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戏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戏剧
四川戏剧

杜建华

双月刊

1003-7500

scxj@vip.163.com

028-86113570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下汪家拐街22号

四川戏剧/Journal Sichuan Theatr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艺术类专业期刊,旨在加强戏剧理论、艺术现象研究,繁荣戏剧文学,活跃戏剧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川剧电影改编:传统艺术与现代影像的交响

    王奇鄢佩
    10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剧电影历经近70年的发展,在戏曲写意性与电影写实性的矛盾冲突下不断探索与实践,在中国百年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通过梳理川剧电影的类型与改编手法,探寻川剧与电影碰撞后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以期为川剧电影的创作提供理论依据.

    川剧电影改编虚实结合艺术特色

    广昌孟戏的民间叙事建构和传承策略

    章荔怩
    10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存的诸多古老戏曲剧种中,江西的广昌孟戏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表演形式,它起源于14-15世纪.作为一种极为珍贵的古老剧种遗存,孟戏用高腔演唱,并附有明代初期海盐腔的艺术特征.由于其剧种的特殊性、音乐的原生态样式以及活态化的民间演出形式,对广昌孟戏民俗学、音乐史以及戏曲史研究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意义.本文从广昌孟戏的民间背景、音乐呈现、曲牌体式等角度出发,探求在非遗传承视阈下该剧种的艺术价值及传承策略.

    声腔谱系民间话语戏曲音乐非遗传承广昌孟戏

    德宏傣剧表演艺术赋能产业发展研究

    邓家堃杨杨
    11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宏傣剧是在中原文化、东南亚文化及印缅文化的相互交汇与碰撞中逐渐产生的,其存续本身就是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与交融的例证.傣剧在剧目内容、表演形式、乐器配置、音乐呈现等方面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包容性.近年来,傣剧作为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围绕着产业发展,从"文化进化""文化传播""文化功能"三个问题切入,聚焦剧目整理及IP开发、产业景观建构、数字化传播及艺术衍生等方面展开讨论,为德宏傣剧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

    德宏傣剧文化交融景观化产业开发

    非遗视阈下川剧元素在流行歌曲中的融汇应用

    王琳晶
    11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剧作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曲,在当代传承与保护的进程中积极践行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在流行歌曲的乐曲创作、歌词创作、表演艺术等维度中,川剧元素的融汇应用不仅为歌曲作品赋予了更为多元的主题思想、内容素材、音乐风格,同时也拓展了川剧在当代的传承场域与创新应用方式,并为其活态传承与创新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流行歌曲

    "博物馆+戏剧":博物馆儿童教育形式的新探索——以故宫博物院儿童剧《甪端》为例

    阚红敏
    117-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剧是综合性艺术,其表演形式丰富、时空高度集中、叙事性强,而且能够很好地调动观众情感,是博物馆教育阐释的有效手段.不同公众文化需求不同,博物馆为满足公众差异化需求,采用差异化的阐释方式,帮助公众更好地认识、理解博物馆.西方博物馆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将戏剧元素应用到博物馆的阐释活动中.国内各博物馆也越来越多地探索戏剧这一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新形式.本文主要以故宫儿童剧《角端》为例,分析博物馆儿童剧的艺术特点、发展方向及重要意义,聚焦戏剧艺术在博物馆社教领域的推广应用,希望能为博物馆儿童教育提供思考与借鉴.

    博物馆教育儿童剧戏剧实践文化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戏剧教育的现状及路径研究

    崔杰
    12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戏剧教育关系密切,特别是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非遗保护逐渐融入学校戏剧教育之中,并不断寻求着开放、包容、对话的阐释空间.然而,学校在开设相关特色课程、建设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加强专业教育建设时,面临着课程模式、师资队伍以及政府政策等诸多方面的现实问题.在学校戏剧教育的未来发展中,我们需要关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和"学生能力培养"两个维度,通过文化精神的传承、传播与认同,推动学校戏剧教育理念创新,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戏剧教育的协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戏剧教育现实问题发展路径

    职业教育背景下舞蹈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王晓雯
    12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背景下舞蹈人才培养路径探索并非凭空虚造,而是要以中华美学精神作为渊源和内蕴,为当代舞蹈人才培养融入有机的创新元素.在这一视野下探究职业教育舞蹈人才培养路径,第一,需要充分认识到当前舞蹈人才培养所遇瓶颈;第二,理解"美"之于舞蹈人才培养路径的精神引领价值;第三,以"美"为发端的沉淀,充分认识中华美学精神的多元价值面向的理论根基,转化使其成为舞蹈人才培养路径探究的重要支撑.

    中华美育职业教育舞蹈人才培养

    线上沉浸式戏剧"交互性"观演关系新探

    刘一澍
    129-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沉浸式戏剧允许观众与演出"交互":观众通过向演出输入言语、动作等信息,来获得演出输出的新情节走向等信息,与演出形成"交互循环".线上沉浸式戏剧的观众借助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等)和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扬声器等)与演出完成交互循环.在这个交互循环中,设备的存在使之和玩家与角色扮演电子游戏(RPG)的交互循环高度相似,这也生发了线上沉浸式戏剧的演出机制向RPG机制借鉴的可能性.同时,这种可能性还来源于线上沉浸式戏剧的自身特性:演出对于观众来说在虚拟的数字空间发生,观众必须依靠设备进行观看与交互.也正因如此,在数字化的趋势日益强烈的当下,线上沉浸式戏剧相较其他戏剧形式,或许更易成为"数字戏剧"的发展的参考.

    线上沉浸式戏剧交互循环角色扮演电子游戏观演关系

    川剧文献的整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陈春孺
    13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剧文献的整理是川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和研究的基石.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川剧文献整理在目录编制、剧本的校勘整理,音乐曲牌、舞台美术的发掘梳理,表演经验记录汇集以及志书集成编纂等方面,已取得一系列成果.然而,当下川剧文献整理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存在种种不足.鉴于此,有必要继续对其展开全方位搜集和系统化整理,构建起完备的川剧文献资源体系,打造川剧文献资源数字服务平台,为川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和研究夯实根基,推动四川文化可持续发展.

    戏曲川剧文献整理

    刻在石牌坊上的孝善戏曲故事——以乐山、雅安为例

    何云
    139-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孝善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基因之一,通过读本、戏曲、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广泛传播,深刻影响着民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乐山、雅安两地散落的孝善戏曲雕刻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考察这些孝善戏曲雕刻,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四川文旅发展和文化建设、推动同类型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和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戏曲雕刻孝善文化石牌坊乐山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