴伦—加林路线"合理性的新修正学派,既承认双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阶段共存的合理性,也正视二者在北方文艺复兴阶段由于方法论的对立而引发的矛盾与冲突.这三种研究范式及其演变,体现了百余年间西方学界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构建与意识形态之间紧密而复杂的关联,呈现了史学与时代的互动.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经院哲学宗教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