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时代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时代建筑
时代建筑

支文军

双月刊

1005-684X

timearchi@163.com

021-65793325 65038903

200092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4室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时代建筑/Journal Time Architecture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中英文双语,彩色精印,超宽尺寸,全新版面。杂志以繁荣建筑创作、增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宗旨。以“学术性、时代性、前瞻性、批判性”为办刊特征,以“中国命题、世界眼光”为其编辑定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城新区巨型城市设计的回顾与反思

    支文军
    1页

    "玉林颂":今天的独立设计空间如何形成一种民间指向?

    谭泊文
    4-5页

    苏州工业园区模范新城30年变迁

    林中杰
    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转向积极的城市化道路以来新城新区建设的一个缩影.文章从城市设计历史与批判的角度追溯了工业园区城市规划与发展的若干方面,以管中窥豹的方式剖析几个普遍性问题:如何认识新自由主义时代的新城,它们在中国有何特殊性?90年代初的这一波新城运动是如何兴起的,像新加坡这样的外方有何影响?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在新城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像"邻里单位"这样的西方概念如何落地?新城市主义理论框架下的场所营造和形象营造在工业园区的城市设计中如何体现?文章分析这些问题在城市发展和转变历程中的呈现和产生的利弊,力图为当前转向存量规划和城市更新时代后新城发展的方向提供启示.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城市设计邻里单位场所营造形象营造

    树、丘陵和没有红绿灯的丁字路深圳华侨城的花园城市模式溯源

    侯丽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极具热带特征的丰富的多层次城市绿化、起伏有致的自然地形、人性化尺度的道路带来饶有趣味的步行体验、组团功能各异却共存共荣,这是深圳华侨城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也是华侨城集团卓越的片区综合开发能力的展示.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单一企业开发的知名"花园城市"、深圳的"城中之城",深圳华侨城的空间特征的形成,既源于早期设计师和开拓者对自然的尊重与喜爱、对新加坡花园城市原型的追随、对桥头堡式良好投资环境的塑造,也源于经济地理条件的约束、旷日持久的土地产权谈判和开发时机的把握,以及规划方案对长期开发建设的弹性包容和整体把控.通过档案研究与访谈,文章力图总结80年代以来政治经济目标与设计理念互动之下的新城建设实践,并以深圳华侨城作为个案,探究其核心的花园城市设计的几个关键要素:城市绿化、自然的人工保留、路网和组团组织,以及城市性和公共性的生成.

    田园城市花园城市景观都市主义规划史新城运动深圳

    社会主义城市概念的演变中国式发展道路综论

    菲奥多尔·库德利亚夫采夫卡玉德杨力恺刘亦师...
    2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的社会主义城市规划遗产正在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然而,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城市概念在转移到中国过程中的跨国演变的研究仍然很少.彼时中国城市规划的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是没有明确背景与起源的产物.两者在1917年以来社会主义城市规划演变中的重要性仍然不明确.文章从苏联相似规划及其原型的早期演变角度,介绍了西安、武汉、洛阳和长春"156项重点工程"的城市及其工业区布局的分析结果,揭示出城市布局和模式的多样性,以及与苏联起源不同的新的工业区空间模型,证明了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城市概念复合的新演变路线,即中国的发展道路.

    156项重点工程社会主义城市城市规划演变规划历史

    西九龙开发:基础设施与文化发展之间

    周颖付菀琳肖靖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香港西九龙如今以其文化区而闻名,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M+和戏曲中心等是千禧年来流行的,以标志性建筑为文化引领来驱动的超大城市项目的代表.文章从整体上详细阐述了利用填海造地实现超大城市项目的发展谱系.自2010年以来,该地区因文化场馆的落成而广为人知,然而它最初是以基础设施为开发导向,来确保特别行政区经济繁荣的项目.文章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九龙不同地块的发展联系起来,追溯这一项目从基础设施到旅游文化,再到以公共利益为文化载体的演变过程.

    文化主导型开发超大城市项目基础设施开发西九龙香港

    创新型新城的城市设计"基因"新区的城市设计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未来的工作模式

    司徒安卓邱嘉玥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对三例典型的"创新型新城"的考察,即20世纪末的美国、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深圳和当代新加坡,探讨了创新与新区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在新冠病毒传播和人工智能兴起的背景下,创新型新城的未来将会如何?最近研究表明,鼓励社会融合和偶遇的城市或校园设计,与地区和城市的整体创新产出呈正相关.然而,由于影响创新产出的其他变量(如企业网络、文化和制度)的存在,如何将上述见解转化为城市设计仍旧是一个挑战.其中需要权衡的是:封闭的企业园区可能会提高企业生产力,而"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可以为地区和城市带来更大程度上的溢出效应,并促进更多公司在该地设立.文章提出了经典的"城市设计创新基因"类型学,包括混合使用、灵活空间、转变以适应产业变迁的能力.文章同时介绍了不断涌现的新型创新区的特征,即居住、工作、娱乐间越来越模糊的界限,创建开放生态系统而非封闭式企业园区,并将数字系统嵌入区域建筑物和基础设施.

    创新性新城城市设计尔湾深圳新加坡

    巴塞罗那的绿色城市更新

    乔纳森·巴奈特夏成艳林中杰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聚焦于巴塞罗那绿色城市更新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对城市空间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早在伊尔德丰斯·塞尔达的巴塞罗那扩建原始规划中,绿色开放空间就是重要的考量要素.尽管多年来的实施效果不甚理想,但巴塞罗那仍一直致力于增加绿色开放空间.通过分析萨尔瓦多·鲁埃达和GACTPAC提出的超级街区规划,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巴塞罗那对绿色开放空间的持续重视和实践.超级街区旨在实现绿色城市更新,以扩大公共空间、改造绿色街道以及重新开发工业用地等为主要策略,特别强调将城市街道转变为行人、绿色空间和公共生活优先而非汽车交通优先的开放空间.巴塞罗那的案例揭示了将城市街道改造为绿色开放空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其他高密度城市适应新空间需求和增加绿色开放空间提供了重要示范.

    巴塞罗那伊尔德丰斯·塞尔达超级街区绿色街道绿色城市更新

    现代古典主义在构造与城市之间奥古斯特·佩雷的建筑艺术理念与实践路径

    江嘉玮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针对现代建筑通史及专史写作中有关佩雷的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在柯林斯、弗兰姆普敦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两个切入点.首先,钢筋混凝土作为新兴的建造体系及其表现细节,研究佩雷作品中混凝土脱模表现、柱头花纹设计、产品化窗套及填充墙体系等关键建筑要素.其次,佩雷作品使用建筑手法回应城市性,研究他从19世纪末奥斯曼公寓的一般设计手法到现代城市设计理念的演变,揭示总平面设计受学院派构图的影响.文章研究了与佩雷相关的古典主义精神,发掘他与前辈维奥莱-勒-杜克、舒瓦西、德鲍多的关联,在法国现代建筑发展的语境里提出以"现代古典主义"归纳佩雷思想,并提出若干对当代中国建筑语境有助益的要点.

    现代古典主义理性主义构造廓形造型术柱梁结构体系奥斯曼公寓

    从结构本体走向物质建构UIA奥古斯特·佩雷建筑技术奖综述

    余君望王雨林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围绕国际建筑师协会颁发的奥古斯特·佩雷建筑技术奖,就历届得奖人的建筑实践和脉络关系展开研究,探寻奖项背后的历史价值.文章按历届得奖人所处的主要语言环境,分七节论述得奖建筑师的学缘关系、知识背景和实践项目,总结历届得奖建筑师在建筑技术应用方面的不同倾向,剖析得奖人的获奖缘由,并归纳出一条由结构本体走向物质构成的现当代建筑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这一历史脉络将为现当代世界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为当下的建筑实践提供来自历史层面的参照.

    建筑技术奖得奖人历史脉络结构本体物质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