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隧道建设(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隧道建设(中英文)
隧道建设(中英文)

张炜

月刊

2096-4498

ztsk2000@263.net

0379-62632470;62632173;63633403

471009

河南省洛阳市陵园东路3号(状元红路)

隧道建设(中英文)/Journal Tunnel Construction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隧道建设》是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类科技期刊。1981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刊出了31卷141期。2002年,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中铁隧道集团主管、中铁隧道集团科研所主办的科技刊物《隧道建设》成为国内公开发行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55/U,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741X),刊期为双月刊。《隧道建设》主要刊载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领域中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程实践论文。其办刊方针是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为推进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施工技术进步服务。 《隧道建设》聘请了多名业内著名专家、学者作为本刊的顾问、编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王梦恕一直是《隧道建设》编委会的主任委员。《隧道建设》主要刊载隧道及地下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刊登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试验、研究和综合评述,涉及铁路、公路等领域中隧道与地下工程、及相关的结构工程、水利工程、岩土工程、工程爆破、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等专业。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科技信息、行业动态等。 《隧道建设》发行的对象主要为全国各工程单位,其中包括中铁系统、中水电系统、中交系统、中冶系统、中建系统、地方各建设系统、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单洞双线盾构隧道中隔墙顶部节点形式与力学性能研究

    葛照国唐泽人陈辰杜亚南...
    1223-1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单洞双线盾构隧道中隔墙合适的顶部节点形式及各节点形式的力学性能,总结现有工程中隔墙顶部节点形式,并对各节点形式提出简化模型,采用理论方法对简化模型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并利用数值模型验证简化模型的合理性及各节点形式的力学性能与适用范围,得到如下结论:1)螺栓配合角钢或连接件的方式更适合于全预制中隔墙;2)所提出的简化模型具有较好的参考性,可应用于中隔墙顶部节点的初步设计;3)顶部采用连接件可形成协调受力,提高顶部节点受力性能,建议今后单洞双线盾构隧道中隔墙顶部节点采用该形式.此外,竖向铰支座模型受力形式合理,今后工程可基于该模型进行实践探索.

    单洞双线盾构隧道预制中隔墙顶部节点节点形式力学性能

    水下爆炸作用下悬浮隧道管体形状对结构响应的影响规律

    罗刚杨云生严荔张宇航...
    1233-1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水下爆炸条件下断面形式对悬浮隧道结构响应和抗冲击性能的影响,采用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圆形、椭圆形和长方形 3 种断面悬浮隧道的数值计算模型,进行动力响应数值模拟分析.对比分析 3 种断面悬浮隧道在爆炸作用下管体位移、压力及有效应力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1)圆形断面悬浮隧道受爆炸影响的范围最小,位移、压力和有效应力峰值最低,安全系数最高,抗冲击波性能最优;2)椭圆形和长方形断面管体更易发生局部应力集中,尤其长方形断面的压力和有效应力峰值都高于圆形和椭圆形断面,抗冲击性能较差;3)椭圆形断面悬浮隧道的竖向位移要大于长方形断面,但长方形断面位移变形存在明显畸变.综合分析表明,圆形断面悬浮隧道的抗爆性能优于椭圆形和长方形断面.

    悬浮隧道水下爆炸断面形式LS-DYNA有限元软件结构响应抗爆性能

    高海拔隧道喷浆出碴过程风速场及粉尘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马国栋黄嘉洵王栋尹龙...
    1241-1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气压等环境参数对粉尘运移的影响,掌握高海拔隧道空间重点产尘工序粉尘质量浓度分布,使用Fluent软件模拟隧道喷浆和出碴阶段风速场和粉尘质量浓度场,分析海拔对隧道空间内风流和粉尘质量浓度波动性的影响.通过曲线拟合风速场和粉尘质量浓度场的沿程分布,建立隧道粉尘质量浓度预测模型.引入风速不均匀度和粉尘质量浓度不均匀度参数,构建海拔与风速、粉尘质量浓度不均匀度的线性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1)高海拔地区隧道通风过程中,粉尘运移速度接近风速所用时间相比平原地区较长;低海拔地区风流接近直线沿全断面流出隧道,随着海拔升高,风流覆盖范围逐渐缩小,风流在水平方向逐渐沿S型流出隧道.2)喷浆过程中,距掌子面 40 m以内风速较高,40 m以外风速迅速下降,在距掌子面 60~180 m均匀波动;隧道整体粉尘质量浓度随海拔上升而发生波动性变化,在距掌子面20~180 m均匀下降,呈近似线性降低.3)出碴过程中,海拔上升,断面平均风速和呼吸面平均粉尘质量浓度值无明显变化,风速不均匀度和粉尘质量浓度不均匀度逐渐呈线性升高;海拔每上升 1 000 m,风速不均匀度上升 0.156 m2/s2,粉尘质量浓度不均匀度上升 4.42×10-6 kg/m3.

    高海拔隧道压入式通风喷浆出碴风速场粉尘运移数值模拟

    基于工人生理参数的隧道施工湿热环境分级研究

    戴梁贾朝军施成华雷明锋...
    1251-1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高地温隧道高温高湿施工环境对施工人员的健康危害问题,降低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对我国某高地温隧道施工现场空气干球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湿球黑球温度(简称WBGT指数)及进行中等强度劳动的20 名施工工人的上臂皮肤温度和心率进行多组实时连续监测.基于实测数据及数学规划法,将该高地温隧道湿热环境划分为低风险、较低风险、中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 5个等级,确定各等级下的湿热环境参数阈值.结果表明:1)该高地温隧道施工环境中空气干球温度、空气相对湿度、WBGT指数的低风险阈值分别为26℃、30%、20℃,中风险阈值分别为37℃、64%、32℃,高风险阈值分别为43℃、81%、40℃.2)进一步计算得到不适指数、热指数和相对应变指数的中风险阈值分别为 25.42、26.31、0.28℃;高风险阈值分别为 28.59、35.30、0.38℃.

    高温隧道环境参数生理参数数学规划法湿热环境分级

    基于混凝土水化热效应的高地温水工隧洞衬砌结构温控防裂研究

    李飞飞姜海波项鹏飞魏纲...
    1262-1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高地温水工隧洞衬砌结构温度应力特性,基于拉普拉斯变换推导出衬砌结构瞬态温度场的解析解,并借助弹性抗力法推导出衬砌结构的弹性温度应力分量.依托新疆布伦口水电站监测数据对衬砌结构瞬态温度场及应力场进行计算分析,并采用抗拉强度准则和裂缝尖端强度因子对衬砌结构破坏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温控防裂措施.结果表明:1)衬砌温度场前期整体温度迅速上升,在第 7 天左右达到最大值,其中衬砌内壁温度可达到 37℃,外壁温度可达到 56℃.2)衬砌结构外墙环向应力可达到2.2 MPa,体现为拉应力状态;径向应力可达到 2.7 MPa,呈现为压应力状态.3)衬砌结构强度的破坏主要受温度及结构本身稳定性2 方面影响,可通过采用低热水泥、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以及严格监控施工过程来提高衬砌的稳定性.其中,采用低热水泥可降低衬砌结构的温升值,混凝土的最终水化热每降低 50 kJ/kg,衬砌结构内外壁的温差可降低 1.85℃左右;适当提高入模温度可缩短水化热的放热周期及降低衬砌内外壁温差.

    水工隧洞拉普拉斯变换弹性抗力法抗拉强度准则尖端强度因子温控防裂

    基于图像识别的公路隧道围岩智能动态分级研究

    周梦琳陈强汪波宋自愿...
    1274-1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勘察设计阶段判别的隧道围岩等级与施工过程中实际揭露的围岩情况不符的问题,提出一种以隧道施工期实际揭露的围岩为研究对象的智能动态分级方法.首先,依托甘肃省渭武高速公路木寨岭隧道工程,利用单反相机采集掌子面图像,基于深度学习ResNet18 网络设计T-ResNet模型,进行掌子面围岩图像特征定性识别分类;然后,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定量识别、提取节理裂隙特征参数,进而确定掌子面完整性指标;最后,结合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主结构面产状、地下水发育状况、初始地应力、节理延展性 6 个指标建立围岩分级指标体系,并采用特征加权KNN(K-nearest neighbor)算法模型实现隧道围岩智能动态分级.研究结果表明:1)T-ResNet模型在节理裂隙测试集的准确率达到 83.23%,在地下水测试集的准确率达到 92.86%,可以实现围岩特征的有效识别与精确分类;2)使用机器视觉方法处理现场围岩图像,可快速提取岩体完整性系数和地下水发育情况,实现现场智能化高效分析;3)KNN智能动态分级方法在依托工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较高的准确性,可有效实现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动态分级.

    公路隧道深度学习数字图像处理KNN算法围岩分级

    基于太阳辐照度实时计算隧道洞外亮度的方法研究

    倪志凯张迪王少锋薛鹏...
    1283-1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城市隧道运营过程中隧道洞外亮度L20(S)全天逐时变化差异大且实时获取困难的问题,结合 3D打印隧道缩尺模型,提出以太阳辐照度为输入变量,将天空亮度、地面景物亮度耦合的L20(S)实时计算方法.以北京芦花路隧道为测量对象,利用隧道缩尺模型代替实际隧道探究地面景物亮度变化规律,建立地面景物亮度与太阳辐照度的量化回归模型;利用太阳辐照度将CIE模型、Perez模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以误差较小、计算较简便的CIE模型作为天空亮度模型,其误差在晴天工况和阴天工况下分别为 4.26%、6.11%.对比耦合后的L20(S)计算模型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平均误差均在 10%以内,表明该隧道洞外亮度实时计算方法在全季节、全气候条件下具有准确性和适用性.

    隧道洞外亮度3D打印缩尺模型太阳辐照度隧道照明

    具备"自感应能力"的智能管片,实现从运输、拼装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监控

    隧道网微信公众平台
    1293页

    香炉山隧洞不良地质段"L"型地面超前注浆方案研究

    赵利鹏李坚雷啸天郭亚欣...
    1294-1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隧道(洞)建设过程中不良地质段突泥涌水和软岩大变形等问题,依托滇中引水工程香炉山隧洞,提出一种采用全孔长度超过 500 m的地面"L"型定向钻孔注浆并辅以洞内超前注浆的加固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确定这一方法的具体设计方案.首先,通过现场地质调查与分析,揭示不良地质区段香炉山隧洞建设的技术难点;其次,介绍"L"型定向钻孔注浆的施工过程及注浆工艺;然后,设计出一种能够提高地层稳定性的"L"型地面超前注浆方案,并对地层进行加固;最后,采用掌子面揭示、注浆技术以及大地电磁检测等手段证明现场注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Z1+Z2+Z4"钻场设计为最优地面超前注浆技术方案;2)"L"型定向钻孔注浆辅以洞内超前注浆技术可满足盲区注浆区域覆盖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前治理.

    深埋隧洞输水隧洞不良地质段突泥涌水软岩大变形地面"L"型定向钻孔注浆

    预制综合管廊U盾架管机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薛广记董志伟巢利伟马润波...
    1305-1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预制综合管廊盾架一体化施工关键技术,提升预制综合管廊机械化施工水平及效率,以雄安新区某综合管廊项目为依托,对U盾架管机开挖、推进、调向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通过构建U盾架管机推进受力模型,探索掌子面预留核心土对推进阻力的影响,得出不同断面管节所需的管节密封压紧力对应的核心土欠挖量,验证U盾架管机采用主顶油缸压紧管节密封的可行性;采用插刀、推板超欠挖进行辅助纠偏,联合主顶油缸、铰接油缸分组协同控制,将掘进姿态控制在±20 mm以内;针对U盾架管机平、纵断面折线转弯工况,采用可调节环宽的楔形过渡桥施工技术,实现最大 7.7°水平折线转弯、70‰纵坡折线转弯;同时,对U盾部分与架管机部分在掘进、调向、管节安装过程中的协同施工技术进行研究.现场应用试验表明:U盾架管机施工可以满足预制综合管廊沟槽开挖、设备推进、掘进调向、管节安装等工序的一体化施工需求.

    综合管廊施工装备U盾架管机密封压紧力姿态控制折线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