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大明

双月刊

1000-5315

scsf@chinajournal.net.cn

028-84760703,84761309

610066

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反映该校文科教学与科研成果,侧重巴蜀历史及中学文科教学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交邮融合"何以成为国家行动?——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

    张贵群张旭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破解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创新模式,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融合(交邮融合)对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发现,交邮融合的政策演进是问题源流、政治源流、政策源流共同作用的结果,经历了理念形成到制度建设再到国家行动的过程.农村客运的低载客率、农村物流的滞后发展、原有对策的低效表现构成问题源流,党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国民情绪的变化构成政治源流,专家学者的建议方案、政府部门的积极探索构成政策源流.上述三大源流的汇聚,推动了交邮融合"政策之窗"的开启.交邮融合的政策调整与完善,应聚焦问题源流,运用政治源流,优化政策源流,把握"政策之窗",进一步释放交邮融合对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交邮融合农村物流多源流理论乡村振兴

    如何有效治理"公地悲剧"?——基于湘东Q镇R村农田灌溉水资源争夺的个案分析

    罗敏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事物治理是一项普遍性的社会难题.公共资源的分配与使用是公共事物治理的重要方面,公共资源中"搭便车"行为导致的"集体行动困境",又往往造成"公地悲剧".基于湘东Q镇R村农田灌溉水资源争夺的个案,从产权、管理、秩序及利益四个方面探寻造成农田灌溉水资源争夺的根源及其治理困境.以"信任-合作-共生"为分析框架,以产权共有、水源共治、秩序共守、利益共享为基本原则的农田灌溉共生模式是有效治理"公地悲剧"的一条可行性路径.

    公地悲剧基层治理农田灌溉互信合作共生秩序

    教学如何成为教育

    刘庆昌
    10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果教学是天然的教育行为,"教学如何成为教育"这一问题就不能成立,反过来说,这一问题的成立就意味着教学并非天然的教育行为.要让教学成为教育,教师必须满足以下期待:一是能深刻体会教育之于人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确认自己"教育价值实现者"的身份;二是能自觉实现课程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三是能接受和践行教育精神性原则和教育技术性规则.从学理上讲,"教学成为教育"的逻辑内涵可以作如下的表达:知识的掌握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可能性是"教学成为教育"的客观前提,教师对自身"教育价值实现者"的身份确认是"教学成为教育"的主观前提,教师对教育精神性原则和教育技术性规则的接受和践行是"教学成为教育"的中介变量,成为教育的教学也就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性教学.

    教学教育教育性教学教育行为教育精神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历史溯源与时代内涵

    王光明张永健吴立宝
    11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教师教育的百年发展有其鲜明的历史脉络:坚守传统文化本色并融通外来经验是近现代我国师范教育的"基因",探索中国特色师范教育理论与培养模式是师范教育发展的主线,创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师范教育是新中国师范教育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师教育,注重舶来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注重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观念相结合,构成了中国教师教育现代化有别于西方的显著历史特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在两个"相结合"的历史经验上形成新的时代内涵,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是做好"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怎么培养教师、为谁培养教师"答卷的现代化,是追求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

    教师教育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审美支持——来自我国古代教育的智慧

    王艺桥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挖掘我国古代教育蕴含的审美元素与美学思想,既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需要,也是以教育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设幸福美好现代社会的应然要求.我国古代教育之美体现为社会美和人之美的有机统一,通过创造审美教育情境,赋予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教育中的对象化,是自然和情感的人化.我国古代教育之美从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师生关系和教育环境五方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教育审美的经验智慧,为新时代学校美育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对强化学校美育建设,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教育审美中国式现代化"诗礼乐"教育教育现代化古代教育

    新时代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与实践进路

    曹曦颖
    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新时代,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承载着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与此同时,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也呈现出了新的理论内涵与时代特征.这对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即厘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厘清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原则.立足新时代,高校必须着眼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发挥自身办学优势,以"优化培养方法"为驱动,以"融合课程体系"为基础,以"实践教学平台"为支撑,以"科学评价体系"为推手,以"高水平师资队伍"为保障,着力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为国家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实现高质量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新时代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人才培养

    国际中文教材文本改编:基本原则与实现路径

    高雪松周小兵洪炜
    13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本改编是教材编写的常用手段,是语言教学的必要环节,是语言教师的基础能力.对120篇教材课文改编原文内容进行系统考察,可概括出国际中文教材文本改编应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及与之相应的九条实现路径:一是可理解性原则,主要通过降低语言难度、增加冗余信息、增强语篇衔接实现;二是规范性原则,主要通过规范词汇表达、规范语法表达实现;三是教学性原则,主要通过编排词汇教学、编排语法教学实现;四是适度性原则,主要通过调控改编力度、评估改编效度实现.

    国际中文教材文本改编教材改编教材编写

    国际中文传播新路径探索:构建"汉语+民航"式"空中丝绸之路"

    杨锐刘海燕
    145-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中丝绸之路"是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人文交流的重要途径,是国际中文传播的重要载体.当前"空中丝绸之路"的国际中文传播功能并未充分发挥,既受限于汉语在国际民航的影响力,也缺乏开展国际中文传播的"汉语+民航"型人才.构建"汉语+民航"式"空中丝绸之路"作为国际中文传播的新路径,是对"汉语+"教育的创新实践,能够解决当前"空中丝绸之路"在国际中文传播中的问题,对国际中文传播事业的长久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空中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中文传播文化交流

    基于LDA模型的近十年东盟华文媒体"国际中文教育"主题挖掘研究

    刘华闫慧颖
    152-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盟国际中文教育与华文媒体联系密切,在凝聚族群和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建立东盟10国25家华文媒体网站2013-2023年关于"国际中文教育"报道的主题语料库,并基于LDA主题模型分析,发现东盟华文媒体"国际中文教育"相关报道中包括三类12个主题,其中"华文教育"、"国际中文教学"、"华社参与"、"经贸合作"是目前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热点主题.从演化趋势来看,上升型主题包括"国家政策"、"教育体系"、"国际中文教学"、"经贸合作",下降型主题包括"新冠疫情"、"家庭教育"、"华社参与"、"华文教育",平稳型主题包括"华侨华人"、"华文艺术"、"文化交流"、"师德修养".东盟华人社会对"华文"词语的使用度最高,但相关概念区分模糊;东盟华侨华人关注中国时政动态、经贸往来,职业汉语需求随合作加强而提升;东盟华侨华人重视文化传承和家庭教育,但新生代华裔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减弱;"华文教育"主题强度随移民程度深化而下降,"国际中文教学"主题强度上升;东盟华文媒体积极宣传"国际中文教育",但报道质量及传播效果有待提升.为促进国际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其在东盟华文媒体中的传播效果,国际中文教育相关决策机构以及华社、华校和华文媒体应把握机遇,扩大中文教育和文化传播的效力;多方合作,发挥华社的各项资源优势;重视培养,增进新生代华裔对祖籍国认同感;综合施策,提高国际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加强宣传,提升中文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东盟华文媒体国际中文教育LDA模型

    镜像·想象·真相: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

    张利娟
    162-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史内容占比、关键词汇出现的频率统计及对教科书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出,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呈现出如下特征:神秘的国度,辉煌灿烂的古代中国;衰败的帝国,百年屈辱的近代中国;红色的中国,红色朝圣地与个人崇拜的革命年代;觉醒的巨龙,高速发展与"威胁"西方并存的当代中国.中国形象是一面镜子,在镜像中国里,英国人看见的是自己.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与其说是中国的现实与真相,不如说是英国的想象与期望.中国的国际形象是中外综合国力长期博弈的历史产物.中国需树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意识,积极向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让国际社会了解真实的中国.

    英国历史教科书中国史内容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