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隧道建设(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隧道建设(中英文)
隧道建设(中英文)

张炜

月刊

2096-4498

ztsk2000@263.net

0379-62632470;62632173;63633403

471009

河南省洛阳市陵园东路3号(状元红路)

隧道建设(中英文)/Journal Tunnel Construction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隧道建设》是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类科技期刊。1981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刊出了31卷141期。2002年,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中铁隧道集团主管、中铁隧道集团科研所主办的科技刊物《隧道建设》成为国内公开发行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55/U,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741X),刊期为双月刊。《隧道建设》主要刊载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领域中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程实践论文。其办刊方针是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为推进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施工技术进步服务。 《隧道建设》聘请了多名业内著名专家、学者作为本刊的顾问、编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王梦恕一直是《隧道建设》编委会的主任委员。《隧道建设》主要刊载隧道及地下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刊登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试验、研究和综合评述,涉及铁路、公路等领域中隧道与地下工程、及相关的结构工程、水利工程、岩土工程、工程爆破、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等专业。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科技信息、行业动态等。 《隧道建设》发行的对象主要为全国各工程单位,其中包括中铁系统、中水电系统、中交系统、中冶系统、中建系统、地方各建设系统、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考虑续航里程的长距离隧道电动出渣车配置模型

    杨晓旭刘玉明刘凯
    286-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长距离隧道施工中,电动出渣车续航里程对工效和成本的影响,通过分析电动出渣车的续航里程、装载容量、施工需求等多个因素,构建长距离隧道电动出渣车配置模型,以指导实际工程中的车辆配置和调度.提出固定装渣时间、连续工作、固定续航里程、返回出发点等基本假设,构建出渣量约束、车次数约束、连贯性约束和续航里程约束等约束条件,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计算正洞和平行导洞在不同掘进里程下的电动出渣车配置需求,分析在不同季节条件下,续航里程变化导致的配置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电动出渣车的续航里程对车辆配置和运行效率有显著影响,增加单车装载量并非是减少车辆需求的最优解,要综合考虑掘进距离和续航里程等多种因素.

    长距离隧道续航里程电动出渣车配置模型

    三元乙丙橡胶密封垫长期防水性能预测研究

    李睿佳汪元冶龚琛杰王帆...
    293-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对盾构隧道密封垫长期防水性能进行预测,通过总结以往的密封垫性能预测方法与老化试验方法及成果,参考以往研究将老化试验温度控制在 90℃以内、老化时长控制在 168 h以内,开展哑铃Ⅰ型三元乙丙橡胶(ethylene propylene diene monomer,EPDM)热氧老化试验,分析EPDM 试件拉断伸长率、拉伸强度和拉断永久变形率的变化规律,给出化学层面的解析,并与以往EPDM密封垫老化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根据试验结果认为:EPDM拉断伸长率和拉断永久变形率的衰减是EPDM密封垫防水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EPDM拉伸强度对EPDM密封垫防水能力影响较小,采用EPDM单个拉伸性能指标老化规律预测密封垫长期防水能力不可靠.最后,基于阿伦尼乌斯方程的动力学曲线直化法,预测EPDM拉断伸长率 100 年后的老化系数约为 37%.

    盾构隧道三元乙丙橡胶密封垫热氧老化防水性能

    深汕西改扩建工程超大跨公路隧道设计与实践

    梁淦波杨宝锋祝鑫
    301-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超大跨公路隧道在设计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工法选择、支护参数确定等技术难题,基于广东省深汕西高速改扩建项目双洞 8 车道超大跨公路隧道建设实例,通过调研、工程类比、模拟计算等方法,进行超大跨公路隧道在施工工法、支护参数、"一洞九线"大型机械化工装配置以及相关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并通过监控量测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现行规范中2、3 车道隧道的设计方法仍基本适用于 4 车道隧道.2)CD法适用于深埋强风化层,且拱顶强风化层厚度不小于 1 倍洞身开挖宽度;三台阶法适用于深埋中风化层,且拱顶中风化层厚度不小于 1 倍洞身开挖宽度.3)采用ϕ51 超前中管棚、掌子面玻璃纤维锚、涨壳式预应力锚杆以及C30 早高强喷射混凝土后,在Ⅳ级围岩中进行机械化施工具有较高的可行性.4)在前述超前预加固以及支护优化的前提下,当仰拱与掌子面的距离优化至 106 m(CD法)、118 m(三台阶法),二次衬砌与掌子面的距离优化至 160 m(CD法)、190 m(三台阶法),机械化施工可达到安全、高效的预期.

    超大跨公路隧道施工工法支护参数机械化施工

    天山胜利隧道内置高位水池的消防供水系统设计研究

    廖改霞王恩师闵泉
    31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 10 km甚至 20 km以上的高寒高海拔超长公路隧道消防供水系统设计中洞外设置供水系统被冻结、洞内管网严重超压等难题,通过对乌尉高速天山胜利隧道消防设计的难点,以及常规的隧道外常高压供水系统及稳高压供水系统在该隧道中难以实施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提出天山胜利隧道内设置高位消防水池及将隧道内消防管网进行分区供水的设计方案并详细论述.对于 10 km甚至20 km以上的高寒高海拔超长公路隧道消防供水系统的设计:1)隧道消防给水宜采用高位消防水池供水的常高压供水系统;2)常规的隧道外常高压供水系统及稳高压供水系统在高寒高海拔超长公路隧道中无法实施,可考虑隧道内置高位消防水池的设计;3)隧道内置高位消防水池的数量、设置间距、设置高度等应根据隧道的长度、纵坡等综合考虑并进行水力计算后确定;4)隧道内置高位消防水池的常高压供水系统能解决这类隧道消防供水系统设计中管网严重超压的难题,具有供水安全可靠、施工难度较小、经济、环保等优点.

    天山胜利隧道洞内高位水池消防供水系统管网超压

    山区高速(特)长隧道及隧道群段换道方案探讨

    赵倩祁艺彬王少飞王珊珊...
    317-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山区高速公路(特)长隧道及隧道群路段长时间跟车影响安全性、运行效率的发挥,同时为提高驾驶舒适性与驾乘体验,对云南省高速公路隧道数量和典型隧道可换道位置分布情况进行统计,重点针对已运营的保泸高速老营特长隧道、大丽高速花椒箐特长隧道及楚大高速九顶山特长隧道进行调研分析.根据交通流状况、线形指标条件、事故分布、驾驶需求等情况,结合实车驾驶试验观测与驾驶模拟仿真,开展隧道内可变道最小长度,隧道出入口段禁止变道白色实线长度及隧道群路段可变道路段布设等研究,得出隧道内允许换道的条件:特长隧道车道间,宜设置白色虚线允许变道;长隧道车道间,可设置白色虚线允许变道;中隧道车道间,宜设置白色实线禁止变道;短隧道车道间,应设置白色实线禁止变道;螺旋隧道,宜设置白色实线禁止变道.隧道内白色虚线的长度应不小于 249 m,宜不小于 399 m;2 座隧道间距≥400 m时,隧道间可设置白色虚线允许变道.

    (特)长隧道隧道群实车驾驶驾驶模拟仿真可变道最小长度禁止变道长度

    重力流污水管道纳入综合管廊设计要点分析

    葛晓光陈颖青谢璞张建良...
    327-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重力流污水管道纳入综合管廊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以珠海高新区已验收的金琴快线综合管廊为例,对重力流污水管道入廊的必要性以及断面设计、竖向设计、附属设计和结构设计等进行论述.研究结果表明:1)在对管道运维要求较高且经济允许的项目中,重力流管道可纳入综合管廊;2)在建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重力流污水管道单独成舱,以提高管廊实施和运维的安全性;3)采用直通检查井和清扫口相结合的检查井节点设计,可保证管廊的整体性和清通检修的便利性;4)采用波浪型的竖向设计和管廊主体与相交构筑物结构共板的节点设计,可以充分利用竖向条件,避免因管廊埋深增大而引起工程造价大幅增加.

    综合管廊重力流污水管道竖向设计结构共板附属物

    微型排桩支护结构在隧道明洞段的应用

    冉龙洲袁松王希宝廖沛源...
    334-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微型排桩在高陡边坡明洞段支护结构中的适应性,基于二维杆系荷载-结构模型,提出三排桩支护结构设计计算方法;结合工程案例拟定多种钢管排桩+锚索支护方案,对排桩支护结构的内力及变形特征、不同方案的适应性、钢管桩直径的影响等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排桩支护中,前排桩、中排桩、后排桩具有几乎相同的内力和变形特征,但前排桩的变形和内力值略大于其他 2 排桩,前排桩坑底位置是整个支护结构中最不利部位;2)采用增设锚索、预留压脚岩体等方式降低相邻支撑间的竖向间距,可以有效降低支护结构位移和内力,从而使支护结构变形满足相关规范要求;3)随着桩径的增大,钢管桩刚度增大,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呈指数形式降低;4)增加三排桩直径和仅增加前排桩直径均可以有效降低支护结构变形.支护结构设计中,可以根据开挖高度、施工机械、地形地貌等,选择合适的支撑方式和钢管桩直径,从而实现支护结构快速、机械化施工.

    隧道洞口明洞微型排桩钢管桩支护结构

    川西地区极破碎软岩隧道大变形机制分析及控制技术——以查针梁子隧道工程为例

    靳亚峰周杰彬周威锦
    344-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隧道建设过程中初期支护变形侵限严重、频繁塌方等问题,依托G0615 久治至马尔康高速公路查针梁子隧道进行研究,通过微台阶开挖、增大预留变形量、双层钢架支护、加强锁脚、机械化施工快速封闭成环、加强施工管理等工程措施,有效控制了围岩大变形.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针对性的加强支护参数,能够控制初期支护变形,有效开挖,初期支护侵限率由最初的 29%下降为 0.2)通过缩小台阶长度,采用微台阶,单工序,减小了初期支护封闭成环时间,封闭成环时间由 40~50 d减小到 15~20 d.3)由于空间有限,适时引进部分机械设备,采用了立架台车,可有效减少立架时间,加快施工进度,单掌子面月(最低)掘进进尺由6 m/月提高到 36 m/月.

    公路隧道极破碎软岩大变形机制分析控制技术

    700m深级公路隧道超大竖井掘进工法比选——以天山胜利隧道2-2竖井为例

    朱荣辉裴宏宇于方正黄登侠...
    355-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700 m深级高寒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大直径竖井施工前施工工法难以抉择的问题,考虑到新疆严苛的环保要求,天山复杂的工程地质,钻爆法与TBM法"3 洞"组合洞内通风的迫切需求,以及施工条件、工期、成本控制等诸多因素,调研国内外不同行业、不同级别井深的井筒正井法、反井法、竖井钻井法及竖向掘进机法等掘进工法,从地质适应性、工期要求、场地条件、技术成熟度、安全性、环保、成本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结合天山胜利隧道 2-2 竖井工程的经验,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正井法、反井法、钻井法在煤矿等其他行业技术成熟,设备市场齐全,而在高速公路隧道 700 m深级超大竖井施工尚属首次,施工难度极大,应引起项目决策者高度重视;2)高速公路隧道 700 m深级超大竖井施工前,再次进行渗透系数、涌水量、围岩岩性、强度、破碎带位置及长度等的详勘或校核,是进行方案比选的重要前提;3)采用钻井法对应充分考虑坚硬地层导致的成本增加和工期延长等不利后果;4)超大竖井掘进机掘进设备、技术尚处在探索阶段,会因设备制造周期长以及泥浆泵更换、垂直度纠偏、刀盘漏油修复、频繁换刀等问题带来的工期不确定性和成本大幅增加,采用竖向掘进机法应慎之又慎.

    公路隧道井筒正井法反井法钻井法竖向掘进机法

    下穿城区隧道先下后上法控制爆破快速施工技术

    赵广平
    368-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下穿城区隧道爆破开挖振动大、进度慢、安全风险高等技术难题,基于重庆轨道交通 10 号线二期南湖站、万寿路站及区间隧道工程,开展施工方法比选和爆破方案设计及优化,按照"方案设计—爆破施工—振动监测—信息反馈—优化调整"的顺序进行爆破施工,对隧道开挖爆破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隧道开挖面设置上下 2 个爆破区,掏槽区设置在下半断面,通过优化调整掏槽眼结构形式及起爆顺序,在满足爆破振速≤2 cm/s的前提下,相对于常规爆破方法能提高最大单段起爆药量,增加循环进尺;2)隧道开挖面按照先下后上分区间隔爆破,能实现开挖工序的快速衔接转换,相对于台阶法开挖,可便于大型机械设备作业,提高工效;3)先下后上分区间隔爆破能及时完成全断面一次立拱喷浆支护,避免拱架拱脚悬空、成榀拱架损坏和支护不及时等问题,更有利于施工质量和安全.

    下穿城区隧道先下后上法控制爆破快速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