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臧旭恒

双月刊

1001-9839

wkxb@sdu.edu.cn

0531-88364645

250100

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由山东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1951年8月由华岗、童第周等创办,是新中国建立后最早创刊的高校综合性学报。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与本质要求

    董树彬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主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现代化是推进民主发展的必要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民主发展的时代升华,以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为其特色和优势。它基于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吸收借鉴世界民主发展的有益经验,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充分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并在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良政善治和弘扬全人类民主共同价值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民主的治理效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就需要以人民逻辑统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以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为组织载体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运行。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民主话语建构、民主形象塑造以及推动政治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将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推进民主发展提供全新选择。

    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政治文明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点与推进机制

    张泰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党领导现代化国家建设是政党政治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特征。现代化的全球推进及其历史性变革催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并引起了世界现代化类型的拓展,进而从根本上决定了政党领导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目标,贯穿于以人的彻底解放与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指向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过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驱动、显著标识和前提保障。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既关涉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政党职能、政党权威以及政党文化等理论范畴,也需要构建由发展党内民主、实现党的领导法治化、完善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开发运用党的核心政治资源以及提升党的综合能力等价值要素构成的实践机制。

    中国式现代化党的领导理论基点实践机制

    儒家文化、家庭社会捐赠与共同富裕

    刘铠豪王雪芳
    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鲜有文献基于中国的微观数据探讨儒家文化如何影响家庭社会捐赠与共同富裕这一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基于2010-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采用各城市孔庙数量、清代进士人数和儒家书院数量等指标互为补充地衡量当地儒家文化浓厚程度,系统探究了儒家文化对家庭社会捐赠与共同富裕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1)儒家文化对家庭社会捐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提升了家庭社会捐赠倾向并扩大了家庭社会捐赠规模。(2)潜在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儒家文化通过提升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家国情怀促进了家庭社会捐赠。(3)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儒家文化对家庭社会捐赠的影响作用在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之间存在一定差异。(4)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贫富差距大会强化儒家文化对家庭社会捐赠的促进作用,而邻里效应和对外开放程度弱化了这一促进作用。(5)进一步研究发现,儒家文化通过促进家庭社会捐赠支出缓解了收入不平等程度、促进了共同富裕。因此,应当大力弘扬儒家文化、积极提升普惠金融发展质效、积极孵化培育慈善组织和不断提升医疗保险覆盖率。

    儒家文化家庭社会捐赠共同富裕

    数字时代演艺企业商业生态系统治理的变革与框架

    林凡军宗祖盼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演艺企业商业生态系统分析,是运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来研究演艺企业的发展,该分析有利于将演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及其依赖的外部环境看作一个整体来考察。在数字时代,演艺企业商业生态系统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合作伙伴和利益相关者,推动了原有生态系统的跃迁和升级,同时给其治理带来了新的变革:一是演艺企业形态的变化推动了治理理念的更新,二是系统成员价值共创的追求催生了更加多元的治理主体,三是演艺产业的跨界融合与创新扩大了治理边界,四是数字伦理监管对治理绩效的评估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数字商业生态系统的治理框架分析,应进一步优化演艺企业商业生态系统数字治理的关键步骤,发挥核心演艺企业在平衡系统内部关系中的作用,明确将演艺数字化作为远景目标与行业激励。

    演艺企业演艺数字化商业生态系统数字治理治理框架

    高位推动、注意力配置与中国政策扩散模式——基于三个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

    杨志曹现强
    4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渐进模式和以政策爆发为典型样态的非渐进模式,共同勾绘出中国政策扩散实践的整体图景,但鲜有研究对二者的生成机理进行比较阐释。依循注意力基础观的"情境—过程—结果"逻辑进路,注意力视域下的中国政策扩散分析框架包含"高位推动—府际注意力配置—政策扩散"三大核心链条。多案例比较分析结果发现:由高位推动嵌入主导的"吸纳-辐射"过程,是诱致压力型体制下大规模政策扩散的决定性力量;受府际注意力配置机制驱动,地方源创新的竞争性政绩建构,实现了对上级注意力的有效吸引,高层注意力的纵向传导,催化下级潜在采纳者注意力的再分配与聚合,形构出"地方首创—上级吸纳推广—地方跟进采纳"的一般扩散路径。不同高位推动策略所蕴含的政治势能存在结构性差异,约束政策采纳议程设置的响应速度和集中程度,最终形塑出渐进或爆发的差异化政策扩散模式。

    政策扩散注意力配置高位推动政策爆发政策创新

    政策结构推动政策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以中国碳交易政策为例

    聂国良张成福
    5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策发展是一个循环反复不断再生产的互动过程,政策结构包括制度结构、主体结构、资源结构三个主要维度。以结构化理论为基础,借用结构二重性观点,构建分析框架解释政策结构推动政策发展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我国碳交易政策为例,对2011-2023年间66份中央政府和试点省市发布的政策文本、官方网站的新闻报道、交易平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合对相关行动主体的访谈发现,政策结构既是政策行动的中介,又是它的结果。作为行动中介,制度结构是开展政策行动的重要依据,主体结构是执行政策行动的重要依托,资源结构是完成政策行动的重要保障。作为行动结果,制度结构得以创制、更新、提升效力,主体结构被赋予全新角色、扩大主体范围、充实队伍结构,资源结构变得日益丰富且多元。这种同时作为行动中介和行动结果的特性便是结构二重性,政策结构不同维度的二重性作用表现,反映了政策结构推动政策发展的作用机制。

    政策过程政策结构政策行动结构二重性碳交易政策

    获量配额管理中地方政府的失能与赋能——以渔业法律的责任体系与考评机制为视角

    姜渊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渔业管理中,获量配额是一项"早早提出"却"未被贯彻"的管理模式。当前有关获量配额管理的学术研究大多集中在呼吁相关制度的贯彻落实,却不曾关注地方政府实施获量配额管理的动能。事实上,获量配额管理具备典型的行政发包制特性,其治理成败的关键之一是以科学的责任体系与考评机制来为地方政府赋能。Z省渔业权改革遇到了诸多阻碍,核心问题是地方政府在治理中的失能。而动能的匮乏又来源于渔业法律中不洽的责任体系与考评机制。解决失能问题的思路是修正责任体系与考评机制,即增设责任规则和重设考评标准,从而确保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获量配额管理来获得相应政绩,进而为其重新赋能。围绕上述思路,渔业法律应当从全方位进行立法改革。

    渔业管理获量配额地方政府失能赋能

    社会学如何把物质"请"出来?——以消费社会学中的"社会物质性"为例

    王宁
    8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世界不但具有意义,而且也具有物质性,但社会学却变成了拉图尔所批评的"无物体的社会学"。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是社会学家对陷入庸俗唯物论和技术决定论的担忧。因此,当社会学家谈到物质的时候,往往侧重其符号性质或文化性质,从而使其能够纳入社会学主流理论框架。但如果脱离物质和物质性,社会学的解释力将受到很大限制。随着数字技术革命时代技术产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社会学忽视物质性的局限愈发凸显。在拉图尔等学者的呼吁下,一些社会学家开始重视物质在社会学中的地位。但社会学家对于如何请出物质,依然还未达成共识。而重构吉登斯"结构与能动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把物质放入其中,就形成了"结构-物质-能动"的三角形关系理论。物质性和社会性的纠缠,形成了社会物质性。用"社会物质性"来解释某些社会现象,有时比用单纯的社会因素更具有解释力,这可以从消费社会学的实例中得到说明。

    结构与能动物质(性)社会物质性人-物组合结构技术决定论

    消费与社会责任:一个关于利益与道德的二元对立困境及其出路探究

    吴金海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消费领域中出现的关于利益与道德之间的二元对立困境,反映了现代消费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对消费的一种经济主义偏见。消费是涉及商品化和去商品化过程的复杂社会活动,始终是利益与道德的结合体。企业、消费者和国家作为消费道德性的三大来源,在社会责任消费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相应的作用。西方社会中基于市场原理驱动并聚焦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互动响应的社会责任消费发展模式,因其内含自相矛盾的一面而容易被"商业主义"收编而事与愿违。基于此,关注国家在推动社会责任消费中的作用,对于具有"强国家"传统的我国而言,不失为值得期待的另一种可能性。

    社会责任消费消费社会利益道德国家

    市场化进程、风险偏好属性与企业创新效率

    张群姿刘茵伟胡金焱
    10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险偏好是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在考察风险偏好对企业创新影响的文献中,地区市场化异质性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实际上不同市场化程度地区的风险偏好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并不一致。使用人均彩票销售额作为风险偏好的代理变量考察不同市场化程度地区风险偏好对企业创新效率影响的研究发现,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风险偏好体现为理性的"冒险精神",这会提升企业创新效率;而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风险偏好则体现为非理性的"机会主义",因而降低了企业创新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风险偏好显著提升了非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但对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无显著影响;而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风险偏好显著降低了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而对非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无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对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深化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等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化风险偏好创新效率统一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