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戏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戏剧
四川戏剧

杜建华

双月刊

1003-7500

scxj@vip.163.com

028-86113570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下汪家拐街22号

四川戏剧/Journal Sichuan Theatr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艺术类专业期刊,旨在加强戏剧理论、艺术现象研究,繁荣戏剧文学,活跃戏剧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川剧脸谱艺术的传承发展

    杨晓芳
    10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彩纷呈的川剧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是巴蜀地区地方民俗的重要载体,而突出性格、识别品貌、寓意褒贬、甄别善恶、彰显道德的脸谱在突出剧中角色、渲染人物情感、助推剧情发展、吸引观众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面对多种文化冲击的现实环境,以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要求,必将要推动川剧的传承和发展,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挖掘、把握川剧脸谱艺术的美韵内涵,正确理解川剧脸谱艺术在推动川剧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坚持推动川剧脸谱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川剧脸谱艺术美传承价值发展

    巴渝接龙吹打乐的文化生态与传承策略

    陈俐君
    11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传统文化的生态建设和传承是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对于我国乡村现存的丰富文化,应当加强保护和传承,尽可能地将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的发展当中.因此,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对作为巴渝地区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巴渝接龙吹打乐的生态建设与传承策略的研究和探讨,有着较高的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巴渝接龙吹打乐文化生态传承策略

    从京剧科班发展到戏曲传承新范式——程长庚教育理念谫论

    于凯西邓琼飞
    11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程长庚及其创办的四箴堂,在教育理念、内容及模式等方面对之后的京剧教育影响深远.在师资队伍、学生管理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均力求完善,为京剧艺术培养了如谭鑫培、陈德霖、余玉琴等优秀人才.通过言传身教,学生感受到戏曲艺术的深刻与崇高,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逐渐从"习法"走向"问道",从"知其然"发展到"知其所以然".程长庚严谨认真的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形式影响着京剧繁盛时期众多科班及戏曲学校的发展.时至今日,口传心授依旧是戏曲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形式,本文拟通过挖掘传统戏曲教育模式,助力未来戏曲教育的创新发展.

    程长庚四箴堂科班教育戏曲传承

    主体赋权与社群认同:教育戏剧的课程属性与叙事设计

    孔凡芳王强
    118-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戏剧的课程属性决定了其应当坚守教育本位,侧重于发挥戏剧在学生主体建构和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一种非脚本化的探究性实践,教育戏剧要求个体主要采取"假装"而非"演戏"的方式参与其中.教育戏剧一方面为主体赋权,另一方面又通过集体合作的方式共享叙述控制权,呈现出自主探索与叙述控制相结合的属性.基于戏剧活动在共同体建构中的独特优势,教育戏剧应当征用传统文化经典叙事资源,创设具有民族文化精神的戏剧氛围,推进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建构.

    教育戏剧主体赋权文化认同叙事设计

    巴蜀当代钢琴艺术的"别现代"特征

    贺鹏程
    123-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巴蜀地区的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崭新时代,然而,无论是运用前现代、现代,亦或后现代理论,都未能精准勾勒其独特特征.本文旨在引入"别现代"概念,深度探讨巴蜀地区当代钢琴艺术所具备的特征,并详细阐述了该特征在巴蜀钢琴音乐中的具体呈现.在创作技法层面,巴蜀作曲家通过中西方音乐元素的交融,呈现出一种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融合;在音乐语言层面,作曲家强调对阐述方式的拓展,巧妙解构了传统音乐语言的限制,使其更富表现力;在创作观念层面,巴蜀作曲家坚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既取材于传统文化和民族习俗,又致力于借助现代创作思想,从而赋予作品新的表现力.总之,这一深度研究旨在为理解巴蜀地区当代钢琴艺术的"别现代"特征提供理论支持.

    别现代巴蜀钢琴创作技法音乐语言创作观念

    群众文学理念的基层实践及其文学意义——一个县域文化馆的民族志

    陈海龙
    128-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县域基层的社会情境和文学脉络中,"文化馆""文学辅导室""文学辅导干部"是曾经并且正在中国基层文学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却鲜为学界所关注的文学体制的一部分.对这一体制的深描,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文学的基层变迁,认识国家之下文学的基层意义,以及省思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文学理念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民族志的个案参考.归根到底,是对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实践本身的制度性、基层性、现实性作出审理,以此为认识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呈现出一个自下而上的透视空间.文化馆正是认识基层文学与文化的关键要素.

    群众文学文学人类学民族志大邑文化馆

    科技赋能下人工智能作曲与传统作曲的比较探赜

    梁威
    134-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作曲技术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发展,其创作生成的音乐作品越来越成熟,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观念上的冲击.对于人工智能作曲所生成的音乐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性、人工智能作曲会不会取代传统作曲等问题引发了强烈的争论与思考.从本质上来说,人工智能作曲的核心是"算法",而传统作曲除了技法的掌握,更多依靠作曲者的"灵性""悟性".通过人工智能作曲与传统作曲内涵属性以及情感表达的比较,文章对人工智能作曲是否会取代传统作曲进行了审思.

    人工智能作曲传统作曲内涵属性情感表达

    《通俗画报》所见清末民初四川新式精英的报业实践与都市蓝图

    倪纯如马腾
    138-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起点较晚、困难重重的近代四川新闻报刊业中,由傅樵村主办、1909年创刊的手绘石印画报《通俗画报》是四川画报业的起点,其内容主题涵盖古典文化、时事新闻、摩登潮流、讽刺批判等等.以图为主的画报面向大众,办报者的维新立场决定了《通俗画报》办刊之初旨在开化成都的城市风气,但经历清王朝覆灭、中华民国建立的重大变革,其办刊心态的复杂矛盾也同样彰显于画报中.因此,虽然相较东部较早开放的城市出版的众多画报,四川《通俗画报》在时间与技术上都稍显"落后",但画报作为与现代化都市相伴而生的传媒形式,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成都这座西南名城颇具独特性的现代化发展的生动记录,仍值得深入考察与讨论.

    《通俗画报》近代画报成都傅樵村都市化

    梦回犹有暗尘香 东坡与您共元宵——川剧《梦回东坡》亮相省川舞台,"如梦"上演

    四川省川剧院"微信公众号四川省川剧院
    封3页

    以科学态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 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赵纪萍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