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国语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语文
外国语文

熊沐清

双月刊

1674-6414

sisujournal@126.com

023-65385313

400031

重庆市沙坪坝区

外国语文/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认真贯彻“双百方针”,主要反映学院内外学者在外国语言、外国文学、翻译等研究领域的热点,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外语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外语教育学框架下大中小学英语课程设置一体化

    徐锦芬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外语教育学为框架,对英语课程设置一体化的内涵进行界定,并指出我国大中小学英语课程设置一体化的建设应遵循课程目标一致性、课程内容衔接性、教学实施协同性和评价体系统一性等四个原则.在此基础上,本文从顶层设计、教材体系建设、示范课研发和协同体系构建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英语课程设置一体化建设的实施路径,旨在促进各学段英语课程设置的横向贯通与纵向衔接.本文有望为大中小学英语课程的协同推进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外语教育学大中小学英语课程课程设置一体化

    我言,故我在:兼论人类和计算机两种语言智能

    蔡曙山
    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察古代哲学、近代哲学和现当代哲学的发展史,可以证明人类心智对世界的关注从认知客体(古代哲学)开始,转到认知主体(近代哲学),再转到认知主客体的中间环节语言(现当代哲学).语言智能就是在符号语言基础上产生的智能,包括人类的语言智能和计算机的语言智能,显然这两种智能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所以,语言智能型的ChatGPT比过去思维智能型的AlphaGo等有更强的智能和更大的认知能力,它的表现也会更像人类.20世纪的语言学革命产生一系列的重要事件,形成一个语言认知的连续统.从乔姆斯基语言学革命的标志性成果GT到ChatGPT,人工智能到底走了多远?本文以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为依据,以ChatGPT为样本,讨论语言智能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并得出我们的结论.

    语言心智人工智能认知科学

    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背景下的语言人才培养

    周建设董苏薛嗣媛
    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语言模型的出现对当代语言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性要求,教育部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要求.必然地,探索语言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语言文字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本文顺应语言科技发展趋势,适应语言人才培养需求,结合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面了解国内外语言人才培养的研究基础和实践成果,分析语言人才培养政策,科学设计数智时代语言智能人才培养规格,完善语言智能培养方案,创新语言智能培养模式,实施语言智能培养战略.

    语言人才培养语言智能语言智能教育大语言模型数智时代

    面向社交媒体的幽默计算理论与实践

    林鸿飞吐妮可·吐尔逊张冬瑜
    4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幽默是人类独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幽默感的人可以构建和谐的交际氛围.如何识别社交媒体上的海量幽默文本和评价用户幽默感成为计算语言学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我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提出从资源建设、幽默识别到幽默感评价的社交媒体幽默计算框架.首先,参照幽默的语义脚本理论,构建面向社交媒体的中文幽默语料库.然后,利用情感倾向性、语义不一致性及模糊性特征,对文本进行幽默识别.最后,从创作和欣赏两个维度进行用户的幽默感评价.幽默计算将有助于提升语言智能的水平,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人机对话、机器翻译等领域的应用性能.

    幽默计算社交媒体处理语料库构建

    语言智能:语言人工智能研究的历史新方位——"语言智能科学"理论与方法论构建(三)

    姜孟
    6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寓身于人肉身之内的语言智能是语言自然智能,离身于人的肉身靠人造装置实现的语言智能属于语言人工智能.当今,致力于研究前者的典型学科是语言学,致力于研究后者的学科则有机器翻译、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等.本文站在10~30年后的学科未来看历史与现今,透过学科指涉名称上的差异解析其背后的思想理路、主线脉络、方法重心、技术逻辑、历时承继与未来趋向,提出新的主张与判断:语言人工智能研究已经走过了思想乌托邦(前机器翻译)、泛机械(机器翻译)、语言学主导的符号主义(计算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主导的连接主义(自然语言处理)四个历史方位,正在迎来第五个崭新的历史方位——"智能科学主导的机制主义".新近提出的"语言智能"概念是这一历史方位恰当的代名词.

    语言自然智能语言人工智能历史方位机制主义

    《就因为丢了一枚马掌钉》人机共同体的法律书写

    谷红丽温晓媚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机共同体寄托着人类与机器人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伦理问题和法律问题也不容忽视.美国科幻作家玛丽·罗比尼特·科瓦早在其2011年雨果奖获奖作品《就因为丢了 一枚马掌钉》中就人机共同体中机器人身份、法律责任分配,以及人工智能运作等问题表达了疑虑.该小说既体现了科瓦作为文学创作者的前瞻性与忧患意识,也以虚构情节为读者和立法者提供思考机会,体现文学作品中的法律想象以及文学作品对法学研究的积极意义.

    《就因为丢了一枚马掌钉》科瓦人机共同体法律书写人工智能

    反乌托邦文学书写中的后人类本质钩沉

    董菁
    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展开,反乌托邦文学将探索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因科技与工业发展而产生改变的人类社会形态以及人类内心.通过对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反乌托邦文学书写中后人类存在的考察,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层面由表及里地探讨了未来世界关于后人类本质的哲学命题.在本体论上提出,无论存在形式如何,后人类只要有独立自由的意志都属于人类范畴的存在;从认识的发展规律看,人类阶层存在、工具理性的无序膨胀必然导致极权统治的危机;在方法论上提出,后人类的出现只是人类在不同的路径探索未来的产物,是反乌托邦文学书写中想象层面的探索和对救赎的希望.

    反乌托邦文学书写后人类身份定位极权危机

    批判的电子信息与重构的爱欲伦理——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后叙事"中的数字人文精神

    王韵秋
    9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一直以来被称为加拿大后现代作家,但在2010年之后,其作品发生了一定的风格转向,即从一般的后现代叙事转向了超越的后现代叙事.这表现在其反乌托邦小说《最后死亡的是心脏》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批判以及对社会伦理学的价值重构,前者暴露了电子信息社会模式背后隐藏的极权化、阶级化、制度化等潜在风险,后者呈现了爱欲与宽恕对数字时代 日趋扁平化的人的救赎.考察小说中电子信息工程与人之道德伦理之间的反乌托邦关系,不仅是揭示作家"后叙事"特质与数字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电子信息等现代科技领域规避未来风险灾害的人文启示.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电子信息批判爱欲伦理数字人文

    "我们曾经是机器"——《万能机器人》中机器人的身份含混

    宋爽
    10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资本主义时代的机器人文学形象,肇始于《万能机器人》中的罗素姆机器人.作为对现代技术的文学幻想,罗素姆机器人具有明显的身份含混特征.罗素姆机器人的机器生命特点反映出人类生命观念的杂糅,其三重伦理吁求表现出人类伦理观念的杂糅,其善恶同体倾向呈现出人类价值观念的杂糅.这使罗素姆机器人的形象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味.机器人的身份含混和由此引发的困境,实质是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自我认同危机的折射.由此,罗素姆机器人"我们曾经是机器"的身份迷惘,可视为人类自身"何以为人"的存在叩问.

    《万能机器人》机器人身份含混伦理观念价值观念

    文本内外:《钟鼓楼》英译传播多元行为者之"众声"研究

    邵璐李伟超
    118-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作品国际传播过程中,诸多翻译行为者在文本内外留下显著或隐晦的声音.在译文内部,译者消解原作者声音,发出隐形和显形声音,生产兼具可理解性和陌生性的译文.在译文外部,译者、编辑、装帧设计师、插画师等翻译行为者通过内副文本发声,形塑"世界性"和"民族性"协调的译本形态.书评人、出版商于外副文本发声,突出小说的"人性"和"命运"主题意义.翻译行为者在不同渠道各自发声,共同建立并维系"翻译契约",为翻译传播带来积极影响.

    文本声音语境声音翻译行为者《钟鼓楼》英译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