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中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中医
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四川省针灸学会,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四川中医

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四川省针灸学会,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杨殿兴

月刊

1000-3649

schzhy@sina.com

028-85228345,028-85213152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51号

四川中医/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期刊,长期坚持“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提高与普及并重,注重中医特色,着重临床,突出实用”的办刊宗旨,具有“内容丰富,新颖实用,信息量大”的显著特色,在全国中医药期刊中有较高学术地位,受到中医药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发刊量始终居于同类期刊前列,连续被评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是四川省优秀期刊、质量一级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冯培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浅析

    吴瑞珂王娟王秋香冯培民...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为我国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症状严重、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中CAG背景下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被认为是胃癌癌前病变,有进一步癌变的风险。现代医学对本病并无特异性治疗措施,冯培民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将其病机归纳为:"肝郁脾虚兼湿热"。治疗以疏肝解郁、清热祛湿为重,同时兼顾补宜中焦,临床收效显著。

    慢性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兼湿热临床经验

    杨恩品教授从肝论治带状疱疹经验

    夏桂艳田芷源朱建玲杨恩品...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杨恩品教授治疗带状疱疹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杨教授认为肝失疏泄、气机失调为带状疱疹病因病机之关键;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核心病机。在治疗上,杨老师主张以肝为本,分期分级论治;同时结合中药药理组方用药。以止痛为目的,内外合治,取得了满意疗效。

    带状疱疹从肝论治临床经验

    王彦刚基于"络脉瘀塞"论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味觉障碍经验探赜

    赵慧敏杨洁琼崔镇陈昊昱...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王彦刚教授基于络脉理论治疗新冠病毒感染后遗症味觉障碍的临证经验。王教授认为此病核心病机为络脉瘀塞,余邪内伏、正气内虚,导致内生湿热、痰浊、瘀血等有形实邪塞络,气血津液难以上达唇舌则发病。根据"络以通为用"的特点,以"通络开塞"为核心治法,针对各阶段主要病机,具体选以清热利湿、豁痰解热、活血祛瘀、调中补虚通络开塞之法,同时重视饮食调理脾胃,以滋正气剔邪外出。临床施治善用药组,随症加减,疗效确切,文末附验案1则加以佐证。

    味觉障碍口淡络脉瘀塞新冠病毒感染后遗症王彦刚

    郝宏文以肝为纲从五脏辨治儿童抽动障碍经验

    戴秋雨陈思月黄家伟杨宗贤...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郝宏文教授以肝为纲从五脏辨治儿童抽动障碍的学术认识及临床经验,旨在为临床诊治儿童抽动障碍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临床跟师郝宏文教授,归纳、思考及分析临诊中相关典型病例资料,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总结郝宏文教授对儿童抽动障碍的学术认识及临床经验,并列举验案一例以资佐证。结果:郝宏文教授认为儿童抽动障碍责之肝风,病位之根本在于肝,外延与心、肺、脾、肾密切相关,提出病机关键在于肝亢风动,并结合抽动特点与肝及五脏的关系,施以疏肝、清肝、平肝、柔肝四种治法,以肝为纲结合脏腑辨证,随症加减。结论:郝宏文教授以肝为纲从五脏辨治儿童抽动障碍的学术认识及辨治思路在临床实践中疗效满意,值得深入探讨研究。

    抽动障碍儿童脏腑辨证

    高上林教授基于"脾胃和法"辨治消渴学术思想探析

    张梦玉汪德芬赵田柴金金...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上林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对消渴病的临证治疗经验十分丰富。本文从"脾胃和法"思想出发,总结高上林教授从脾胃论治消渴病的学术思想。根据临床经验,高教授认为先天禀赋不足、饮食无度、情志失调和劳欲过度而致脾胃失和是消渴的病机关键,故以"和"立法,以"脾胃和法"为核心的基础法则辨治消渴:气机清升浊降、升降有序谓之升降和;补气益阴、理气和中谓之气阴和;滋阴温阳、阴平阳秘谓之阴阳和;治脾疏肝、气血同补谓之脏腑和,即升降同治、气血同养、阴阳相和、五脏同调,临床上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为消渴病的中医诊疗提出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高上林消渴病脾胃和法学术思想

    纪云西湿火证治经验

    赵轩楼毅杰吴欣玥纪云西...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论述湿火证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治法用药,总结纪云西教授针对湿火证的诊疗规律。方法:以扶阳理论为基础,通过研读《医理真传》《内外伤辨惑论》《温病条辨》等著作,查阅与阴火、扶阳、湿热相关文献,记录和整理纪云西教授治疗湿火证的相关医案,分析湿火证之独特性,总结湿火证的诊疗经验,并列举医案一则加以阐述。结果:纪教授认为湿火证属广义"阴火",其与李东垣提出的"阴火"可资鉴别。湿火证的病因为饮食劳倦、情志内伤,病机为寒湿内生、真阳浮越,可与传统湿热证相鉴别。湿火证的治疗重在清浮火、畅三焦、固中土、潜真阳、滋肾水。结论:纪教授认为湿火证本质为阳不入阴、浮越于外,以扶阳抑阴法治之,颇具疗效。

    湿火证湿热证寒湿阴火阴阳

    王超应用助眠汤治疗失眠症经验

    徐黎青王超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失眠患者的数量有上升趋势,然而失眠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导致失眠的治疗手段有限、临床疗效不满意。有临床报道中医药治疗失眠症显示出独特优势,但是未系统整理,缺乏临床指导性。王超主任医师通过理论溯源和临床观察,提出失眠症核心病机"阳不入阴"的具体内涵为"脏腑受损,经络阻滞",并根据这一认识组建失眠经验方"助眠汤",临床应用有效。

    助眠汤失眠脏腑受损经络阻滞

    《临证指南医案》"通阳蠲饮法"辨治痰饮思路探析

    陈政伟王茜王俊涛尹怡...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叶天士"通阳蠲饮法"治疗痰饮的方药规律。叶天士认为痰饮病机属阳衰阴盛,饮邪上逆是痰饮病的典型特征。而治则方面,法遵仲景"温药和之"又多有发挥,认为温不是方法,而是目的,拓展温的概念为温阳、通阳、温养。治法方面,细化"通阳蠲饮法"为轻苦微辛开宣太阳、苦降辛通理运中阳、辛热淡渗温固肾阳。阐释叶天士治痰求本、重视宣畅气机、辨证四诊合参、详于三因制宜的个人特色。文章通过总结《临证指南医案》痰饮类案,管窥叶天士"通阳蠲饮法"治疗痰饮的方药规律,不揣谫陋,以飨诸君。

    叶天士痰饮通阳蠲饮法《临证指南医案》

    绍派伤寒名家俞根初治疫思想探析

    宋双莹苏金峰李富震张福利...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俞根初是绍派伤寒奠基人,其所著《通俗伤寒论》论述四时外感疾病,提倡寒温融合,包含治疫思想。俞氏提出"三焦赅疫证",认为疫病感则迅速传变三焦,治从通调三焦入手。书中内容涉及温疫、寒疫、杂疫,主张舌脉合参预判疫病转归,针对性创制新方开达膜原,和解三焦;下法逐毒,通利三焦;寒疫则审时求因,对症立方。同时配合多种外治法以求速功,强调祛邪务尽,善后务细,疫病后期善用鲜药养阴及通风调护。俞氏论治疫病的思想对于现代临床传染病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俞根初绍派伤寒通俗伤寒论治疫

    伤寒阴阳两证与痘疹寒温两派的相关性探析

    李林阳王浩中郭尹玲左小红...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伤寒阴阳两证的内涵为:辨证借助阴阳两端以划分病证,论治基于顺势思维以扶正祛邪;其次探明痘疹寒温两派的源流是:钱乙、陈文中首提,后世医家折衷完善。进而分析伤寒阴阳两证与痘疹寒温两派之间的相关性:痘疹寒温两派是伤寒阴阳两证的发展,两者均是古代医家防治疫病的代表性成果,证治基础均来源于内经理论,形成原因均体现了"三因制宜"思想,其中痘疹寒凉派孕育了温病学的雏形,为温病学的形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痘疹温补派继承并丰富了伤寒三阴病的治法方药,体现了中医理论及实践的传承与发展,值得深入探析,对于现代防治痘疹类疫病猴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伤寒阴阳两证痘疹寒温两派疫病猴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