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戏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戏剧
四川戏剧

杜建华

双月刊

1003-7500

scxj@vip.163.com

028-86113570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下汪家拐街22号

四川戏剧/Journal Sichuan Theatr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艺术类专业期刊,旨在加强戏剧理论、艺术现象研究,繁荣戏剧文学,活跃戏剧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凉山甘洛彝族哭嫁歌"惹达(里惹尔)"田野调查研究

    唐进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彝族哭嫁歌"惹达"历史渊源古老,是彝族妇女集体口头创作和传承至今的民间歌谣,流传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全境及其周边的彝语北部方言区彝族聚居区,甘洛县的彝族居住区是其集中传承地."哭嫁"现象的产生与奴隶制时期父权主义的兴盛相关,彝族妇女们通过"哭"唱来倾诉、释放心中积压的情绪,是她们出嫁前拥有的唯一话语权.甘洛地区以尼 日河为界有两个不同的文化单元,其"哭嫁"文化存在差异性现象,表演程式与凉山其他地区有所不同,有其自身鲜明独特的地域属性.透过田野调查,从族群记忆中阐释哭嫁歌"惹达"之文化意涵,以研究者的角度解构、分析其本体内容,进一步发现其传承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桎梏,为其在当代社会发展延续提出相关策略.

    凉山甘洛彝族哭嫁歌"惹达"传承

    川北大木偶与资中中型木偶造型设计比较研究

    罗佳
    10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偶作为木偶戏的载体,在造型设计上多受戏曲艺术的影响,地方特色鲜明.川北大木偶与资中中型木偶同属杖头木偶,前者主要流传于川北一带,形体高大,视觉形象上俨如真人一般,中型木偶则盛行于四川中部的资中县,偶型更小,但相较小木偶又更大,形象逼真,轻巧灵活,易于操纵.川北大木偶与资中中型木偶在历史渊源、造型设计、制作工艺等方面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其相似的造型特征表明二者具有共同的文化内涵.

    川北大木偶资中中型木偶杖头木偶造型设计非遗传承

    传说和重构:民间舞《王大娘与锢漏匠》中的戏中戏

    刘馨蔓
    10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中戏"是文学艺术中常见的叙事模式之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它从叙事的一部分衍变成了一种叙事结构,有了更加多元的表达方式.20世纪以后其被广泛运用到戏剧、小说、电影电视、歌剧、舞蹈等艺术之中.海阳秧歌作品《王大娘与锢漏匠》中运用了戏中戏的套层叙事结构,并通过戏中戏的嵌套框架,改变了传统表演和传说中的单一叙事模式,深化了故事的内容和层次,丰富了人物形象,以现代化的手法演绎了现代和经典的交织,在重构的基础上再一次呈现了古老民间传说的魅力,实现了对传统和经典的延续.

    创作民间舞海阳秧歌戏中戏重构

    传承介入:四川非遗艺术乡建的现状与实现路径研究

    汪军
    11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艺术乡建是乡村振兴战略路径之一,传承介入式非遗艺术乡建是提升乡村文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良方.于非遗艺术资源大省四川而言,可通过介入新形态的乡村文明建设,培育乡贤文化与技艺传承人才,营造生活化场域氛围,融合非遗+文旅等方面的非遗艺术传承介入,实现四川非遗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创新.

    四川非遗艺术乡建传承介入

    传统戏曲艺术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融合探究

    郑东来
    117-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传统戏曲的传承创新与新文科建设下的普通高等教育教学相融合,是戏曲艺术由历史走向当下的必然要求,是完善普通高校教育结构体系、形成闭合循环教学模式的必然趋势,更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力证.因此,在新文科视阈下探究戏曲艺术与普通高校教育教学的相互融合,对培养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人才队伍,更好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精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传统戏曲新文科高校教育教学融合性

    非遗传承与艺术职业教育创新的融合

    陈怡徐敏
    12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职业教育特别是本科层次艺术职业教育,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艺术人才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更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人才和技术等全方位的有力支撑.本文主要从现状分析、主要任务、融合案例等方面,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艺术职业教育创新相融合的实践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艺术职业教育创新融合

    ERP与音乐语义的建构特征

    田孟灵
    12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语义既有与情绪相关的意义,在音乐外在的意义方面,还有象形性的、指示性的和象征性的意义.音乐不仅有外在意义,还有由乐音结构本身构成的音乐内在的意义以及音乐性意义.无论音乐的哪种意义,都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被诠释和解读.多项研究表明,音乐外在的语义与语言的语义感知有着相同的加工机制,主要体现为N400效应;音乐内在的意义同样与语言的语义感知有着相同的加工机制,主要体现为N5效应,至于音乐性意义则更多的与个人心理机制、社会文化机制相关.

    ERP音乐意义音乐语义N400效应N5效应

    拙、重、大:王德嘉书法的审美与风格

    刘春梅
    12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是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石窟艺术典型.据统计,重庆大足石刻铭文有十万多字.其中,王德嘉的书法具有时代性与典型意义.王德嘉书法现存十种左右,书体涉及篆、隶、楷、行书.从风格而言,其楷书是基于馆阁体的大字楷书,以欧阳询筑基,加上颜真卿的厚重,有"拙、重、大"的典型特点;行书以东坡体和颜真卿行书的厚重为特征;篆书为邓石如书风正脉;隶书为汉隶秀劲书风的代表.置之晚清书法史,王德嘉的大字楷书有其馆阁味,也存在明显的俗化特征;相比而言,他的篆书、隶书、行书更有书卷气.

    王德嘉大足石刻拙重大晚清书法馆阁体

    清末民初北碑接受过程中的"雅化"转向——以赵熙为例

    刘虎林
    131-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碑学的理论建构极大拓展了书法的经典范畴,以往被称为"穷乡儿女造像"的民间书法材料逐渐进入书学视野,北碑成为继篆隶书体之后清末民国书法创新与审美表现的重要领域.在碑学内在尚新求变与 自我反思精神的指引下,清末民初的北碑书写与审美呈现几个不同的阶段,出现了以邓石如、赵之谦、张裕钊、于右任等为代表的几次重大转变.其中,以赵熙、梁启超等人为代表,追求对北碑予以"雅化",此类书风虽与碑学崇尚"雄强""质朴"的审美风尚有所差异,但仍然符合碑学开放性及自我革新的特点,是碑学发展过程中书家主观探索精神的体现.

    书法艺术碑学北碑雅化赵熙

    如画与诗意——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与中国宋代山水画跨文化比较研究

    沈歆昕
    135-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以后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宋代的山水审美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以诗画理论为基础,加之以文人自觉性的增强,形成了宋代山水"如画"的风景观念.西方风景画自16世纪起成为独立艺术种类,其美学史上"如画"的流行是18世纪时威廉·吉尔平欣赏风景的旅途中推行的,他的"如画"理论是以绘画框架为基础,这和中国美学史上的"如画"内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西方风景画中,诗与画的结合在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中初见端倪.而在中国山水画中,诗画的结合较早.浪漫主义时期英国风景画和宋代中国山水画呈现出的"如画"和"诗意"的美学思想,体现了中西方艺术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互交融的理念.

    如画诗意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中国宋代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