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时代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时代建筑
时代建筑

支文军

双月刊

1005-684X

timearchi@163.com

021-65793325 65038903

200092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4室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时代建筑/Journal Time Architecture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中英文双语,彩色精印,超宽尺寸,全新版面。杂志以繁荣建筑创作、增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宗旨。以“学术性、时代性、前瞻性、批判性”为办刊特征,以“中国命题、世界眼光”为其编辑定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遗产都市主义:广州西关老街坊的复甦

    支文军
    1页

    跨学科背景下建筑教育体系的转变

    余佳浩吴语桐
    4-5页

    广州西关老街坊复甦的路径与行动兼论遗产都市主义

    冯江牧骑
    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聚焦广州西关以居住为主的老街坊,梳理了其形成的历史脉络、遗产空间的特质以及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回顾了新千纪以来所开展的一系列遗产行动,讨论了在传统街坊、近代街区叠合而成的历史肌理中,如何以更积极的遗产都市主义的当代视角重构公共空间体系和服务于老街坊的日常生活,并结合西关的实践分析了遗产都市主义的理论框架、核心概念和对中国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的可能启迪.

    广州西关街坊街区街巷日常生活遗产都市主义

    从"集庙议事"到"庙产投变"广州西关街坊的空间组织、形态与演变研究

    顾雪萍彭长歆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街坊",既是清代广州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也是基层社会的组织方式.一个街坊空间单元即为一个治安自治区域,以街闸作为边界,以街庙作为举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同庙、同街闸就属于同一街坊.受街坊的形成时间和功能需求的影响,广州西关的街坊形态多样.清中期新兴居住区的开发,建构了"南北主街+东西支巷"的街坊"空间模型",深刻塑造了西关的交通组织和空间形态.在民国时期城市改良的浪潮中,广州庙产投变、开辟马路等活动弱化了西关街坊组织的功能,重塑了西关的城市景观,奠定了今日西关旧城的空间格局.

    广州西关街坊街庙空间组织形态

    开街近代广州西关空间史笔记

    肖旻唐颖晋周冰鸿
    2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关地区是传统时代晚期广州城近郊最发达的地区,民国时期被纳入城市行政区.西关的变迁具有传统城市近代化与传统空间城市化的双重转型特征,也是民国广州通过马路街道建设实现城市空间转型的集中代表地区.文章以街道为主角,以空间权属内涵及其开发营造方式为切入点,围绕"开街"在形塑近代城市中的作用,提出了近代西关空间演变的阐释路径,显示了一种融合不同尺度,贯通形态、功能、习俗、制度与观念的空间史研究风格.文章同时也尝试对城市形态学与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里坊制与街巷制问题、传统空间的公共性问题等若干宏观议题给出探索性的思考和评论.

    开街街屋形态学类型学公共性空间史

    "流水宴"关于广州西关老街坊的多重想象和读解

    徐好好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访谈和记录,以综述的方式再现过去10多年间5位国内外研究者在广州西关开展设计、研究和教学的心得,旨在探讨为何以及如何在国际视野中看待西关,并讨论广州老城区、老街坊的使用、复兴和延续.其中,李睿博士和李睿建筑师描述了西关的"水-地"关系,奥山信一教授讨论了中日城市中相似的"混沌"状态,王方戟教授留意到西关城市和建筑尺度背后的生动性,方馥兰教授体会到西关独特的时间和生活层次感.这些不同的视角和阅读方法,展示了"外来者"对广州西关的解读和对遗产都市主义主题的思考.

    想象阅读西关国际视野

    治水·理景·赋文广州西关水文化景观的塑造与重塑

    张振华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沿海历史城市的水文化景观是如何逐步塑造,又如何实现重塑和复兴?水环境、滨水景观和水文化是此类研究需重视的共性因素.在陆进水退的过程中,广州西关凭借河网交织的地理位置和禀赋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理水经验,形成了水陆交织的景观体系和水文化,在不同的时期创造了迭代更替的文化景观胜景.但在近现代城市化过程中,这些胜景的隐退造成了水文化景观的中断甚至匮乏.文章总结了西关水文化景观"治水、理景、赋文"的历史模式、演变动力,及其当代尝试,为当下滨水历史街区及相关遗产群落的保护传承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经验启迪.文章认为,荔枝湾及其周边老街坊的活力再生是一次有益于水文化景观可持续与遗产城市化的实践探索.

    荔枝湾历史水系滨水遗产文化景观旧城复兴

    历史与当下莫伯治新海山仙馆的设计历程与现实困境

    陈轲温墨缘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由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在广州西关的研究与设计实践切入,聚焦其生涯晚年少为人知的作品"新海山仙馆"的设计历程,在读解其设计意图与形式语言的基础上,特别关注作品建成后所面临的现实利用困境,并讨论了同类非保护建成遗产的可能未来.

    莫伯治新海山仙馆广州西关历史城区建成遗产

    泛化城市中的空间谱系学方法梗概基于广州荔湾的城市观察与设计行动

    何健翔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藏身于荔湾老城区的建筑工作室的空间改造行动和它周边的城市状态出发,在历史、景物和文化等不同维度细致地观察和研究该城区的空间演化,梳理整合物态和非物态的都市遗产和信息作为开展实质性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文章论述了三个荔湾城市地区的分析设计方法,分别以"(城市)拼贴""(边界)谱系""(类型)重制"三种不同的方式将历史/时间和事件的线索叠合于新的空间构筑和体验当中,并以此作为对过度城市化和商品化空间的批判和反思,尝试为荔湾和类似的历史复合型都市空间中的城市和建筑介入创立新的设计范式.

    泛化城市城市遗产城市拼贴空间谱系类型学

    人、水、建筑之间的松绑广州西关水边的房子

    李芃幸晔邢懿梁海岫...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广州西关地区的荔枝湾涌为对象,通过历史图像与文本解读分析河涌与临水建筑的空间关系.河涌因日间潮汐的消失改变了水位与建筑的高差关系、人与水岸的距离关系,人、水、建筑之间曾经紧密的空间联系发生"松绑",河涌从自然河道变为人工景观,从生活功能转向观赏功能.象城建筑针对"松绑"的空间关系进行实践探索,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诠释荔枝湾水畔的建筑.

    广州西关荔枝湾涌潮汐松绑象城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