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臧旭恒

双月刊

1001-9839

wkxb@sdu.edu.cn

0531-88364645

250100

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由山东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1951年8月由华岗、童第周等创办,是新中国建立后最早创刊的高校综合性学报。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近年来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沈成飞王顺利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已有研究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等基本问题和具体内容的探讨和总结,从理论维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历史维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从现实维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路径和未来发展,从中外比较视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现有研究在宏观分析的基础上日益走向精细化,问题性学术取向明显增强,初步构建起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谱系。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学界应增强理论阐释的学理性和学术对话的主动性,将宏观历史梳理和微观具体考察相结合,强化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实证研究,加强与西方学者在现代化研究方面的学术对话。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学术对话问题导向

    我国网络征求意见的独特优势与实现机制探究——基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视角

    郑敬斌陈艺璇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征求意见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网络空间的重要体现,它以全链条的运行过程、全覆盖的人民面向、全方位的民主追求强化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网络征求意见具有时间、空间、效率、属性四重优势,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独特推动作用。当前,我国网络征求意见还存在主体设置的非长效化、客体采纳的模糊化、介体运用的非协同化与环体发展的失衡化等问题与不足。对此,网络征求意见需要从机制创新入手,系统构建输入端的搭建-疏通机制、净化端的筛查-过滤机制、输出端的回应-转化机制以及反馈端的监督-评价机制,才能确保网络征求意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助力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发展。

    网络征求意见全过程人民民主独特优势实现机制

    论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文化动因——构建新质生产力文化理论的基本框架

    郭万超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要义,把文化纳入其理论建构是创立中国经济学范式的新机遇和新路径。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等一起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文化软实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走向,并成为生产力突破的深层动因。从历时性过程考察,文化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基础性动力支撑,主要表现在:文化作为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结晶深度嵌入其他社会结构,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生成的精神动因;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二者互动是近代文明演进的重要方式,也形成了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生长点。从共时性形态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和现实形态,可以发现:文化赋予了新质生产力新的内在规定性;文化经济新业态、新消费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我国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包含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诸多具体实践形式。从人本性尺度审视新质生产力生成的人文价值内核,可以得出结论:新质生产力本质是解放人、发展人、成就人的生产力,也是推动文化经济发展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必须摒弃"见物不见人"、缺乏人文关怀的资本主义生产特性;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则。

    新质生产力文化经济文化动因人文价值

    数字文旅空间的沉浸叙事研究

    白晓晴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文化数字化趋势下,文旅项目通过综合运用"文化数字化+在地行走"和"旅游数字化+在线行走"等形式,以旅游者为中心进行叙事带入与空间改写。数字文旅的沉浸式特征分为叙事符号的多模态化、叙事语境的交融共构以及叙事实践的跨域体验。从叙事学视域对数字文旅的沉浸机制进行分析,可将文旅空间的叙事组织分为地志层、时空层与视域层。沉浸式展陈利用具身实践和感官互动构成叙事的黏合剂,巩固观者对特定文化语境的在场感,以实现感官沉浸;沉浸式演艺运用叙事技巧和场景布置为旅游者锚定虚拟世界,以提升故事沉浸;沉浸式街区将线下空间作为跨媒介叙事载体,使空间中的叙事要素与共创文本形成互文,丰富地方象征意义,以提升想象沉浸。沉浸叙事系统为数字化发展下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内容生产提供了参考思路,我国的数字文旅项目可从叙事文本的深入嵌套、叙事符码的多向协同、叙事方式的空间转换三重策略出发,促进沉浸式文旅业态可持续发展。

    文化数字化空间叙事沉浸式体验文旅融合

    地区失信环境与企业现金持有——来自失信被执行人的经验证据

    邱金龙王雪张国珍
    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相互信任的营商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基于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失信被执行法人数据,实证检验地区失信环境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并揭示其主要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所在地区的失信被执行人越多,其现金持有水平越高;机制检验发现,失信环境能够加剧企业融资约束程度、增加费用支出和降低经营绩效,内外部资金来源受限以及增加的费用支出迫使企业出于预防性动机持有更高水平的现金;进一步检验发现,当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较差、规模较小时,失信环境中的企业需持有更多的现金以应对潜在风险。这些结论从现金持有的角度丰富了对失信环境经济后果的研究,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供了借鉴思路。

    地区失信环境失信被执行人现金持有水平社会信用

    社保费征管与企业投资——基于社会保险法实施的准自然实验

    苏春红宋佳李真
    5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下行压力下,稳投资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方向。以社会保险法实施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探究社保费征管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保费征管加强显著提升了企业投资,该效应在超额雇佣、行业竞争激烈、外部社保压力大以及由税务部门征收社保费的企业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社保费征管加强会通过"要素替代效应"促进企业投资,同时也会产生"现金流约束效应"抑制企业投资,而前者为核心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显示,社会保险法实施后,企业会增加创新投入和债务融资,最终提高了企业绩效和企业价值。

    社保费征管企业投资现金流约束效应要素替代效应

    基础设施与现代化强国建设——现实表征、作用过程与内在机制

    马永驰刘超庄易霖
    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础设施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对其内在运行逻辑进行深度剖析,将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从现实表征、作用过程与内在机制三重维度对基础设施与现代化强国的关系进行系统探讨后发现:基础设施对政治经济影响的现实表征分为政治安全、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其作用过程是运用话语—行动双工具,围绕经济发展—政治安全双目标,在国内外双循环发生互动转化。其内在机制是运用物质—非物质力量促进基础设施的公共物品—战略工具属性互动转化。最后,以此为依据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经济"不发展"或政治"不安全"状况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促进基础设施服务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逻辑依据与学理支撑。

    基础设施政治经济影响发展与安全现代化强国

    结构互嵌与耦合机制:特大城市便民服务类"新基建"及其应急治理效能探究

    王伯承
    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背景下,特大城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变得越来越突出。鉴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应急管理的密切关联性,基于S市的实证调查,研究发现便民服务类"新基建"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的延伸,充分发挥了数据赋能、趋势研判、应急处置等作用,有利于解决当前应急治理塌陷的问题,形成了与应急治理的结构互嵌。具体表现为时空结构下的共现、经济之于社会的结构性再嵌入、"全灾种""大应急"理念下治理结构顶层设计与底层诉求的贯穿、技术理性与目的理性的有效融合。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升级改造机制,实现了理念耦合;形成以"双新"为契机的需求导向机制,形塑了实践操作耦合;形成以多元主体为依托的利益协调机制,建构了责任耦合;形成以提升风险意识为重点的全周期应对机制,优化了平时与战时的耦合。

    便民服务类"新基建"产业新动能治理新动能应急治理平战结合

    新质生产力的三重逻辑

    张开高鹤鹏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发挥核心作用的新型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其内涵可以结合生产力的性质变化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生产力发生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也是人创造性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现实能力的反映。政治经济学应该以"生产力-生产关系论"代替传统"生产关系论"作为研究对象,从而为科学理解"资本二重性"奠定基础。新质生产力必然与新质生产关系相结合形成"新质资本",并在每一个细分领域和细分环节都扮演提高经济效率的角色。在实践逻辑上,要着力打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加快培育、推动"新质资本"健康发展,以生产力进步为原则规范"新质资本"。

    新质生产力生产力理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新质资本

    "四链"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

    张志鑫郑晓明钱晨
    105-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对比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包括新素质劳动者、富含数字智能特征的劳动资料以及非物质形态的劳动对象等"三新"要素,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先导产业,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具有密切关联,契合了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为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南:产业链方面要加强新兴产业建设,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强化人才支撑;创新链方面要实现关键技术攻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链方面要造就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教育链方面要构建产教融合的发展格局,推动产教供需双向联通,提升教育对发展生产力的支撑。

    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人才引领驱动教育优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