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科学
山东省科学院
山东科学

山东省科学院

王英龙

双月刊

1002-4026

sdkx@sdas.org sdkx2@sdas.org

0531-82605310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科院路19号

山东科学/Journal Shandong ScienceCSTPCD
查看更多>>《山东科学》是山东省科学院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面向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力求及时报道自然科学各个主要领域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高水平的、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科研成果,是山东省最具知名度的学术期刊之一。 《山东科学》创刊于1984年,原名《山东省科学院院刊》。1989年获得国内统一刊号,同时更名为《山东科学》。2005年,随着期刊的不断发展,《山东科学》由季刊改为双月刊。迄今已出版22卷97期,发表论文1400余篇。《山东科学》的办刊宗旨是立足本省,面向全国,以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中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为主要内容,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传播科技信息,交流学术思想,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山东科学》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及各省部委基金资助项目予以优先报道,力争成为国内一流的学术期刊。期刊论文发表周期短,优秀论文能够及时刊出。近年来,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文献计量学指标不断提高,在全省、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日益增强,深受国内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作为山东省科学院主办的唯一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山东科学》有力促进了山东科技界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推动了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山东科学》先后被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等国内多家大型数据库收录。为使《山东科学》达到更高的水平,组建了新一届编委会。由4位国内外院士、大学校长担任顾问,37位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的知名教授、博导担任编委,形成强大的科研后盾。编委会指导期刊围绕前沿学科的发展动向,确定选题,有重点地组织稿件,面向几个国内外热点行业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提高期刊、主办单位的学术知名度。编委会约请国内外学术大家,开设专栏,展开该学科的学术交流、学术争鸣,吸引相关学科科研人员关注该学科的发展动向。《山东科学》依托主办单位的科研优势,可以有力地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并带动全行业的学术交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及技术服务。作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学科涉及生物、计算机、能源、自动化、激光、新材料、分析测试等诸多领域。可以刊载自然科学几乎所有专业的学术论文。为一些新兴学科、交叉科学、边缘科学论文的发表提供了很好的园地,可以充分表达他们的新论点,开展学术交流。《山东科学》最大的特点,是不仅注重基础理论研究,还侧重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通过刊载应用研究领域的论文,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其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山东科学》自创刊以来,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今后,还要进一步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促进山东学术界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中药资源现状调查及分析

    杨国红周冰谦卢恒宋祥云...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摸清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中药资源分布现状,按照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统一要求,通过野外调查、内业整理、数据分析等过程对钢城区野外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中药材栽培等进行调查梳理。结果表明:钢城区现有野生中药资源 180 种,隶属于 65 科、151 属,其中优势科有菊科、豆科、十字花科等,野生商陆、茜草、益母草的蕴藏量较大,野生中药资源中有 69 种被《中国药典》2020 版收录;栽培品种丹参、黄芩、山楂、花椒、金银花、生姜的种植面积较大,其中白花丹参为地理标志性资源。本次资源普查对钢城区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和分布进行了全面了解,为区域性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济南市钢城区野生中药资源栽培药材蕴藏量

    贵州省威宁县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分析与综合价值评价

    王绘黄萱张成刚曾文...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样地+样线调查法对贵州省威宁县野生药用资源进行调查,结合文献分析其资源的多样性与综合价值。调查结果显示,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有 130 科 392 属 658 种,主要由菊科等优势科、水龙骨科等大型科和松科等中型科组成,多年生草本植物最多,入药部位以根及根茎类和全草类为主,有蕴藏量的达 17 科 21 属 22 种,其中综合价值高的物种有天葵、青牛胆等 11 种,表明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丰富、综合价值总体较高,且威宁县野生药材资源主要以寒凉、平性药材为主。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威宁县寒凉性和平性药用植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研究,加强该县综合价值高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为该县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贵州省威宁县野生药用植物中药资源调查多样性研究综合价值

    基于成分-抗氧化关联的洋蓟花苞不同溶剂萃取物差异分析

    刘兰玲徐中利陈炯朝颜培正...
    17-2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成分-抗氧化关联模式探究洋蓟花苞不同溶剂萃取物中活性成分质量分数及抗氧化功能差异。分别采用水、70%甲醇、70%乙醇和 70%丙酮萃取洋蓟花苞,通过对比各种萃取物中总多酚、总黄酮的质量分数,并利用 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阳离子清除能力和总还原能力评估其抗氧化活性,综合分析洋蓟花苞不同萃取物主要活性成分质量分数与抗氧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0%乙醇洋蓟花苞萃取物中总多酚、总黄酮质量分数最大,为(9。14±0。12)mg/g和(13。46±0。42)mg/g;70%甲醇萃取物综合抗氧化能力最强,清除DPPH、ABTS+的IC50值分别为0。43 mg/mL和0。10 mg/mL,其萃取物还原力为0。5 时对应的萃取物质量浓度(A0。5)为 6。42 mg/mL。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总多酚和总黄酮质量分数与DPPH、ABTS+清除力呈极显著相关(P<0。01)。70%甲醇洋蓟花苞萃取物中含有丰富的多酚、黄酮类成分,抗氧化能力最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洋蓟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洋蓟花苞不同溶剂关联分析活性成分抗氧化

    阔叶十大功劳抗炎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及网络药理学分析

    付朝举成果林登梅李军...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研究苗药阔叶十大功劳抗炎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用二甲苯、角叉菜胶分别制作小鼠及大鼠的炎症模型,并灌胃阔叶十大功劳(小鼠剂量为1。950 mg/kg;大鼠剂量为1。350 mg/kg)。通过TCMSP、SymMap、SwisstargetPrediction、SEA、STICH等数据库,以口服生物利用度≥30%、类药性≥0。18 获取阔叶十大功劳的活性成分及其相应靶点;通过GeneCards、DisGeNET、TTD、DrugBank、OMIM等数据库获取炎症相关靶点;通过Venny 2。1。0 获取疾病和药物的交集靶点,通过Cytoscape的MCODE、CytoHubba插件得到10个关键靶点,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对 10 个Hub gene进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和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以及分子对接。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阔叶十大功劳能够减轻小鼠和大鼠的炎症症状。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 28 个阔叶十大功劳活性化合物,753 个药物作用靶点,1025 个炎症靶点,阔叶十大功劳-炎症交集靶点 225 个,Hub gene 10 个。GO及 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阔叶十大功劳主要参与JAK-STAT信号传导途径、Th17 细胞分化和一些癌症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小檗碱、异博尔定等 11 个活性成分与JUN、JAK3 等 8 个靶点对接成功。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阔叶十大功劳具有抗炎作用,抗炎的主要成分为槲皮素、小檗碱等化合物,抗炎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作用于IL-2、JAK1 等靶点,参与JAK-STAT信号传导途径、Th17 细胞分化等通路抗炎,初步揭示了阔叶十大功劳发挥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阔叶十大功劳网络药理学炎症分子机制有效成分

    肺热普清散对低氧诱导斑马鱼运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Hif1α的影响

    吴永昊谢和兵侯海荣王荣春...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藏药复方肺热普清散对低氧环境下斑马鱼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对低氧诱导因子 1α(Hif1α)的影响。建立斑马鱼低氧运动损伤模型,分别检测低氧条件下斑马鱼行为学和整体乳酸水平,以受精后 72hAB型斑马鱼幼鱼为实验对象,空白对照组采用正常溶氧 100%(8。4 mg/L),低氧组采用纯氮气置换获得溶氧 50%(4。2 mg/L)培养水,50%低氧水加不同浓度肺热普清散处理胚胎 24 h。采用斑马鱼行为学分析仪记录 30 min游泳轨迹,使用Zeblab软件导出 30 min内运动距离和运动时间;分别对实验后各组斑马鱼进行整体匀浆并测定组织乳酸含量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力;利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分析各组斑马鱼Hif1α的表达水平变化;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各组鱼尾鳍部Hif1α表达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低氧对照组比较,肺热普清散 10~30 mg/L剂量组可显著增加低氧诱导引起的运动距离和运动时间(p<0。05),并且相对于低氧引起的乳酸升高(p<0。001),10~30 mg/L组的乳酸含量明显降低(p<0。05);同时LDH与低氧组活力比较,肺热普清散 30 mg/L组可显著降低LDH活力(p<0。05);WB实验结果显示,与低氧组比较,肺热普清散可抑制Hif1α表达(p<0。05);同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10 mg/L 肺热普清散可减少Hif1α表达。由此肺热普清散对急性斑马鱼低氧损伤模型引起的运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耐低氧机制与Hif1α表达有关。

    肺热普清散斑马鱼低氧运动损伤低氧诱导因子1α

    肝细胞癌铜死亡标志物SLC31A1、DBT的鉴定及化合物筛选

    张楠楠周伊帆朱燚安明宇...
    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铜死亡相关基因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影响,并挖掘治疗HCC的活性成分。通过GEO数据库下载GSE84402 数据集,获取肝癌差异表达基因,通过文献检索铜死亡相关基因,两者取交集获得肝癌相关铜死亡基因。进一步分析交集基因,使用 UALCAN 分析其差异表达,R 语言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的相关性,Kaplan-Meier Plortter分析其预后价值,HCMDB分析其与肝癌转移的关系,并使用THPA分析其与肝癌的病理关系。最后进行化合物预测与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铜死亡关键基因SLC31A1、DBT在肿瘤中表达水平下调,病理分析显示其蛋白在HCC组织中表达增加,且与临床相关性变量性别、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其高表达与肝癌预后良好相关,其中SLC31A1 低表达与肝癌向肾上腺、肺部转移显著相关。最后筛选出可能与SLC31A1、DBT结合的活性化合物,其中白藜芦醇、叶酸对接分数高。研究认为铜死亡相关基因SLC31A1、DBT在H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为HCC的诊断及治疗药物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肝细胞癌铜死亡SLC31A1DBT

    乙二胺-N-丙基改性硅胶的可控键合制备及其在银杏酸脱除中的应用研究

    潘翔宇靳钊关彤陈贝怡...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化了乙二胺-N-丙基键合硅胶(PSA)键合量可控的制备工艺,考察了PSA制备的批次重复性,并进行PSA制备的中试放大实验。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及电位滴定法对所制备的PSA进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在3460 cm-1处出现了N—H伸缩振动峰,在 2960 cm-1和 2860 cm-1处出现了—CH的不对称和对称伸缩振动峰,708 cm-1处出现了—NH2的变形振动吸收峰,表明乙二胺-N-丙基成功接枝到硅胶表面;随着制备体系中硅烷化试剂比例的增加,碳、氮和氢元素的含量以及电位滴定法得到的离子交换容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说明乙二胺-N-丙基官能团的键合量逐渐增加。将制备的PSA填充成分离纯化小柱,考察了不同键合量PSA对银杏叶提取物中银杏酸的脱除效率,结果表明:PSA对银杏酸有强吸附能力,可应用于银杏叶提取物中银杏酸的脱除,2#、3#、4#和 5#PSA分离纯化柱的最大上样体积分别为 21、22、23、24 mL,且脱除效率随乙二胺-N-丙基键合量的增加而升高。

    乙二胺-N-丙基改性硅胶键合量银杏酸脱除

    应用绿色功能化重质碳酸钙制备高尺寸稳定性的硬质聚氯乙烯发泡板材

    宋世凯刘孝阳郭玉霞赵帅...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发泡板材使用低聚合度PVC 挤出发泡制得,PVC发泡板材受环境变化易沿着分子链受力方向发生链段的卷曲运动,导致板材发生收缩变形。重质碳酸钙(HCC)作为原料,聚乙烯醇(PVA)、单宁酸(TA)作为改性剂,制备了改性HCC。将其与PVC结合,制备了PVC发泡板材。利用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维卡软化点测定仪、万能电子拉伸机对发泡板材进行表征,探讨了改性剂用量对发泡板材的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TA含量是HCC的 3%时,PVC发泡板材的玻璃化温度是 88。1℃,维卡软化点温度是 75。21℃,PVC发泡板材具有优异的尺寸稳定性;同时泡孔结构稳定均一,具有最佳的拉伸强度,为 6。17 MPa。改性HCC颗粒分散性好,与PVC结合能力强,高尺寸稳定性的PVC发泡板材可以代替木材在家装板材的使用,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聚氯乙烯挤出发泡填料改性尺寸稳定性氢键自组装

    石墨烯改性白炭黑填料对天然橡胶性能的影响

    郭竞泽谭双美李昱彤刘致华...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炭黑(主要成分为纳米SiO2,nano-SiO2)由于易于制取、绿色环保等优点,现被广泛用于橡胶补强中,但是白炭黑因为结构上的特点,导致其在橡胶中的分散性和补强能力比炭黑差。利用硅烷偶联剂改善白炭黑在橡胶中的分散性,并研究改性白炭黑和石墨烯(GE)的协同补强作用对天然橡胶(NR)的影响。使用助分散剂单宁酸(TA)修饰的石墨烯与使用硅烷偶联剂 KH570 改性的白炭黑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得到杂化填料(KS-TGE),与天然橡胶充分混合制得KS-TGE/NR复合材料。经过测试,白炭黑经过改性后不仅改善了其在橡胶中的分散性,并且其和石墨烯制得的杂化填料与天然橡胶共混后,天然橡胶的力学性能得到提升。与未改性的nano-SiO2/NR相比,改性后的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最高提升 36。3%,断裂伸长率最高提升 79。5%,此外KS-TGE/NR仍能保持优异的弹性和动态力学性能。

    白炭黑石墨烯天然橡胶硅烷偶联剂杂化填料力学性能

    纱线与组织结构对机织物凉爽性能影响

    李勇翰刘燕柏志豪张瑞云...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优选搭配不同功能的凉爽纤维,开发出一款夏季轻薄凉爽机织物。选择涤纶/薄荷纤维混纺纱作为经纱,选用不同锦纶纤维作为纬纱,选择平纹、斜纹、缎纹为织物组织,制备出了 12 种样品,探究不同纬纱和织物组织结构对面料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2 种样品中缎纹织物热湿传递性能最好;平纹织物接触瞬间凉感较好;凉感锦纶确实增加了织物的凉爽性能,但是在结构较为紧密的组织中湿传递性能却较差;细旦锦纶的热湿传递性能与凉感锦纶相近,但透气性能较差;十字形截面锦纶在湿传递性能上较好,但是导热性较差。

    凉爽织物热湿舒适性锦纶机织物