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戏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戏剧
四川戏剧

杜建华

双月刊

1003-7500

scxj@vip.163.com

028-86113570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下汪家拐街22号

四川戏剧/Journal Sichuan Theatr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艺术类专业期刊,旨在加强戏剧理论、艺术现象研究,繁荣戏剧文学,活跃戏剧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创作实践和理论思考的深度探寻——专访著名剧作家陈涌泉

    陈涌泉裴小松
    4-9页

    经典是如何炼成的?——京剧现代戏《红灯记》的一个甲子的回望

    朱恒夫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剧现代戏《红灯记》经受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考验,被中外观众共认为经典.它之所以传得开、留得下,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底层百姓的形象,颂扬了他们的高尚品质;讲好了一个传奇性的故事;对京剧传统的演唱艺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体的做法是将"表现"与"体验"相结合,让声腔、道白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化用中外音乐中的有利成分.该剧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长时间不停修改、打磨的过程.

    京剧《红灯记》成功经验总结

    尚小云与京剧《青城十九侠》演出的史实考论

    王宗辉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俗文学作家还珠楼主(李寿民)不仅创作了奇幻仙侠小说《青城十九侠》,而且为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量身打造了京剧《青城十九侠》,从而让《青城十九侠》具有了小说与京剧两种文学形态.当尚小云把《青城十九侠》搬上京剧舞台之际,各大报刊为之开辟了广告栏目,而且不同戏院显示出市场竞争之意.对于尚小云与京剧《青城十九侠》的演出进行史实考论,能够挖掘出富有文献史料价值的历史细节,进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与中国京剧在文化内涵、审美特性等方面的精神相通之处.

    尚小云京剧《青城十九侠》还珠楼主

    论京剧《李逵探母》对李逵形象的创新

    张雯睿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逵是"水浒"故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其形象在古典小说和戏曲中不断演变,总体偏重对其社会属性的刻画.当代,京剧《李逵探母》一改前人对李逵英雄化、传奇化的塑造,转而关注其内心世界,展示其人性力量.该剧对李逵形象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李逵文本形象的身份定位、情感基调、主题思想的重新设置;二是对李逵舞台形象的表现手段、表演方法的丰富革新.

    京剧《李逵探母》李逵袁世海"架子花脸"

    宋代南戏角色服饰及其程式性研究——以《张协状元》为例

    张彬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协状元》是目前唯一一个留存完整的宋代南戏剧本,剧中角色的服饰描写十分丰富,表现了南戏服饰的典型艺术特征.就宋代南戏而言,角色服饰研究是以艺术的设计观念表现戏剧叙事和创作的多维与复杂,从而丰富戏剧研究.分析研究《张协状元》中的角色服饰,可管窥宋代南戏服饰的独特文化内涵,深化对宋代南戏服饰的认识.

    《张协状元》宋代南戏角色服饰服饰程式

    清代杂剧评点的形式、思维及精神写照

    张玉梅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杂剧评点本数量众多,评点形式不拘一格,既有眉批、夹批、尾批等,也有借鉴于金评《西厢记》的序、读法、回前评和节评,并创造出独特的追评.受诗歌传统的影响,清代杂剧评点还多引诗词,使用意象化语言,在"文曲互通"观念的影响下讲求文法,重视题面.评点者与剧作家多为亲友关系,评点既流露出对剧作家的知己之情,也是评点者的自我观照.清代杂剧评点由剧推人,讽喻小人,表现了教化劝世的文人理想,反映了文人的精神寓托.

    清代杂剧戏曲评点文曲互通文人理想

    视觉构形·人偶交互:莆仙戏"傀儡介"及其表演析探

    朱祥虎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不仅保存了大量古老剧目、音乐曲牌、仪式演出、程式表演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在与傀儡戏的交互中发展为以舞蹈为主的"身体在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态.一方面,从视觉造型的角度来看,莆仙戏"傀儡介"的手势动作、步伐姿态等基本体态与以情感表现为主的舞蹈式动作既源于偶戏表演,又区别于现实中人的表演,独具"哑杂剧"的形式和美感;另一方面,从剧场表演的角度来看,莆仙戏舞台上傀儡的生理病态形象对面目丑陋或行动反常之人有逼真模拟和最初创造,演员的面部与身体在传达情感的同时也表现了个体的形成、社会环境的存在与意义、艺术与生活的区别等核心隐喻.

    莆仙戏"傀儡介"提线傀儡"哑杂剧"

    江西饶河戏的艺术价值及其社会功能探赜

    程宇昌赵坤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饶河戏是鄱阳湖饶河流域民众重要的精神食粮,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本文认为饶河戏不仅是饶河流域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是江西省情和乡情教育的重要教材之一,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江西饶河戏艺术价值社会功能

    新叙事 轻喜剧 新解读——评新编川剧《梦回东坡》

    艾莲吴丽燕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编川剧《梦回东坡》以梦境为剧情,以东坡为核心,塑造出一个立体生动、别具一格的苏东坡形象.一是采用散文化的叙事技巧,形成了形散神不散的新叙事特点,将苏东坡的人生与感悟集中于黄州、惠州、儋州、常州四地,高度适应舞台时空;二是巧用巴蜀方言,表现人物幽默风趣的品质,并别出心裁借人物之口戏仿苏东坡名篇做《赤壁赋》方言版,颇具轻喜剧特色;三是注重新解读,以和解重构剧中人与人、人与内心的关系,让观众深刻体悟苏东坡的达观心态.

    《梦回东坡》新叙事轻喜剧新解读

    川剧《梦回东坡》的散文化戏剧结构探究

    朱彬
    4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剧《梦回东坡》讲述的是迟暮病重的苏轼,在重回常州弥留前夕的风雨之夜中独坐梦回,回望自己宦海浮沉、惠民化人的人生历程的故事.八个梦境八场剧,每一场的故事都是东坡先生的梦回.本剧采用散文化的戏剧结构,用平凡生活的点滴细节讲述苏东坡的传奇人生,塑造出至情至性的东坡形象.本剧结构的散文化特征有三:一是打破线性结构桎梏,重构戏剧内部时空;二是弱化外部情节,突出人物内在心理冲突;三是描绘平凡生活的丰富细节,展现人物至情至性.对本剧散文化戏剧结构的探究,有助于观众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剧中的"东坡"形象,传承苏东坡乐观、旷达、坚韧、热爱生活的生命哲学和人生态度.

    川剧艺术《梦回东坡》散文化戏剧结构戏剧时空内在心理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