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文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文物
四川文物

高大伦

双月刊

1003-6962

scwenwu@yahoo.com.cn

028-85231150;68107136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5号

四川文物/Journal Sichuan Cultural Rel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西南唯一的文物考古大型专业杂志,自创刊以来,坚持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兼顾的办刊宗旨,积极宣传党的文物法和文物相关政策,交流信息和研究成果,传播文物知识,提高读者对文物的鉴赏水平,热忱为广大读者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月亮湾地点1999年度发掘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
    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99年1月6日至5月28日、1999年11月12日至2000年5月20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对月亮湾城墙北段进行考古发掘,确认先秦时期城墙1段、城壕1条,发现先秦时期房基55座、沟槽51条、灰坑97个、土坑墓13座、柱洞42个,基本确认了城墙、城壕的结构、年代与性质,明确该城墙为斜坡堆筑,建造年代为三星堆遗址二期偏晚阶段.该地点文化堆积序列完整,为了解三星堆遗址文化序列与年代分期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

    三星堆遗址月亮湾城墙月亮湾城壕

    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月亮湾地点2000年度发掘的灰坑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
    3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0年至2001年三星堆遗址月亮湾地点考古发掘共发现先秦时期灰坑152座,广泛分布于发掘区各个探方,开口层位、大小、深浅、形制不一,叠压打破关系复杂,出土遗物数量丰富、器类多样,为完善三星堆遗址分期与年代体系提供了重要资料.大部分灰坑属生活垃圾坑,其中8座灰坑出土陶器较多,可分为三期5段,年代从二里头二期延续至殷墟三期,性质应当与高等级人群的生产、生活相关.个别灰坑出土玉有领璧、玉琮等较高等级遗物,可能与祭祀活动存在密切关联.

    三星堆遗址月亮湾地点灰坑生活垃圾坑祭祀活动

    青海囊谦、玛多两县盐场2018年调查简报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6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青海囊谦、玛多两县境内的9处传统盐场进行了专题调查,并结合历史文献与民族志材料,基本厘清了各盐场的规模、形制与产销状况.囊谦不同规模盐场的分布位置差异较大,大型盐场均坐落于季节性河流两岸的坡地上,沿用时间较长;小型盐场则多处于山坳内,以家庭生产为主,多经废弃.根据研究,囊谦白扎盐场始建于1185-1193年,其余盐场在清雍正年间至民国初年建造.哈江盐场历史上主要由当地藏族部落与商队自行采运,直至1940年才得到公营.青海中南部地区以茶卡盐湖、哈江盐湖、囊谦地区为中心的盐运网络,贯通了丝绸之路青海道、唐蕃古道、藏彝走廊三大文化走廊,促进了青南高原游牧部落之间的人群交流,同时推动了农牧文化互动.此次调查为进一步开展青藏高原盐业考古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探索当地盐业文化遗产内涵提供了一手材料.

    囊谦盐场哈江盐湖传统盐业生产销运

    长沙颜家岭35号楚墓漆樽彩画为楚囿图考

    汪笑楠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沙颜家岭35号楚墓出土的一件战国彩绘漆樽,现定名为"黑漆朱绘狩猎纹樽",漆樽上的彩画被认为是"狩猎纹".结合楚墓中其他器物上的图像以及《周礼》《楚辞》等历史文献,运用图像学、文献分析等方法,对漆樽彩画中人物、动物的服饰特点、行为特点等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分析,推断此幅彩画实为"楚囿图",图中描绘了楚囿中猎人狩猎、瑞禽奔走、囿人驯猴等场景.楚囿图是目前唯一一幅描绘周代囿的彩画,其不仅为研究周代的囿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对研究周代的社会生活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长沙楚墓漆樽漆画

    滇池地区汉代觼饰研究

    陈亮吉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策"作为汉代滇池地区所出车马器中常见的一类器物,以铜制为主,兼有少量玉制、铁制.因其名易与马鞭等它类器物相混淆,故为明确该类器物马饰带扣的功用,结合文献学分析将之重新定名为"觼";同时对该地区所出考古学材料展开详细梳理,以前后两期觼饰形制演变的类型学研究为基础,与其他地区同类器相较,探讨各型式觼传入的源流及在本土的改进.最终结合各期觼饰出土情境分析,以该类器物的兴替简要阐释两汉时期滇池地区汉文化"羁縻类型"的形成模式.

    觼饰汉代汉文化"羁縻类型"

    四川剑阁明代赵炳然墓志补释

    周兴
    96-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广元市剑阁县明代嘉靖朝兵部尚书赵炳然夫妇合葬墓出土的墓志记载了赵炳然生平和改葬、附葬的经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赵炳然及其家谱世系、任官经历等进行校正和补充,钩沉史志文献,运用史志材料弥补志文记载之不足.志文中部分内容存在不实和夸大之处,如其追溯的先祖和巡按云南时平叛等事件.综合出土的赵松、赵炳然父子墓志铭文和多种史料文献绘制赵炳然生平及为官年表,以对其人和其所处"南倭北虏"的复杂历史背景提供更清晰的认知,为探讨明代嘉靖朝中晚期浙江等东南地区海防建设与抗倭斗争,以及针对蒙古鞑靼的北线边镇营务等研究提供帮助.

    赵炳然墓志铭兵部尚书嘉靖

    四川马尔康市石达秋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杨月光吴小红杨弢陈剑...
    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渡河上游地区是研究南北文化交流的典型区域,石达秋遗址的发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本区发展序列的缺环,也为重建先民的生业经济提供了证据.围绕该遗址2007年出土的动物遗存开展相关研究,获得了碳十四年代数据和稳定同位素数据.结合测年结果与其他信息,宜将聚落年代定在汉晋时期.动物骨骼同位素数据表明,家猪主要摄食C3类食物,羊和牛的食物结构为C3、C4混合型且以C3类植物为主.根据食物结构的差异推测,家猪可能被圈养在聚落之中,黄牛和山羊以放牧为主并补饲少量C4食物.综合而言,遗址先民过着定居生活,主要通过种植麦类作物和饲养羊、牛、猪等家畜获得食物.这种生计策略建立在新石器晚期以来南北向文化交流的基础之上,秦汉以来进一步强化.

    大渡河上游石达秋遗址碳十四测年碳、氮稳定同位素生业经济

    主体间性理论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

    赵娜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展览是将策展人、展品与观众三者置于同一空间的设计语言,展览中涉及的两类人(观众与策展人)与一类物(展品)是展览成功的关键要素.关于"物人关系"的探讨是博物馆研究的永恒命题.西方哲学领域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为探索博物馆"物人关系"提供了新视角,将其应用于博物馆展览研究中,即将展览中涉及的"人"——策展人与观众作为策展过程的共同主体,将展品这一"物"作为两个主体面对的共同客体,进而提出博物馆"主体(策展人)—客体(展品)—主体(观众)"关系模式,使博物馆展览致力于寻求策展人与观众的沟通一致性,并通过多重途径实现三者的交互对话,这将为博物馆展览策划提供新的有效思路.

    博物馆展览主体间性理论观众策展人展品对话

    图版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