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产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产学杂志
水产学杂志

孙大江

双月刊

1005-3832

youli3935@sina.com

0451-84601365、84861321-819

150070

哈尔滨市道里区河松街232号

水产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Fisheri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公开发行的水产学综合性刊物(半年刊)。其宗旨是为水产界和水生生物学界的科研、教学、生产及管理人员等提供科学技术交流的园地,传播新成果、新技术信息,为促进水产科学技术的发展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江口桁拖网最小网目尺寸的选择性研究

    王淼周轩洪波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完善东海区桁拖网最小网目尺寸标准,2017年6月和9月分别于长江口(30° 50'~31° 24'N,122° 12'~122° 26'E)近海使用主机功率88.2 kw和总吨位30 t的渔船进行套网法25 mm和35 mm网囊网目的渔获选择性试验,供渔政主管部门制定网目尺寸标准参考.本研究利用Logistic模型分别拟合虾蟹类优势种安氏白虾(Palaemon annandalei)、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的选择性曲线,利用极大似然法估算模型参数.结果表明,桁拖网共捕获渔获物47种,包括鱼类23种,虾类13种,蟹类6种,其他类5种;虾蟹类优势种为安氏白虾、三疣梭子蟹和葛氏长臂虾,体长范围分别为17~45 mm、13~130 mm和18~52 mm.在25 mm标准网目尺寸下,安氏白虾、三疣梭子蟹和葛氏长臂虾的选择率为50%所对应的体长或甲宽(L50)分别为 33.784 mm、30.850mm 和 32.930mm,选择系数(SR)分别为 10.100mm、7.978 mm 和 9.094 mm.各优势种的平均逃逸率均低于50%,三疣梭子蟹的逃逸率显著低于其他优势种(P<0.05).研究表明,当网囊网目尺寸由25 mm增大至35 mm时,能够有效释放本研究海域的虾蟹类,建议适当增大现行网目尺寸标准.

    桁拖网最小网目尺寸优势种Logistic模型逃逸率

    海湾扇贝-刺参筏式综合养殖模式的探索

    高纪俊傅仲王青林于姗姗...
    84-9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海湾扇贝-刺参筏式综合养殖模式的可行性,2022年5月19日-11月19日,在河北省乐亭县浪窝口和昌黎县新开口进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 us)筏式笼养试验.试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用扇贝养成笼(孔径2.5 cm)外套7目(孔径3 mm左右)网袋,单养海湾扇贝和刺参苗种.海湾扇贝壳高0.5 cm左右,大规格刺参(30 ind./kg)每层5头和3头,小规格刺参(100 ind./kg)每层15头、10头和5头.2022年8月19日第二阶段海湾扇贝和刺参单、混养试验,海湾扇贝壳高2 cm左右,每层40粒左右.单养时刺参密度同第一阶段;混养时大规格刺参(20 ind./kg)每层2头和1头,小规格刺参(60 ind./kg)每层2头和3头.结果显示,刺参末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混养模式下大规格刺参末体质量每层2头组显著低于每层1头组(P<0.05),小规格刺参特定生长率每层5头组显著低于每层3头组(P<0.05),两海域海湾扇贝混养模式下与对照组(单养模式)间生长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在海湾扇贝-刺参筏式综合养殖模式下,海湾扇贝的生长不受影响,但降低刺参密度可提高刺参的个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综上所述,海湾扇贝-刺参筏式综合养殖模式可以作为海湾扇贝规模化养殖区的有益补充.

    海湾扇贝刺参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

    微生物菌剂对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的影响

    张露朱建强李滔章叶飞...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稻田养殖水体水质,2019年3月—5月,在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农业科技园稻虾种养模式试验基地(30°22'12"N,112° 4'12"E)的3块稻田中分别施用芽孢杆菌(YB)、光合菌(GH)和不施菌剂(CK),每块1 100 m2,并以不透水围隔分隔为4个重复小田块,研究在克氏原螯 虾(Procambarus clarkii)养殖的幼体期、成体期和成熟期施用微生物菌剂对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影响.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06种,其中YB(85种)>CK(82种)>GH(80种),不同处理浮游植物种类数在不同养殖期不同,各处理组主要优势种为拟菱形弓形藻(Schroederia nitzschioides)、假鱼腥藻属(Pseudanabaena sp.)、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和具尾蓝隐藻(Chroomonas caudata).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10 × 106~20.45 ×106 cells·L-1和1.40~8.22 mg·L-1,均以绿藻、蓝藻和隐藻占优势.浮游植物丰度总体表现为YB>GH>CK,幼体期和成体期浮游植物生物量总体表现为YB>GH>CK,成熟期表现为CK>YB>GH.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显示,YB和GH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高于CK,稻田水体水质整体为清洁-中污染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水温、溶解氧和营养盐是影响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综上所述,在稻田养殖水体中施用微生物菌剂可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和改善稻田水体水质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但改善效果有限.

    浮游植物微生物菌剂稻田克氏原螯虾

    基因编辑技术在鱼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曹宝瑞黄天晴谷伟刘恩慧...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因编辑(Gene Editing)是一种能够对生物进行基因定向编辑或修饰的生物技术.近年来,随着全基因测序技术的改革和基因编辑技术的系统优化,使得基因编辑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最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已应用于多种鱼类的基因组靶向改造.本文综述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作用原理和该技术在鱼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为其在鱼类基因功能解析、经济性状调控机制解析和遗传改良研究提供参考.

    基因编辑技术鱼类遗传育种CRISPR/Cas9

    低氧对海洋动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赵枫燊沈延
    10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变暖使海洋低氧现象的发生更加频繁,对各种脊椎、无脊椎动物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多数海洋动物可以耐受一定的低氧环境,但海洋低氧程度的日益严重正逐渐影响着它们的生存.本文首先对海水溶氧和海洋低氧做了介绍;其次分析了海洋低氧的现状及其成因,阐述了低氧对个体的行为、生理生化、繁殖以及生物群落的影响,又分析了低氧与其他因子的相互作用;最后针对低氧引发的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即未来研究中要注重野外实验、关注多压力源对生物的影响,重视低氧相关数据资料的汇集,加强低氧对生物个体、群体及生态效应的研究.

    低氧海洋动物生物反应生态效应

    缬氨酸在鱼类营养生理与肠道健康中的作用

    王世迪刘思源张文鹏王华敏...
    118-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综述了缬氨酸的营养功能与代谢、不同鱼类对缬氨酸的需要量、缬氨酸与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相互作用、缬氨酸对肠道组织结构、消化酶活性、菌群和肠道免疫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旨在为鱼类缬氨酸营养生理学与肠道健康的研究提供参考.

    缬氨酸需求肠道健康消化免疫

    《水产学杂志》征稿简则

    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