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产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产学杂志
水产学杂志

孙大江

双月刊

1005-3832

youli3935@sina.com

0451-84601365、84861321-819

150070

哈尔滨市道里区河松街232号

水产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Fisheri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公开发行的水产学综合性刊物(半年刊)。其宗旨是为水产界和水生生物学界的科研、教学、生产及管理人员等提供科学技术交流的园地,传播新成果、新技术信息,为促进水产科学技术的发展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倍体虹鳟幼鱼对过饱和总溶解气体的耐受能力

    李积萍刘扬王辰陶馨...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发育早期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对过饱和总溶解气体(TDG)的耐受性,将体质量为(0.22±0.13)g和(0.68±0.17)g的两种规格的虹鳟幼鱼放在水箱中,通过自制的总溶解气体发生装置将过饱和的总溶解气体注入水箱中,饱和度分别为110%~130%、130%~150%和80%~85%(对照组),研究在不同饱和度水体中不同规格的三倍体虹鳟幼鱼的行为变化,TDG饱和度的死亡率与时间的关系及半致死时间.结果表明,TDG过饱和胁迫三倍体虹鳟幼鱼时气泡病症状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及TDG饱和度的升高而加重;半致死时间(LT50)与TDG饱和度和规格均极显著相关(P<0.001).TDG饱和度在110%~130%时,小规格和大规格鱼的LT50分别为18.48 h和4.45 h,说明小规格鱼的耐受性高;TDG饱和度在130%~150%时,大规格鱼的LT50为1.54 h,耐受性更强.本研究结果可为制定鱼类保护措施提供参考.

    总溶解气体(TDG)过饱和三倍体虹鳟气泡病耐受性半致死时间

    盐度对青海湖裸鲤幼鱼生长、鳃组织形态和糖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高子韩岳苗卫唯田文根...
    9-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初始体质量(3.87±0.32)g的一龄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幼鱼饲养在55 cm × 40 cm × 34 cm冷水鱼循环水族箱中,设淡水对照组(CK)和盐度5.0、7.5、10.0、12.5和15.0组共6组,每组3个重复,每箱10尾.实验盐度用海量星海水素配制,养殖69 d检测其生长性能等指标,旨在为科学养殖青海湖裸鲤幼鱼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随盐度的升高,青海湖裸鲤幼鱼增重率(WGR)与特定生长率(SGR)逐渐降低,但盐度12.5组略有回升;日均增重率(ADG)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5.0组最高;体长特定生长率(SGRL)呈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肥满度(CF)先升高再降低,5.0组最小;存活率(SR)无明显变化(90%以上).盐度在0~10.0范围内,幼鱼鳃小片间隔逐渐减小;盐度超过10.0后,鳃组织退化,鳃小片弯曲程度加剧,上皮细胞脱落、坏死,泌氯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鳃小片长度变短、宽度减小、间隔增大.不同盐度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糖原含量以及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BA)活性(P<0.05),5.0组肝糖原含量最高,10.0组肌糖原含量最高;10.0组肝中FBA活性最高,15.0组肌中FBA活性最高,首次确认FBA参与青海湖裸鲤的耐盐过程.综上所述,盐度在0~5.0时青海湖裸鲤幼鱼的生长性能最佳,盐度超过10.0对青海湖裸鲤幼鱼鳃组织影响显著,说明盐度处理增强了幼鱼糖代谢过程.本研究结果为青海湖裸鲤的人工养殖提供了新思路.

    青海湖裸鲤盐度生长鳃组织糖代谢

    白化红点齿蟾蝌蚪皮肤的转录组学分析

    柴鑫杨卫诚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喀斯特洞穴的代表物种——红点齿蟾蝌蚪(Oreolalax rhodostigmatus)白化的分子调控机制,采用Illumina HiSeq™4000对白化和黑色红点齿蟾蝌蚪皮肤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探寻基因表达差异,为红点齿蟾适应性进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转录组拼接组装后获得98 711个Unigene,总长度为96 459 902 bp,平均长度为977 bp;共预测3 389个完整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其中长度分布在0~200个氨基酸的ORF最多,占ORF总数的74.89%.Deseq2分析共筛选出269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上调基因136个,下调基因133个.GO功能注释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结合、催化活性等通路上.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信号通路分析显示,差异基因被成功富集到175个信号通路上,主要包括代谢途径、脂肪酸合成、酪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等通路,筛选到酪氨酸代谢通路、黑色素合成通路、MAPK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与黑色素合成相关.通过荧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最后利用MISA查找到9 623个SSR位点,出现频率最高的为二碱基重复(79.87%).本实验结果可为红点齿蟾蝌蚪白化性状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功能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红点齿蟾蝌蚪皮肤白化转录组测序基因注释

    DEHP对斑马鱼早期发育细胞凋亡及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张海艳王凡张英刘飞...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已酯(DEHP)对斑马鱼(Danio rerio)早期发育阶段细胞凋亡及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将刚受精的斑马鱼胚胎放入培养皿(φ15 cm,200粒卵/皿)中,暴露于质量浓度分别为0 µg/L(对照组)、10 μg/L、30 µg/L和300 μg/L的DEHP溶液中4 d,每组5个平行.在28.5℃培养箱中孵化,每天更换培养液,及时吸除死亡胚胎和仔鱼,记录各皿中的鱼苗数,随机取10尾鱼活体检测细胞凋亡.利用AO染色、细胞凋亡DNA Ladder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斑马鱼仔鱼的细胞凋亡及其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3个处理组的孵化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凋亡,30 μg/L和300 µg/L组的AO染色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3个处理组斑马鱼仔鱼IGF1a和Ghra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30 μg/L和300 μg/L组IGF2b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30 μg/L组IGF1b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DEHP能够诱导斑马鱼早期发育阶段细胞凋亡,抑制其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已酯(DEHP)斑马鱼细胞凋亡生长相关基因

    不同投喂频率和养殖密度对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e)生长、体成分、抗氧化能力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肖俊姚远丁立云张桂芳...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投喂频率和养殖密度对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e)生长、全鱼组成、肝胰脏抗氧化能力和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水温24~26℃条件下,将平均初始体质量为(34.55±0.22)g的彭泽鲫饲养在循环水养殖桶(φ800 mm ×高650 mm)中,采用2×3双因子法进行饲养实验:养殖密度为90尾/m3和180尾/m3,投喂频率为每天2次、3次和4次,每组3个养殖桶,即90尾/m3日投喂2次(L2组);90尾/m3投喂3次(L3组);90尾/m3投喂4次(L4组);180尾/m3投喂2次(H2组);180尾/m3投喂3次(H3组)和180尾/m3投喂4次(H4组),饲养10周.结果显示:在同一养殖密度下,日投喂3次和4次的彭泽鲫体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日投喂2次(P<0.05),并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递增,饲料系数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递减;不同投喂频率和养殖密度对彭泽鲫全鱼中水分、灰分及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全鱼粗脂肪含量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递增,H4组彭泽鲫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投喂2次(P<0.05);不同投喂频率和养殖密度对肠胰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L3组彭泽鲫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略高于L2和L4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L4组鱼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L2和L3组(P<0.05),H4组鱼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H2组(P<0.05),H3和H4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活性显著低于H2组(P<0.05);在同一投喂频率下,不同养殖密度的彭泽鲫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递减(P<0.05),饲料系数差异不明显;H3组T-AOC含量显著高于L3组(P<0.05)、L4组T-AOC含量显著高于H4(P<0.05);投喂频率和养殖密度对饲料系数和T-AOC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GSH活性及MDA含量无明显互作效应(P>0.05).综上所述,不同投喂频率对不同养殖密度下的彭泽鲫生长、全鱼组成、抗氧化能力和消化酶活性都有一定影响.在本试验循环水系统和养殖密度(180尾/m3)下,每天投喂3次效果更好.

    彭泽鲫投喂频率养殖密度粗脂肪抗氧化能力

    克氏原螯虾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鉴定与小鼠致病性试验

    许艺兰陈婷婷卢冰霞梁家幸...
    42-4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从广西某养殖基地收集的患病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分离获得的一株细菌GXBL的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理生化综合鉴定菌株,进行分离菌感染实验动物、组织病理实验及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分离株GXBL在TCBS培养基上菌落呈蓝绿色、圆形,染色镜检为短棒状或弧状的革兰氏阴性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能发酵阿拉伯糖、葡萄糖、甘露醇、尿素、精氨酸和甲基红,不能发酵纤维二糖、乳糖及蔗糖;16SrRNA序列分析显示该分离菌为副溶血性弧菌;动物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小鼠有一定的致病性,造成小鼠的肝细胞大片坏死,肝板结构被破坏,肺泡壁显著增厚,血管内聚集大量红细胞,脾脏淋巴细胞明显减少;药敏结果显示,分离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庆大霉素、四环素、多黏菌素B、复方新诺明等18种抗生素敏感,对青霉素G、甲硝唑和氟康唑3种药物耐药.本研究结果可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克氏原螯虾细菌性疾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克氏原螯虾副溶血性弧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致病性

    植物乳杆菌LP-37和氟苯尼考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肠道形态、消化酶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宋德青于晓清季相山李莉...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37和氟苯尼考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肠道形态的影响,在水温(14±1)℃条件下,将体质量为(32.23±9.38)g的许氏平鲉饲养在约5 m3的循环水圆桶中45 d,分别投喂4种饲料:喷洒去离子水的基础饲料(对照组C0);前30d投喂喷洒1 × 107 CFU/g植物乳杆菌的饲料,后15 d投喂对照饲料(植物乳杆菌组,P1);前30 d投喂喷洒20 mg/L氟苯尼考的饲料,后15 d投喂对照饲料(氟苯尼考组,F1);前15 d投喂喷洒氟苯尼考的饲料,中间15 d投喂喷洒植物乳杆菌的饲料,最后15 d投喂对照饲料(植物乳杆菌和氟苯尼考组,G1).在第30 d和第45 d解剖许氏平鲉的肠道,通过HE染色和Image J软件分析肠道形态结构的变化,并测定血清中α-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1 × 107CFU/g植物乳杆菌和20 mg/L的氟苯尼考可以改善肠道结构,显著提高肠道绒毛长度、肌层厚度、隐窝深度(P<0.05);1 × 107 CFU/g植物乳杆菌LP-37可以显著提高许氏平鲉血清中α-淀粉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20 mg/L的氟苯尼考可以显著提高许氏平鲉血清α-淀粉酶、胰蛋白酶活性、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显著降低脂肪酶活性(P<0.05);组合使用1 × 107 CFU/g植物乳杆菌LP-37和20 mg/L氟苯尼考可以显著提高许氏平鲉血清α-淀粉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P<0.05),显著降低脂肪酶、胰蛋白酶的活性(P<0.05).综上所述,植物乳杆菌LP-37和氟苯尼考均可以改善许氏平鲉肠道结构,调节许氏平鲉消化酶和免疫酶的活性.

    许氏平鲉肠道形态消化酶免疫酶植物乳杆菌氟苯尼考

    高温胁迫对真海鞘滤水、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卢龙飞刘力源王振华毕炜家...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在12 ℃条件下暂养的一、二和三龄体质量为(23.95±9.83)g、(68.95±23.84)g和(117.99±38.42)g的真海鞘(Halocynthia roretzi)分别驯化到16 ℃、20℃、24℃和28℃,升温幅度为1 ℃·h-1,饲养2 d后测定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统计存活率.12 ℃为对照组.从各组中随机取6只真海鞘移入装有1 L海水的烧杯中,添加至终浓度为104 cells·mL-1的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保持通气,每隔30~60 min采集水样测定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研究高温对真海鞘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并分析耗氧率/排氨率比值(O/N).结果表明,滤水率、耗氧率、排氨率和O/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3~5.51 mL·g-1·h-1、5.32~29.24µg·g-1·h-1、0.04~0.41μg·g-1·h-1和62.50~122.93.随温度升高,真海鞘的滤水率呈倒钟形变化,25.64 ℃时达最大值,耗氧率和排氨率持续升高,O/N显著下降;在20 ℃后呈现变缓或略有提升的趋势,表明真海鞘在20~24℃极可能存在代谢的转变点.真海鞘滤水率(FR)、耗氧率(RO)、排氨率(RN)和O/N(RO/N)与温度(t)拟合的相关方程分别为:FR=-0.013 9t2+0.712 8t-4.772 8,r2=0.540 1;RO=1.049 2t-6.242 3,r2=0.826 8;RN=0.016 9t-0.170 3,r2=0.857 4;RO/N=-69.294 0ln(t)+292.967 5,r2=0.890 0.综上所述,合理养殖真海鞘的温度上限应在24 ℃左右.

    真海鞘温度滤水率耗氧率排氨率O/N

    配合饲料和冰鲜鱼养殖乌鳢池塘氮磷收支及养殖效果比较

    周聃黄飞刘梅倪蒙...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比较不同饵(饲)料对乌鳢(Channa argus)养殖池塘的氮磷收支变化及养殖效果,4月将体质量(310.25±27.72)g的越冬乌鳢鱼种饲养在家庭农场6 口池塘中,密度为5 000~5 300 ind./667m2,分别投喂配合饲料和冰鲜鱼,每组设置3 口平行池塘,定期监测乌鳢生长和水质,计算池塘氮磷收支,评价生态和经济收益.结果显示:养殖前期冰鲜鱼组乌鳢生长速度快于饲料组,养殖中后期乌鳢生长速度慢于饲料组;饲料是氮磷主要输入来源,分别占饲料组和冰鲜鱼组总氮输入的(88.66±2.06)%和(94.30±2.21)%,占总磷收入的(94.96±2.13)%和(97.10±2.40)%;沉积物是氮磷主要支出方式,分别占饲料组和冰鲜鱼组总氮支出的(39.50±1.17)%和(48.90±1.60)%,占总磷支出的(43.23±1.53)%和(53.78±1.73)%;饲料组氮磷绝对利用率和相对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冰鲜鱼组,排污系数分别为7.06±0.34和2.10±0.13,均显著低于冰鲜鱼组的21.49±1.01和5.61±0.21;饲料组利润和产出投入比显著高于冰鲜鱼组.综上所述,饲料组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优于冰鲜鱼组,应不断优化乌鳢饲料配方,逐步取缔冰鲜鱼,促进乌鳢养殖健康发展.

    乌鳢生长氮磷收支养殖效果经济效益

    东平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的生态位研究

    巩俊霞张金路李壮张明磊...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山东省中西部的东平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优势种的生态位情况,分别于2018年、2019年的枯水期(5月)、丰水期(8月)采样4次调查东平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优势种的生态位,采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对浮游植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较高,均值大于3,均匀度均值大于0.3,表明东平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稳定,分布较均匀,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2019年优于2018年,丰水期(8月)均优于枯水期(5月);东平湖浮游植物优势种以中生态位种类为主;浮游植物生态位重叠指数大于0.6的分别占59.10%、75.00%、61.50%和74.10%,表明东平湖浮游植物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优势种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