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丝绸之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季成家

半月刊

1005-3115

sczl@chinajournal.net.cn

0931-7971567 7971927

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丝绸之路/Journal Silk RoadCHSSCD
查看更多>>在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经济、国内外专家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秦人在陇右的崛起

    汪受宽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人于殷后期来到西垂,至武公元年(前 697)迁都关中,在陇右奋斗发展 390 余年.秦人先祖"在西戎,保西垂",逐步发展,利用周王朝的两次政治危机,由普通士家族,先后被任为附庸、大夫,直到崛起立国被封为诸侯,随之宣示一统理想,并逐步制定了合适的策略,树立强兵尚武意识,发展经济,建立法制,强化对国民的控制,破除旧贵族特权,创立郡县制,建立君主专制政体,终于越来越强,成为天下第一等强国,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建立统一多民族专制皇朝打下了基础,提供了经验.

    秦人西周陇右西垂

    略谈唐代疏勒镇守军的战略地位

    田海峰谭程月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疏勒镇守军地置葱岭东麓,是唐朝所设安西四镇中位置较西的军镇机构.疏勒镇守军既是安西四镇南北两道交通的汇合地,也是连接葱岭东西交通的重要地理节点,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在唐朝经略西域一个半世纪进程中一度占据重要战略地位.唐朝涉足西域经营以后,疏勒镇守军成为抵御葱岭以西和以北的政治势力东扩和南下的重要屏障,也是唐朝安西都护府致力构建四镇军防布局的重要环节.随着唐朝对西域经略的深入,疏勒镇守军凭借相对丰富的资源禀赋与独特的地缘政治优势,成为唐朝处理四镇边防危机的战略前沿.

    唐代疏勒镇守军安西四镇西域

    明代陕西徽州庙学文化空间述论——以庙学碑记为中心

    唐作莉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是庙学的增制、规范化时期.庙学以特定的建筑符号、空间序列和仪式活动传达官方礼制和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的结合.明代陕西巩昌府徽州自弘治二年至万历四十四年(1489-1616)重修庙学,反映了庙学历史沿革、庙学文化空间、祭祀教化,以及庙学在兴学育人、修明教化、稳定边疆和形塑社会文化记忆方面的重要意义.

    明代徽州庙学碑记康海文化空间

    论民俗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与路径

    刘秋芝赵馨雨田山琳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生活,这些民俗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共有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在强化文化认同、升华共有价值、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内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和挑战,民俗文化无疑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和支撑点.可以通过加强民俗文化教育与传播、创建文化活动等方式,推动各民族民俗文化的交流互鉴,促进民俗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坚实力量,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和升华.

    民俗文化文化认同共同价值观共有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亚洲弃老故事的来源及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与融合

    陈秀婕
    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洲地区广泛流传的弃老故事与佛经在丝绸之路的文学折射密切相关.弃老故事最初是兼具历史意义和宗教意义的佛经内容,它在丝路上的传播是不断本土化和故事化的改造历程.最初的佛经弃老故事用文本承载教义思想.伴随着丝路上的贡赐贸易,佛经弃老故事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解难题"情节相结合,折射出遍地开花式的中国民间弃老故事.这些经过中国本土文化过滤和重新创作之后的民间弃老故事沿着丝路向东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地区.在朝、日地区,以《孝行录》为代表的中国孝道文化与汉译佛经弃老故事和中国民间弃老故事产生互融,中国民间行孝、赡养的人伦道德成为东亚地区争相效仿的光辉模范.

    亚洲地区弃老故事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论西汉末年悬泉置名称转移与规模缩减——以职官称谓为线索

    蔡副全孙甲乙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代厩置设立承接秦制.汉成帝元延二年(前 11)之前的悬泉置全称"悬泉厩置",往往简称"悬泉厩"或"悬泉置".是时,悬泉啬夫或称"厩啬夫",或称"置啬夫";悬泉佐或称"厩佐",或称"置佐".元延二年之后,悬泉"厩啬夫""厩佐"称谓消失,传马数量减少,由此推断,成帝末年悬泉置大约经历了从"厩置"向"置"的名称转移与规模缩减,其例证源自悬泉汉简,而理论依据为《魏律·序》.

    悬泉厩置悬泉置厩啬夫置啬夫元延二年

    河西简牍书法书体演变与笔法特征刍议

    庞雄李成旺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肃河西地区是古代中西交通要道,是中国古代简牍最丰富的蕴藏地之一,主要有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等.这些简牍出土于汉代边塞鄣燧、关城、邮驿等遗址,其内容多为屯戍相关的各类文书、器物簿、律令、诏书、医方、典籍等.受汉代诸多书体齐头并进的影响,简牍书法出现了篆、隶、行、草、楷等书体的共同发展.这些文字的书体源流和笔画演变,从书法角度而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为后世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河西简牍书法提供了真实而宝贵的资料.

    河西简牍简牍书法书体演变笔法特征

    2014-2023年居延汉简研究综述

    张航韩树伟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居延汉简发现于 1930 年,之后取得了重要性发掘成果,是研究汉代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重要文献.2014-2023 年居延汉简的研究成果,得益于居延汉简、居延新简的重新整理与刊布,为学界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汉简形制、释文,这些材料推动了居延汉简相关研究的继续深化.回顾这十年,学界对居延汉简的研究热度不减,原有议题持续深化,新的议题也被提出.在汉简整理、简文文字解析、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历史地理、医药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新进展,推动了居延汉简研究的整体发展.

    居延汉简西北汉简汉简研究研究综述

    文明互鉴视域下简牍学研究的新进展——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艾中帅魏振龙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 年 9 月,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敦煌召开.本次会议共有来自国内外 20 多个高校、科研院所的 80 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提交文章 70 余篇.参会学者围绕悬泉汉简及相关战国、秦汉、魏晋简牍,就简牍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简牍文本与简牍制度、战国秦汉政治史与法制史、秦汉社会经济史、简牍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五个方面展开了热烈探讨和交流,推动了简牍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简牍学悬泉置丝绸之路

    俄藏敦煌文献Дх.6069+Дх.2148+Дх.1400补释

    王琨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藏敦煌文献Дх.6069+Дх.2148+Дх.1400,是研究于阗史的一组非常重要的材料.以往学者在文书内容归并方面存在分歧,经仔细观察分析,三件文书原为抄有《礼忏文》的独立一页纸,废弃后被撕为三份,书写了四封信牒.通过录校文本,对四封信牒的发信人与收信人进行了辨析,考释"硙户""罗底""宕泉造窟""三界寺"等词及相互关系,可对三界寺的位置及所造之窟进行蠡测.

    Дх.6069+Дх.2148+Дх.1400硙户罗底宕泉造窟三界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