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陈宁

双月刊

1672-9684

0817-2568651

637009

四川省南充市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四川师范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本刊在刊文水平,编校质量,编排规范上追求高标准。因此,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连续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四川省质量一级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进路

    刘钊姜成林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课程,"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的内在要求.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需要厘清其内在逻辑,掌握"思政小课堂"与"大思政课"的辩证关系.而"大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拓展性有待增强、教学效果有待提升、课程群建设有待加强等现实问题需要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强思政课课程群、加强基地平台建设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真正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

    新时代"大思政课"内在逻辑实践进路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角色冲突与化解路径

    雷莹莹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从社会角色理论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角色认知、角色冲突与角色调适问题,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以不同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系统是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角色的情境条件,由社会阶级关系搭建的政治系统分化出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以"意识形态接受者"的客体型角色;而由教育关系生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则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以"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者"的主体型角色.社会关系及其社会期待的差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存在角色间冲突与角色内冲突,前者表现为价值目标、行为方式、情感态度的冲突,后者彰显为角色认知冲突.因此,需采用以内解决与外解决为基本形式的化解路径,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自我调适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外在引导以消解角色冲突.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角色认知角色冲突化解路径

    我国本硕一体化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建构、解构与重构

    陈勇
    10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20余年的本硕一体化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探索经历了"自主探索期""卓越计划期"两个阶段,已有模式大致可以分为"本硕贯通双学科分离""本科双学科混合+教育硕士""实践嵌入三段式""高素质复合型本硕一体化"四种类型.这些模式对推进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推动教师教育模式改革具有积极意义,但在目标定位、本硕统合方式、课程体系建构、培养体制、"师范性"与"学术性"的融合等方面尚存在不少值得反思的问题.在"本硕一体化"的未来探索中,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培养目标,优化本硕统合方式,加强本硕课程一体化衔接和统整,创新培养体制,促进"师范性"和"学术性"深度融合.

    本硕一体化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统合方式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体制

    流动学前儿童教育照顾服务的社会支持现状及对策

    苗春凤
    116-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完善学前儿童教育照顾服务,实现幼有所育是新时代的重要议题.作为最年幼的流动人口,流动学前儿童属于脆弱群体.由于教育照顾服务等社会支持不足,流动学前儿童的生存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通过对托育机构、幼儿园、社区、社会组织等为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照顾服务的情况进行调查,厘清教育照顾服务的社会支持状况发现,目前还存在针对托育机构、幼儿园等公益性和普惠性教育照顾机构供应不足与质量参差不齐、社区支持力度单薄、社会组织关注度不够等问题,需要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学前教育等机构教育照顾服务,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的联动作用,提高流动学前儿童教育照顾服务水平.

    流动学前儿童教育照顾社会支持普惠性托育服务普惠性学前教育

    中国现代旧体诗人新媒介场域中"被阅读"的诉求

    张宁
    125-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报纸杂志等新媒介的读者群体不断壮大,旧体诗人开始顾及受众的阅读需求.他们一方面利用新媒介发表作品及连载诗话,另一方面积极回应读者,与读者互动,可以说,新媒介促进了旧体文学生态的良性发展.同时,旧体诗人在言谈举止等方面显露出群体性的仪式化倾向,他们通过新媒介竭力展示 自身,摹画其在公众视野中风流蕴藉、高蹈独立的形象,以期获得世人关注,进而达成对其文化立场、审美趣味与精神诉求的理解与体认.这样的结果说明中国现代旧体诗人在经历了新旧文化、新旧文学的碰撞之后,最终在报纸杂志上找寻到了获得和维系受众的文学舞台.

    现代旧体诗人新媒介被阅读诗学观形象塑造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重点选题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