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林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林业科技
四川省林学会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四川林业科技

四川省林学会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李荣伟

双月刊

1003-5508

scslxh2004@yahoo.com.cn

028-83220733

610081

成都星辉西路18号

四川林业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唯一全面反映整个四川林业科技水平的技术类刊物。及时报道森林生态,树木遗传育种、造林技术、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林业经济、林业教育、林业基础科学等方面内容。促进学术交流,面向全省林业生产建设,为提高四川林业科技水平和林业生产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叶内生物量分配策略对生活型及叶性状响应研究进展

    施奇卢杰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用于呼吸消耗和同化作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进行叶内生物量的分配,这种分配并不是柄叶之间生物量发生等比例变化,而是由于自身及外界因素的影响使柄叶之间出现异速生长关系,即柄叶权衡。目前未发现叶内生物量分配策略对生活型及叶性状响应的评述,研究主要对叶内生物量分配对不同生活型、叶型、叶大小、叶形状和叶含水量的响应机制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几方面:(1)探索全部或者部分支持构件与叶内生物量分配之间的关系,揭示不同占比的支持结构是如何影响叶内生物量分配策略的,各个支持结构在叶内生物量分配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2)探索叶序与生物量分配的关系,揭示光合构件在不同排列方式下进行碳收益过程中叶内生物量如何分配,不同排列方式下的叶片水分养分输导过程对叶内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又是如何;(3)探索叶柄及其他支撑结构与叶性状的作用关系;(4)探索叶经济谱(LES)作用范围,揭示LES是否包括叶片和叶柄的作用关系。

    叶内生物量分配策略生活型叶性状响应机制展望

    年轮异常结构研究进展

    蔡苗卢杰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树轮中记载了大量气候或环境信息,如何更好地从多个尺度上挖掘出树木年轮所包含的其他环境信息,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树轮是树木形成层细胞进行有规律的生长和变化而形成的。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或环境发生改变时,会影响形成层的正常活动,从而在树轮结构中留下一些特殊痕迹,如霜轮、伪轮、浅轮以及缺轮等异常结构的产生。而异常结构的形成与温度、降水、光照等气候因子密切相关,此外反应木及树脂道的产生主要受机械外力的作用。通过探究异常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利于深入认识极端事件对树木形成层活动的影响。基于异常轮的相关报道,总结了不同类型异常结构发生的区域、涉及树种、季节条件等特征、形成机理及其在极端事件中的应用,有助于了解极端事件对森林带来的影响以及在生理角度,树木对极端事件的响应机制。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策略方法。

    树轮异常结构极端事件形成层

    基于CiteSpace分析青花椒产业发展热点和趋势

    何周建叶萌浣杰罗小梅...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揭示了青花椒产业从无到有,并在近20年呈现井喷式发展的原因,反映青花椒产业当前研究热点,预测青花椒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统计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中1990-2021年发表的关于"青花椒"的1042篇中文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其中的学术期刊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青花椒研究最早起源于30年前,在2003年以前,青花椒研究少,发文量不超过5篇;在2003-2007年,青花椒研究迎来爆发式增加,在2007年发文量达到了 81篇的小高峰;2015-2019年,青花椒研究呈现先略微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2019年时达到115篇峰值,此后发文量维持在70篇以上;青花椒整体发文趋势呈现上升。(2)青花椒研究层次以应用研究为主,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青花椒产业链中下游研究水平高于其他领域。(3)青花椒热门研究领域为食品类,未来发展趋势注重食品加工创新能力,着眼青花椒的多样性开发。青花椒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巨大,食品加工方面的创新力将会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

    青花椒产业发展文献计量学CiteSpace可视化

    基于MaxEnt模拟樟科无根藤属物种的潜在适生区

    张仕芳
    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樟科无根藤属物种绝大多数局限分布于澳大利亚,少数物种产于非洲,然而其中的一种却呈泛热带分布于世界各地。聚焦这一广布种(Cassythafiliformis)与狭域物种进行潜在适生区的模拟,分析它们形成适生区的环境差异,解析樟科无根藤属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旨在为其所处森林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环境稳定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基于环境变量的MaxEnt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均大于0。9,表明无根藤属物种的潜在分布区的预测具有极高的准确度,可信度好。基于环境变量贡献率和刀切法的结果表明,温度、降水和土壤是限制无根藤属物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其中狭域种的分布受土壤因子影响较大,广布种无根藤的分布几乎不受土壤因子限制,并且影响狭域特有种的地理分布格局的环境因子都有适宜阈值但阈值范围较小,只有主导无根藤分布的环境因子适宜阈值范围最大。初步推测无根藤广泛分布而其余物种狭域分布的原因有以下四点:(1)无根藤环境适应性强,影响无根藤分布的主导因子阈值范围大;(2)无根藤分布不受土壤因子限制;(3)无根藤种子能完成长距离扩散;(4)无根藤寄主范围广。

    MaxEnt模型无根藤属潜在适生区气候土壤

    攀西地区5个油橄榄品种细根形态特征及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郝浩涵文登学邓龙张茜...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油橄榄(Olea europaea)细根形态特征和养分分配格局对油橄榄引种栽培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攀西地区5个油橄榄品种的细根直径、比表面积、比根长、组织密度等形态参数和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研究,探讨细根形态和养分含量在不同油橄榄品种细根根序等级间的差异和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根序等级的增加,细根直径、组织密度呈明显的递增趋势,比表面积、比根长则呈现出明显递减趋势;(2)细根C含量、C∶N、C∶P随根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细根N、P含量基本呈现随着根序的增加而降低,除白橄榄外,细根N:P总体呈现随着根序序级增加而增加的趋势;(3)细根C含量与土壤理化特征指标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细根N含量与土壤C、P含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C∶N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细根P含量与土壤C、P含量及C∶N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N∶P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细根C∶N与土壤C∶N呈显著负相关(p<0。05),细根N∶P、C∶P与土壤理化特征指标间无显著的相关性。

    油橄榄细根形态化学计量特征攀西地区

    川西北地区2种典型人工林森林质量评价

    王盼徐舟孟明琴陈玥...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林是川西北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其森林质量状况,以云杉(Picea asperata)和辐射松(Pinusradiata)为优势树种的2种典型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开展了森林质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4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6。877%,能较全面地反映森林质量状况;(2)4个准则层的权重值表现为林木生长因子>林下灌木因子>林分郁闭条件>林下草本因子,说明林木生长因子对森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最大;(3)根据森林质量评价综合得分,各等级样地数量占比分别为优10%、良40%、中10%、差40%;(4)川西北地区不同树种人工林质量分化明显,其中云杉人工林质量以"良"为主,辐射松人工林质量以"差"为主。研究结果有助于掌握川西北地区人工林森林质量状况,从而为后续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奠定基础。

    森林质量评价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川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东部大中型兽类多样性及时空分布格局

    李生强李叶向阳周丽...
    4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种多样性动态变化及种群现状评估对于物种的科学保护至关重要。青藏高原东部属我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具有重要科研价值与保护地位。为了有效评估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大中型兽类多样性现状与分布格局,以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新龙县为主要研究区域,系统收集了 2013年以来该区域已发表的红外相机相关文献和数据资料,并于2019年12月-2020年10月开展了红外相机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新龙县至少分布有5目14科36种野生兽类,包括7种猫科动物以及7种国家Ⅰ级和1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的有2种、易危(VU)7种、近危(NT)6种。历年监测研究中,食肉目和鲸偶蹄目物种均较为丰富,7种猫科动物在间隔近3个年度仍被记录。豹(Panthera pardus)的相对多度指数(RAI)和网格占有率(GO)位于前10位。7种猫科动物的RAI以及GO的大小关系为:豹>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猞猁(Lynx lynx)>雪豹(Panthera uncia)>金猫(Catopuma temminckii)>荒漠猫(Felis bieti)=兔狲(Felis manul)。研究发现不同季节下不同生境和不同海拔段均有多种猫科动物与多种主要猎物分布,除了荒漠猫和兔狲外的5种猫科动物与主要猎物和干扰因子在不同季节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关系。结果反映出青藏高原东部新龙县猫科动物整体种群现状良好,食物资源较丰富,整个生态系统呈现出健康的状态,但后续需进一步加强猫科动物主要分布区干扰因子的科学管控。同时还指出了新龙县以猫科动物为代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后续的保护工作建议,以供参考。

    青藏高原东部新龙县红外相机技术大中型兽类猫科动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以国家植物园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植物园体系的建构

    黄月琪廖晨阳冯可心吴芬...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幅员辽阔,跨越6个气候带,覆盖8种主要植被类型,具有极其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北京和广州国家植物园建设的启动标志着我国国家植物园建设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但我国现代植物园发展起步较晚,与国外植物园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基于对我国植物园现状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需尽快按照现有等级划分标准将植物园分为"国家-区域-城市"三级,在明确各级植物园定位与特色的基础上以"主园+卫星园"的方式对其进行合理的增设或改扩建,使三个等级植物园的功能各有侧重。同时发挥好政府的市场监管与调控功能,完善相关规范和标准,灵活引入社会资本,以"PPP"模式推动植物园形成科技成果转化闭环,共同构成以国家植物园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和多重社会价值的植物园体系。

    植物园体系国家植物园生态文明生物多样性物种保护

    九寨沟典型苔藓结皮的生态效应研究

    黄玉林夏红霞朱大林类延宝...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苔藓植物作为初生演替阶段的先锋种,其独特的生理结构和脱水复苏能力在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不同生境下(草地、灌木、乔木林以及空地)东亚砂藓(Racomitrium japonicum)、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及阔边匐灯藓(Plagiomnium ellipticum)3 种苔藓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与室内分析,评估3种典型苔藓结皮的溶蚀能力、固土以及保水特性对九寨沟国家自然保护区震后恢复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东亚砂藓具有最高的碳酸酐酶活性(50。5 U·g-1 DW),进而具备最大的溶蚀速率(4。8×10-4 t·km-2·a-1 CO2)与碳汇量(2。12 mg·mr-2·a-1)。不同生境条件下的不同苔藓固土能力不同,其中大灰藓结皮层的固土量最高(3。1×103kg·hm-2),最高固土率可达到自身干重的2倍以上。此外,阔边匍灯藓的保水能力均高于大灰藓与东亚砂藓,其保水量维持在1 100-1400 kg·hm-2之间,保水率可达自身干重的8倍以上。综上,在利用苔藓结皮进行生态恢复过程中,建议从成土、固土、保水等生态修复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生境条件选择特定藓种,以加快九寨沟地区震后的生态恢复与重建。

    苔藓植物苔藓结皮九寨沟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效应生态恢复

    基于MaxEnt的松墨天牛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刘勇李祥乾李阳娣杨伟...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世界气候变暖而导致的害虫空间分布格局的巨大变化,增加了害虫预防难度。通过MaxEnt模型,结合GIS方法,模拟松墨天牛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预测、对比、分析松墨天牛在未来3种气候情景(RCP2。6、RCP4。5和RCP8。5)下分布范围和空间布局,及其中心节点移动的规律。结果表明:所有AUC值均超过0。95,准确性也处于"极好"的状态。在当前气候环境下,松墨天牛在中国的适生区范围为90°~125°E,20°~41°N,由西向东呈连续分布,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在未来气候条件下,中适生区面积减少,低适生区、高适生区面积增加,并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散,RCP8。5扩散范围最大。适生区中心点向西北、东北方向迁移,迁移趋势在高浓度排放情景下(RCP8。5)响应最为剧烈。为松墨天牛的合理区划提供了有效手段,为应对气候变暖提供了理论依据。

    松墨天牛MaxEnt全球气候变暖适生区中心点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